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72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社交没有终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21:3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Y 翁章 2019-05-23 09:10

头条死磕社交其实没有必要。

因为,微信这个“槛”,暂时而言,没有哪家想做社交的互联网企业迈得过去。微信,不仅已经成为“社交”的代名词,更难破解的是,有微信支付、公众号平台、职场关系沉淀,这三重壁垒存在,微信好比共和国时期固若金汤的“罗马联盟”。

飞聊和多闪都不是那个汉尼拔,就算头条要鱼死网破,微信也不会让敢于挑战其社交地位的产品奇出阿尔卑斯山,链接封杀,就将一切威胁瓦解于微信的本土之外。

毫不掩饰地讲,很多社交类产品,都指望着把“战火烧到”微信本土,分一杯微信的巨大流量。

但在封杀背后,不会令人感到意外的是,这些“带着企图的产品”最后的社交关系沉淀,都会以“加个微信吧”告结,就算微信不主动,微信化的力量也客观存在。

短期来看,其实这是件好事。在万物皆可社交的当下,把社交关系以“一种方式”呈现,是对效率的极大提升,跨平台对接造成的滞速,在微信的“大一统”下,社交的两重层面,对于求偶消遣与重度的关系维系不会再耗费个人多余的精力。

但对于国内的产品创新来讲,又不是一件好事。创业者总把“社交”(准确地说是陌交)作为一个轻便的切入窗口,造成了资源的极大重复。除了用户数和粉饰的日活,大部分“社交产品”没有实际意义。

细想下来,我们的社交工具太富余了,社交产品除了承载创业者的野心,到底还提供了什么呢?

微信的成功,更是形成了一股盲流,让大多数人以为只要复制甚至抄袭张小龙的模式,就能成就微信生态下的帝国。

总得来说,以单纯的“社交产品”为流量船票的时期已经过去,移动互联这艘船对于希望通过规模用户,实现价值预期和投资回报的产品早就略显拥挤。市场的理性走向告诉我们,“社交流量”变现的路径,没了动听的故事,注定是一场零和游戏。

这一切的声音,仿佛都在诉说:社交产品有终局,社交没有。

万物皆可社交

书信是最早的社交模式,继而是电报、电话,再到电子邮箱、手机、APP。社交工具演进的总体脉络是寻找一种更为高效的沟通方式。沟通方式的改变,又是为了提升合作的效率,提升效率的目的,更在于进一步解放,甚至创造一种生产力模式。

由社交方式变化带来的支付方式转变,就是一种可见的变革。基于电报、电话的电汇,再到通过电子邮箱注册的网上支付,继而微信将这种生产方式彻底转变为手机支付。

任何“支付”行为的发生,都是在默认的群体共识性协议下进行,社交工具则为这种共识力提供了载体和推动力。同样,支付的变化,也是为了进行一步迎合生产力解放后的协作效率的飞跃。

所以,社交的原点、人际传播需求只是表象,从手势交流,进化为语言交流,再演变为工具交流,社交的根本目的一定是为了创造一套指令系统,进而提升整体的生产效率。

以此,可以预见,任何工具只要附着于生产效率的提升这一条件,都能成为社交的载体。

我们在公共厕所门板上看到的“加个微信的小广告”如是(至少提升了暗流交易的达成);在《王者荣耀》世界聊天框里,组CP陪练也是,在每条热门内容的评论里互喷,也是一种基础的陌交;甚至我们在B站的弹幕里,都能通过跟评,实现及时的社交需求。

不管是微信也好,还是游戏、视频网站也好,它们不都是一种新的创造物质资料的新工具吗?

理所当然,一个一对一的聊天框,永远不会是社交的最终形态。社交类的产品,只是基于人们的沟通需要有个“图形界面”的假设,在构建整体的产品逻辑,而这个需求是非常容易被证伪的。

因此,在移动互联网作为一种生产力代表,早被深度挖掘并提供了很多生产效率提升附着的窗口后,万物皆可社交的背景下,不值得单纯为了做一款社交产品而去做一款社交产品。

死磕微信没有意义,这也意外着“社交产品”存在暂时的终局。

在这个终局前,社交产品早就过了“关系的沉淀期”,这个是任何产品和个人都无法追回的。就微信而言,在早期作为抗衡收费短信的存在,附近的人、漂流瓶的玩法确实具备浓厚的社交意味,很难说,同时代的互联网英才们,没有人看不到,在3G飞跃4G背景下社交的蓝海。

但只有张小龙做成了,微信成为了微信。

过了那个“关系的沉淀期”,微信其实已经过渡为具有社交属性的工具,极早地对公众号、支付体系的布局,与还在寻找“熟人关系”的一众社交产品相比,可以说是早早地迈出了一大步。

在这一大步之后,微信支付成为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这对于实现了进一步蜕变的微信,社交成为且仅仅只是其生态下的一个非常小的子集。

任何公司拿有限的资源,去对标它的一个子集其实是不明智的。

这一不明智也在于,在“关系沉淀期”“社交工具期”之后,现阶段社交产品的演变已经进入了“平台的融合期”,即:任何平台都具备社交的属性,社交产品终将无法独立存在,而社交的需求将与评论、弹幕等缝隙流量深度融合。

我们应当相信的是,社交属性是必然的,但社交产品却不是那么必然了。

不过,“社交产品”的暂时终局,并不能让”社交”走向终结,只要消遣性的社交(求偶),与更为重度的社交(关系维系)存在,社交就不会消亡。

未来将不会有“纯社交产品”,但“社交属性”一定是会在新的生产工具更迭中永远留下痕迹,并继续推动生产的进步。

社交的两个层面

从需求层次来看,社交是高于温饱和安全的,作为个人的更高要求。但摒除早期为了团体狩猎而进行的“生产性交流”而言,文明化的社交无外乎都可以归结为:求偶和关系维系两个层面。

求偶对于个体而言,是基于最原始的生殖需求。对于陌交产品,人们为了实现对异性的追逐,去美化头像、优化语言,实际上与雄鸟在求偶时展现自己好看的羽毛类似。

在不需要面对极端性的选择压力下,人类的求偶行为更加复杂。毕竟,在社交平台上好看的照片是必备的,但比之于对美女和帅男鉴定而言的良性审美,有趣的灵魂似乎更为重要。

共同的星座、都爱的电影、是不是喜欢养狗、够不够二次元,原生的复杂求偶行为激发了产品经理对社交产品设计的无穷想象。

对于所有的社交情境而言,“性”是永恒的动力,这也是社交类产品的最初逻辑。无论是早期的微信,还是陌陌、探探等,其实最先切入的都是对人类求偶行为的试探。

在现实生活中,你无法对异性奔放地“展现羽毛”,但社交产品,反而用技术的形式将人类的求偶原始化,女性享受被追捧的快感,男性则抖擞着在现实中不敢公开的羽毛。

在万物皆可社交后,这种求偶变得更为直白露骨——你可以在知乎匿名回答“身材好是怎样一种体验”(展现羽毛),也可以在游戏中体现自己作为男性对于女性无微不至的照顾——简称“带妹”(展现力量)。

当然,求偶是一个分野。对于社交行为而言,另一个重要的层面就是关系维系。这一关系又集中体现在家庭与工作之中。

随着微信已经很难分清工作与生活,哪怕设置了好友分组和三天可见,这种关系的沉淀,也已经在你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正如前文中所说,社交的原点在于提升生产效率。熟人关系的经营,实际上也是对于个人生产物质和精神资料的固化。哪怕不加微信,你需要找一个蛋糕供应商仍然需要借助别的媒介,对于这一关系的提供,社交必不可少,而究竟选择哪一个媒介,效率仍是关键。

关系维系的本质则是对于时间消耗的把控。人们对于关系维系的重视度,与愿意投入的有效时间是呈反比的。

游戏、视频、资讯、小说、音乐,就已经占据了将近80%的手机有效使用时间,所以,对于新的社交产品,大部分人是愿意尝试的,但一提到迁移关系,那是万万不可的。

要知道,已经进化到小程序阶段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心里想的是,一个APP能解决就很爽,一直一个APP能解决就一直爽。

为此,“求偶”与“关系维系”是读懂社交属性的关键帧,“关系维系”则更为重要,社交即关系,也是对于社交产品的限定性规律。

这种理解下,确切地说,“关系”这一规律主导了一切。而更为直白地说,“对社交的渴望”并不会像产品创造者想的那样,简单地等同于对社交工具的渴望。

人性在那,社交就会一直在那。社交不会有终局,对“社交渴望”的解读则会通过产品或别的形式持续进行下去。

最后

“社交产品”的战争早就告一段落,巨头间对于异类市场的互相渗透,最终不过是资本与企业龃龉后的妥协,并在产品生态布局的攻城略地中,“为”(这个为字要打引号)用户提供一篮子计划。此外,这也方便了希望成为巨头的企业,足以美滋滋地再讲更多的商业故事。

然而,话说回来,老板们始终相信大家都是两个胳膊顶一个脑袋,哪怕知道社交产品无进路,又有几个身陷局中的英雄,肯向微信低头呢?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4-11-15 01:21 , Processed in 0.054394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