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瞬间化作迷人文字
1912年5月,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成为首个以“泰坦尼克”号为创作对象的作家。早在沉船事故发生一个月之时,哈代便在十四行诗《合二为一》(The Convergence of the Twain)中刻画了邮轮与冰川相撞的瞬间。哈代抓住了二者的契合点,将那致命而又迷人的顷刻幻化为灵动文字。
1931年,英国剧作家诺埃尔·科沃德(Noël Coward)创作了戏剧作品《乱世春秋》(Cavalcade),将“泰坦尼克”号事件作为背景,融入喜剧元素加以包装,削弱了故事的悲剧性,从而将观众引入一个精彩绝妙的喜剧世界。
1955年,美国作家沃尔特·洛德(Walter Lord)出版了纪实文学作品《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洛德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采访了63名沉船事故幸存者,以真实的视角再现了“泰坦尼克”号邮轮处女航的悲剧之旅。公众对于“泰坦尼克”号灾难的关注超乎想象,此书一面世便长踞畅销书榜首,一直没有停止再版翻印。1958年,英国导演罗伊·沃德·贝克(Roy Ward Baker)将这一作品改编为同名电影,搬上荧幕。
1996年,英国女作家贝丽尔·班布里奇(Beryl Bainbridge)以“泰坦尼克”号为题材了历史小说《人人为己》(Every Man for Himself),此书摘得英国惠特布莱德图书奖最佳小说桂冠,并获得英国文学布克奖提名。
左上起:托马斯·哈代 / 诺埃尔·科沃德《乱世春秋》 /
沃尔特·洛德《冰海沉船》/ 贝丽尔·班布里奇《人人为己》
悲剧真相依然引人追问
灾难之夜过后,705名幸存者的生命彻底改变,留下了永难平复的伤痛。人们十分关心他们获救后的生活态度和心境变化。2012年,安德鲁·威尔逊(Andrew Wilson)出版了纪实文学作品《泰坦尼克号的阴影》(Shadow of the Titanic),用撼动人心的文字记述了幸存者难以言说的苦涩和不安。
有些人注定要为这场灾难背上永远的臭名,譬如“泰坦尼克”号缔造者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的董事长J·布鲁斯·伊斯梅(J Bruce Ismay);有些人注定要承受一生的“死之舞”,譬如马德琳·阿斯特(Madeleine Astor),丈夫约翰·雅各布·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为了救她而牺牲了自己的性命,那时候他们结婚刚半年。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还引发了另一番永远也逃不脱的拷问:真相究竟是什么?邮轮下沉之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说,一号救生艇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问得再具体一点,当时的苏格兰准公爵科斯莫·达夫-戈登(Cosmo Duff-Gordon)跟他的夫人到底做了什么?据说,准公爵夫妇给了救生艇船员每人5英磅(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钱),并且拒绝救助落水者。媒体曾大肆报道此事,并指责他们“胆怯、贿赂而又冷酷”。后来英国贸易部调查委员会认定,达夫-戈登并没有阻止船员救人,但是他的“花钱买命”之举仍难逃诟病。面对调查组作证时,达夫-戈登的妻子在交叉询问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记忆之不可靠,危急状态下个人力量之脆弱,以及濒临意识模糊之际对是非问题之心理落差。一言以蔽之,她面临着“生存困境”。像达夫-戈登这样的幸存者,势必要接受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双重折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