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212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风者-远景能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3-5 18:35: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来源:环球企业家 2014年2月  作者:王思远      
内容导读:野心勃勃的中国风电玩家已不满足向海外输送廉价的风机,还包括复杂的风场管理软件

谷歌在俄克拉荷马州梅斯县的数据中心是谷歌八大数据中心之一,数据中心的处理器日以继夜地处理着全球网民的搜索请求和邮件等,由此需要庞大且稳定的电力供应。这个数据中心由附近的美国大西洋电力的风场来供电。为了保证供电的稳定持续,风场管理系统至关重要。令人惊讶的是,为这家风场提供软件管理系统的竟是一家名为远景能源的中国企业。
“风场管理软件的出口,远景在中国企业中绝对是第一单。在能源这个相对比较传统和保守的行业里,远景的软件能够让美国风电企业认可价值,是一个大的突破。” 远景能源软件研发总监陈彤对《环球企业家》说。
陈彤所效力的远景能源由前巴克莱银行能源金融工程师张雷在2007年创立。七年间,这家公司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扩张,它已经成为中国第四大风机制造商。而两年前,它的排名还仅是15名。而若将手上150MW海上风电订单全部交付,远景将会成为中国最大的海上风机供应商。惊喜仍在继续。最近,远景又赢得美国最大的上市新能源企业Pattern的风场管理系统订单,为其管理第一期2000MW风电资产。
张雷的野心并未止步于此。他管理着高达1000万千瓦的全球新能源资产,若无意外,未来三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亿千瓦。为了更快地实现这一点,张将年销售额的5—8%投入研发。2013年,远景的销售收入超过60亿元,2014年或突破百亿元。
长大变强正是2007年张雷归国创业时的初衷——打造一家真正由科技驱动的智慧型企业。“智慧型企业应依靠先进技术而非廉价劳动力。”张雷对《环球企业家》说。
攻城略地所依靠的是技术和效率。而依靠创新设计的智能风机和控制技术,远景得以将风机发电效率提升15%-20%。在风电运营商的统计数据中,远景风机的发电效率甚至高于维斯塔斯、歌美飒等国际巨头。
在硬件之外,张雷还将目光投向风场管理软件,并迅速积累起惊人的竞争力。在Pattern、大西洋电力的订单争夺中,远景一举击败IBM等国际对手。“竞争对手是非常强的,但我们对风电行业的了解是他们不具备的。”陈彤对《环球企业家》说。
空白
能够获得美国大西洋电力风场管理软件合同的关键在于张雷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前瞻力。竞争对手提供的是通用软件,如果大西洋电力选择其产品,就需要为风场架构额外另付一笔咨询费用,如此风场才能进行定制开发。而远景的软件管理系统无需与此,它本身就是为风电场架构设计的。

长久以来,风场管理软件一直是一个被人忽视的市场。2011年,张雷意识到竞争对手们都在关注风机增量市场,却很少有人关注存量市场,若能设计一款软件管理这些已经竖立起来的风机,并提升发电效率,他将一本万利。
数字能很直观地说明这一切。2013年全球的风电收入上万亿美元,若凭借该软件能够提高10%的效率,那就是千亿美元的市场。
但在当时全球走访市场后,张雷却发现这一市场异常空白,尤其是发电侧的管理极少有人涉足。于是,张雷按照此前制造风机的思路,找来行业中最专业的人来搭建软件团队。
远景能源软件研发总监陈彤是2011年6月见到张雷的,那时陈已在IBM美国和中国拥有多年智能电网相关项目的服务经验。张雷找到他,为其描述远景能源的愿景——不只是风电设备的制造商,而是整体方案解决商,硬件只是商业模式的一部分,软件系统亦是其中的一部分,远景应该能在风场规划、设计、运营维护、后期评估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发挥作用。“最初张雷跟我讲这个大愿景的时候,我非常激动。”陈彤回忆说。
在海外多年的工作经验让陈彤感受到,诸如IBM等公司的行业解决方案,核心还是在卖硬件、服务器、软件等通用产品,对行业的钻研深度远远不够。例如IBM最初做智能电网项目时,甚至没有针对智能电网的产品。
而张雷的构想则不同,他要做的是针对行业深度开发的软件产品。陈彤曾从事多年的软件开发,他很清楚如果纯粹做通用性的软件,若不跟一个行业结合,是深入不下去的。思考了三个月后,陈答应了张雷的邀约,于2011年9月加入了远景,担任软件研发总监和总架构师。不过,当时包括他在内的远景软件研发团队仅4人而已。
但当时,远景已经有了一套被称为1.0版本的风场管理软件系统,这套系统有一些基本的数据采集和监控功能,也能生成一个很基本的报表。但它只适用于远景的风机,完全不具备向外推广的条件。
招兵买马的工作随即展开。软件服务部副总监顾晓华很快加盟,此前他在甲骨文亚太区负责行业解决方案,主要服务于汽车、银行等领域的客户。

张雷第一次和顾晓华见面时,就谈及想把远景在风电领域的Know How与最新互联网技术结合,并通过平台推送给客户。“那才能改变这个行业的颠覆者。” 顾晓华因此被打动,从甲骨文加入远景。
远景的研发团队羽翼渐丰。软件团队很快组建完毕,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负责软件研发的成员,有近50人,另一部分则是与下游风场打交道的软件服务部门。在超过百人的软件团队中,70%为高校毕业生,剩余30%则为团队核心骨干,这些人都是来自IBM、甲骨文且拥有超过十年行业经验的老手。
2011年下半年,软件团队快速开发出一款外部风场适用的软件系统。为了与之前的版本相区别,陈彤将其称之为1.5版本。1.5版本的系统开发速度非常快,采用的方式是利用市场上现有的技术平台,并在其之上实现远景所期待的复杂功能。然后以一个月一次的速度进行迭代。
在软件产品迭代中,很重要的部分就是报表设计。而对风电运营商而言,发电量才是业务的根本。“我们在针对发电量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上做了很多努力,很多时候,客户觉得在发电量的分析上不够细,希望多维度分析,比如落实到人和不同型号的风机。” 顾晓华对《环球企业家》说。
2011年11月份, 1.5版本上线。这套软件系统除了在使用远景风机的风场使用外,也开始在外部风场使用。年底,该软件被安装在使用东方电气风机5万千瓦的大唐新能源达里风场中。由于是首个独立软件系统项目,远景软件服务团队最多时派驻了10人到现场搜集客户反馈意见。
1.5版本采用了一些商业套装软件,目的是先推出产品,之后再了解客户需求。与此同时,软件研发团队已开始着手进行2.0版本的开发。该版本最终在2012年下旬上线。其最关键的突破在于1.5版本还只能接入几家风机,而2.0版本则适用于市面上所有的风机。2.0版本除了新增功能之外,还逐渐减少了对商业软件平台的依赖,远景亦开始独立进行底层数据设计。
大数据、云平台和智能传感技术是远景能源管理系统的技术基础。其运转方式是,通过传感器采集风机运行时的数据,再将这些数据送到云端,云中心抓取这些数据,再通过数据分析生成有商业价值的模块,比如风功率预测、业务分析优化、电力调度与交易等。
利用传感、软件和数据分析,能源资产由此变得更有生命力。在这套系统的设计中,除了IT技术之外,更重要的信息则来远景对风电专业知识的积累。例如每台风机有数百个数据采集点,采集哪些数据、以怎样的频次采集均与专业知识息息相关。这一系统颇为复杂,例如仅将主控的内容都开发出来,就需在风机上安装近两千个数据采集点。而搭建软件系统需要考虑数据量、流量,这最终也需要平衡。比如轴承温度变化慢,采集频次低,而风速则时刻都在变化,采集频次高。
除了风机监控的模块外,这套系统还有智能故障诊断的模块。远景甚至会根据过去几年风场运行的情况,在系统中预设500多种故障解决方案。“整个风场生命周期需要的模块,我们都把它数字化。”张雷说。下一步,他的计划是研发风场开发阶段的设计软件。
张雷无惧与IBM等公司竞争。“纯粹的软件公司来设计系统,只会安排几个人来学习风电后就进行设计。他们对现场的复杂情况不会考虑太多,而远景则会把实际应用中常见问题按照优先级进行分析。”顾晓华解释说,比如风场常见的问题是现场网络不稳定,而如何保证网络断了再恢复后,数据不丢失,这都需要仔细考虑。
下注
好在远景的系统通过了实战的检验——大唐新能源在达里5万千瓦风场安装能源管理系统之后,与周边同期同等装机规模的风场相比,发电量提升了16—17%。
类似的成功大大增加了远景的底气。全球第三大风电运营商EDPR技术总监蒂姆·赫特尔(Tim Hertel)曾来华对风机供应商进行评估,他考察了一圈,拜访了包括金风、华锐、远景在内的诸多风电企业。
在远景内部风场,蒂姆·赫特尔惊讶地看到远景正在使用的能源管理系统。他一直想要这样的系统,但在海外却没有人做出来,出乎意料的是他竟然在中国企业发现了这套系统。
回国之后,蒂姆·赫特尔很快离职,并加入远景。他担任远景美国休斯敦数字能源中心负责人,为远景拓展海外市场。
2012年年初,熟悉美国下游风场市场的蒂姆·赫特尔获悉大西洋电力的风场想招标一套风场管理系统,于是加入订单争夺之战。
观察一段时间之后,蒂姆·赫特尔发现大西洋电力对于交付时间要求极高。而这正是远景的优势,因为它针对风场管理的系统已经搭建好,只需要将大西洋电力的风场数据接入即可。而IBM等竞争对手还需要设计产品。
结果,远景是所有竞标者中唯一承诺能够在两个月内完成交付的企业,而其他竞争者至少需要半年。最终凭借着对于风电行业的深刻理解及快速交付,远景拿下这一订单。随后,远景又获得了Pattern能源风场管理系统的订单。
与此同时,远景亦开始在国内拓展客户,大唐、中广核、中电投、河北建投等均成为远景的客户。由于这套系统可以对风场状况清晰监控,进行智能故障诊断,能大大减少现场运维人员数量,因此大获好评。
而此时中国风电下游运维市场的游戏规则也开始改变。此前,中国风电曾经历过一轮狂飙突进式的发展,重规模、轻质量的后遗症即是风电现场的“人海战术”。大量20岁出头的年轻风电运维人员常年被迫驻守在位于戈壁荒漠的风场,来解决随时可能出现的风机故障。
远景云服务中心负责人赵清生向《环球企业家》透露,现在远景只有11个现场运维人员即可负责全国1000台风机,而金风在全国一万多台风机,却由1000多人的团队来维护,。如此算来,远景的运维效率是金风的10倍。精简的原因在于,远景风场管理系统能够实现管理数字化,大大提升运维效率,降低运维成本。
这一系统的出现使得风场运维流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过去风机出现故障后,现场运维人员必须爬上风机,查找故障后修理风机,而现在则变成系统提前预报。远景甚至开发了一个客户端,风场运营负责人可以在手机上安装这个客户端。
而在远景总部,能源管理系统会有团队24小时不间断监控,一旦发现故障,系统就会发一个催检单到现场主管的手机上。现场主管将工单交给风场运营商的现场运维人员,运维人员就知道哪里有作业任务。后台监控人员、现场主管和运营商的运维人员甚至可以打开系统客户端,里面有一个类似于微信的对话群,有任何需要均可在其中输入语音或文字。现场的运维人员甚至可以通过联网登陆远景的能源管理系统,智能故障检修模块还会一步步教运维人员如何查找故障点及解决问题。如此一来,检修效率大大提高。
这一系统还可以实现精准用料。比如系统中一个模块是症状诊断系统,它能够发现哪个部件出现了亚健康,并以最精简的用油量润滑部件。种种优势叠加下来,远景的风场运维成本比业内平均运维成本低40%。它的一名员工可以负责100台风机的运营与维护。这一运维效率远远超过国内的其他企业。“这么多风电场,现场需要这么多年轻人,实际上是留不住的。留住人也是不人性化的,所以所有风电场未来都将搞无人值守。” 赵清生解释说。
塑人
无人值守是远景的终极目标,但这个目标的达成需要一些与众不同的人。
“我要找的是一群有共同价值观和愿景的人。”张雷对《环球企业家》说。在他看来,远景之所以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高速发展,完全在于能够把各个行业的顶尖人才吸纳进来。而如何吸纳这些优秀人才则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幸运的是他遇到了罗剑威。罗曾是万科人力资源的负责人罗剑威现在担任远景能源副总裁,主要负责人力资源。他与张雷相识于2010年,第一次见面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家小咖啡馆内,两人一见如故,聊了近四小时,第二天张雷就安排罗去到江阴工厂参观。
罗剑威在人力资源领域经验丰富,而且对人和事有着很强的判断力。相识后,张雷经常利用罗的闲暇时间,与之畅谈企业管理,或邀请其参加高管面试。后来,罗剑威由上海万科调至深圳总部工作,每月仅回上海探亲一次。即使如此,张雷也总会想出办法,在有限时间里与之见面。
在此期间,张雷一直没有明确说让罗剑威加入远景。在他看来,时机未到。他想打造的是一家科技驱动的企业,而远景早期招纳的都是技术和业务人才。而罗剑威的兴趣和长项在管理上,张担心远景没有足够的体量,即使罗的加入也发挥不出他的价值。为此,他忍耐许久。
2011年年底,张雷正式向罗剑威抛出橄榄枝,当时远景正计划在香港上市。罗的第一反应是上市前能比上市后股份的多一些,而钱并不是他在意的。他因此选择拒绝,回复张称,时机未到,钱多钱少,他都不在意。
张雷对其答复称,远景是他的孩子,上市虽然不是目标,但是一个里程碑。“就像看着婴儿出生一样,我希望和你一起见证远景上市。”罗剑威最终被打动。
2011年底,罗剑威加入远景。他为张雷分担了很大一部分的面试工作。此前每一个加入远景员工的张雷都会亲自参加最终面试。很多时候,他头一天在北京陪客户喝酒,第二天一大早则必须乘高铁回沪参加面试。于此同时,罗也开始承担起为远景在全球各地搜罗最优秀人才的任务。
作为远景人才体系的负责人,罗剑威最主要的任务是负责构建远景的人才发展体系。在思考和架构这一体系时,他和远景的管理层进行了大量的标杆学习和组织研究,不仅学习当代成功企业的组织经验,还去研究存在过千年的宗教组织架构。为了了解和学习天主教、基督教的组织形式,罗甚至找到复旦大学宗教哲学系主任李天刚教授进行讨论。
罗剑威认为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契约关系,这对初入职场快速发展的员工来说很有价值。然而,在组织里做到一定位置之后,契约关系的激发作用就变得越来越微弱,因为能力出众者往往自己会打破游戏规则。
如何建立一个超越“契约精神”的组织,从而真正激发出每一个员工最大的潜能?这是他思考的问题。
罗剑威最终找到的药方是情感——一种博爱背后的责任。他认为很多人才加入远景是为了创造一家伟大的公司,想在其间留下自己的痕迹,而非简单留名。
“过去我觉得自己很职业,在远景我是投入情感来的,感觉是在培育一个生命。”罗剑威对《环球企业家》说。
在罗看来,清洁能源将会迎来未来的黄金发展期,只是现在这个时间节点还没到来,但穿越的过程就像穿过一条漫长、黑暗的、没有任何回音、不被理解的隧道。在其力推下,所有远景的管理培训生都必须要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能够花20年挖一条隧道,这个秘密还不能告诉任何人,必须有这种精神才能做出伟大的作品。”罗剑威说。
做产品亦如此。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4-11-13 14:35 , Processed in 0.0701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