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0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终会被网络“圈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7 07:09:1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03-06 10:54  来源: 羊城晚报




2010年5月号《TIME》已指出Facebook正重新定义个人隐私
羊城晚报记者 赵鹏
a【引子】
Facebook将上市
2月2日,社交网站Facebook(脸谱网)发布了即将上市IPO(首次公开招股)融资的消息,宣布已递交申请,预计融资规模为50亿美元。此举打破了此前由Google(谷歌)保持的全球互联网企业IPO纪录———19亿美元。
于2004年2月4日上线的Facebook目前拥有超过8.45亿注册用户,是全球知名的大型社交网络之一。据《福布斯》杂志撰文的保守估计,Facebook的市值将达到至少750亿美元,Facebook创始人、1984年出生的马克·扎克伯格,身家已达到135亿美元。
有人表示好奇,Facebook只是个提供网络社交的平台,如何盈利?简单地说,它的主要盈利模式其实包括:广告、数据挖掘(如付费调查)以及增值服务(如虚拟礼物)。这些业务正是建立在Facebook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基础之上。
或许可以这样说,Facebook盈利,靠的正是所有用户提供的点击率与个人信息。
b【发现】
我们有个“数字身份”
网上有笑话说:某人有个习惯,注册网站要求写真名的时候,他喜欢开这样的玩笑———注册Sina他就填“李新浪”,注册Yahoo他就叫“李雅虎”,注册Baidu他就写“李百度”,注册Google他就自称“李谷歌”……某天他接到个电话,问:“是李建设小姐吗?”他说:“哦,这样我就知道,是建设银行把我的个人资料卖掉了……”
《纽约时报》近期有一篇文章称:在奥地利的萨尔斯堡市,24岁的马克斯·施雷姆斯突然想知道“Facebook”上到底有多少关于自己的信息。法学专业的他便开始在网页上搜索自己在Facebook上的信息。结果,他得到了一部关于自己的“网络成长史”,里面包括他已经删除了的帖子、透露好友焦虑状态的旧消息,甚至他未曾透露的个人行踪信息等。看着这份长达1222页的资料,施雷姆斯被吓到了。他隐约感到担忧,不知道Facebook将如何处理所有这些关于他的信息。他最为纳闷的是,许多明明已经删除了的状态和帖子,为什么还能找出来?施雷姆斯这样形容当时的感觉:“像做爱的时候发现有架摄像机悬于床头,让人感觉很不好。”
为了验证一下这位施雷姆斯的感受,记者也尝试通过百度以自己的人人网用户名作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尽管自己在人人网上并不是很活跃,很快仍得到81个结果。记者一一点击链接翻看,确认搜到的内容应该都是本人无疑,竟发现,两年前自己在芙蓉姐姐的公共主页里发表的评论都能找到。
有一个新鲜名词叫“数字身份”。意思大概就是指你留在网上的信息,比如浏览的信息、说过的话、发过的帖子等,这些零碎的痕迹能拼接出一幅关于你的完整拼图,这张拼图就被形象地称为你的“数字身份”。
c【思考】
我们是在被服务,还是在被偷窥?
当下的我们,每天必做的事已不仅仅是吃饭、睡觉,还有上网“冲浪”。仔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都在一边享受网络的便利,一边被网络上没完没了的广告信息所骚扰。我们的邮箱,从来没有“干净”过,广告邮件、不良信息链接,还有莫名奇妙的交友邀请,等等;我们的网页界面上,无时无刻不闪烁着各种广告;我们的社交网络,比如微博,充斥着删不掉的“广告粉”……是不是我们每次点击鼠标,都在帮我们所浏览的网页赚钱?
我们可能还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某网站上进行过一次购物体验,用来注册该网站的邮箱不久就会收到不少推荐购物的邮件,所推荐的商品中甚至不少都跟你上一次消费时所有购买的物品有关联;当我们在网上浏览某商品时,该网页上也会有一个叫做“你可能还对以下商品感兴趣”的栏目,会随着我们点击过的商品类别不断及时更新……
你会不会在感觉该网页服务很贴心的同时,也有另一种感觉:我在被人偷窥?
2011年12月25日,媒体爆出中国最大互动社区之一的天涯社区,有4000万用户密码泄露。此前CSDN(中国软件开发联盟)也被曝有600万用户密码被盗。“泄密门”愈演愈烈,不少电子商务网站诸如京东、当当、支付宝等均被传“中招”。2011年12月29日,有网友甚至爆出了银行用户数据被盗的消息。这一系列“泄密门”事件,集中暴露了国内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的脆弱,让我们意识到信息安全形势堪忧。当我们发现,“黑客”盗取客户个人信息,原来可以产生那么多可怕的后果,比如直接的经济损失、个人信息被滥卖等,我们才明白,我们已将自己如此“赤裸裸”地摆到了网络平台上。
留意一下最近发生的事情,更让我们Hold不住:一个自称是“初级黑客”的网民,上周在某论坛发布《有图有真相,你还敢用UC上网吗?》的帖子,详细介绍了如何设置钓鱼WiFi、抓取用户信息、窃取用户名和密码的过程。该黑客称,很多消费者都喜欢使用手机获取免费无线WiFi上网,黑客们只需设置一个不需要密码就可连接的免费无线WiFi热点,就可以收集到很多使用UC浏览器上网的手机用户,该用户一旦登录到某些指定站点,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被黑客利用相关软件截取,“全部过程不用15分钟”。
不知不觉中,我们隐私正在受到诸多方面的威胁。不禁要问:我们在网上的任何活动还有无隐私可言?我们该怎样保护自己的隐私?我们的个人信息被泄密,是非已无法被制止?
d【提问】
疑问1
网络平台可能知道我们的什么信息?
关键词:上网痕迹、事无巨细
记者采访广东翰通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谢子超时,他告诉我们,网络的后台服务器,的确可以事无巨细地记录任何一点上网痕迹,而且对于后台人员来说,那完全是公开的。
广东科德律师事务所律师陈震也表示,在注册某网站时,我们通常会提供一份详细个人信息,并点击“同意”一份协议,这已相当于授权此网站合理使用我们的个人信息。网站根据这些信息,向我们推介产品、发送邮件,都属于合理使用。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讲一个“大洋国”的梦魇,所有人都在一个“老大哥”无时无刻的监视下生活。原来,我们早就生活在那样一个“大洋国”,网络这位“老大哥”一直在背后看着我们,知道我们在网上做的一切。
有报道称,LexisNexis是世界著名数据库,全球许多著名法学院、法律事务所、高科技公司的法务部门都在使用该数据库。它已开发了一个叫做Accurint的系统,该系统能提供给政府部门一些个人在网络上所作所为的信息,这对于司法调查很有帮助。该系统内的税收计算服务,能根据逃税者的Facebook和Myspace的使用信息,分析出他的收入水平等;美国内政和移民部门甚至能用这个系统,通过比对个人照片等方法,确定个人的家庭关系、是否假婚等……
NebuAd广告公司也曾经跟六家网络服务提供商达成协议,把他们的一个硬件植入网页,通过这个硬件,就可以看到用户的网络使用习惯,并把这些信息用于他们的广告业务拓展。在六个月的时间里,NebuAd公司几乎保存了网民的所有电子邮件、浏览记录和网上交易记录。其他的公司,例如健康网络等,都有他们私人服务器来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他们把收集来的信息做成列表,并根据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更新自己的服务列表。
只要我们拿起鼠标,有什么是网络所不知道的呢?
疑问2
网站会怎样利用我们的个人信息?
关键词:明文保存、买卖、加密
去年年末的“泄密门”事件,让我们学会了一个新词“明文保存”,就是说我们的注册信息,包括姓名、密码、生日、手机号码等,多数是没有经过加密就保存了起来。一旦黑客进入了网站数据库,我们的隐私很容易就会泄露出来。所以最近的“网络实名制”才引发了热烈的讨论。
谢子超对网络实名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果要实名制,网站的安全保护措施一定要升级。否则,一旦被黑客盗取资料,后果会很严重。”他提供的一些信息让人胆战心惊。
比如,他说网络安全的投入是网站理应背负的成本之一,很多网站为节约成本,并不会主动提高安全保护的级别,“他们追求的只是‘不出大事’。只有出现一些影响很大的公共事件,才会让用户意识到网络安全问题,网站才会重视安全投入。”
他还肯定地指出,有些网站在公开买卖用户信息,这已发展成一种产业。“这已是一种不透明、半地下的生意。正因如此,才产生了垃圾短信和垃圾邮件等问题。”
但他也表示,“相对来说,比较大的知名网站,是一定会对用户信息加密的。特别是金融类的网站,目前在保护用户隐私方面做得还是比较好的。通常在登陆一些小网站时,我们才会遇上一些恶意软件,刻意收集用户信息,并四处传播。”
疑问3
我们可以怎样保护个人信息?
关键词:正版软件、定期维护
打响一场网络个人信息保卫战势在必行。
然而陈震律师却给了我们一个令人失望的信息:“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隐私权的法律。”陈律师说,“关于隐私权,过去我们还不承认它是一种权利。现在才对于隐私权,在《宪法》中有原则性的规定,另外一些规定就出现在《民法通则》以及政府出台的一些通知、规定当中。过去,对于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我们是按照侵犯名誉权的规定来处理的,比如泄露人的隐私,造成别人名誉受损等等。但显然隐私权不仅仅包括这些方面。比如我的手机号码如果泄露,会天天有人给我发广告短信或骚扰信息,这样并没有损害我的名誉,却的确给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侵害了我的生活安宁权。……所以隐私权的外延扩大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也被放大了,因此对隐私权立法迫在眉睫。”
陈律师告诉我们,目前我国的网络安全主要还是要靠网站经营者自律。因为黑客盗取用户资料当然是犯罪行为,但网站并不需要负责任。“这里面也存在一个立法技术的问题。此外,还有网络盗取信息很难取证等问题。”
陈律师提醒各位喜欢“翻墙”、“越狱”的网络用户,在使用国外网站时,比如注册Facebook,如有侵权情况出现,则需要国际间的法律协助。但目前中国跟其他国家之间,还没有这样的法律协助。而“翻墙”这种行为,本身就违反了中国相关的互联网规定。
因此,我们又请谢子超从技术角度,解释如何保护个人信息。他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如果你住一间公寓,只需要负责看好一个门、几扇窗,就能防范小偷;如果你开大商场,就需要留物流门、员工进入的门、顾客进出的门、应急通道等,相应的安全防护任务自然更重,需要更多专业知识,才能守好这些门。”他认为网络的信息维护手段,通常包括对用户的信息进行加密、定期进行病毒库的升级、对刻意软件和链接的识别等,这些都需要网站提升专业技术。
个人信息泄露,除了网站后台的网络数据库有漏洞,还与个人上网习惯有关系。“我们是否用正版的操作系统、对自己的信息会不会采取加密措施、会不会设置权限等,都决定着我们的个人信息是否容易暴露。要想更好地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首先要对网络安全知识有所了解,上网过程中要注意定期清理自己的上网痕迹,不要在公共电脑上登录自己的网银,等等。对自己的电脑也要做好防护措施。很重要的一点是,尽量选择相信知名大网站。”
疑问4
个人信息公开化也是一种趋势?
关键词:划红线、圈养
上世纪70年代,美国西北大学的传播学教授约翰·麦肯特推出一个词叫“划红线”。被“划红线”的区域内,银行、保险公司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成本都会增加,面临失败的机会更大。这个词源于银行家的一个习惯,他们喜欢在地图上用红线圈出一个绝对不去投资的区域。这个词后来也被用在对人群的差别化服务中,比如银行很少向非洲裔的美国人提供房屋贷款,即使他家财万贯或者属于中产阶级。
如今,网络信息也能被“划红线”,“网络红线”这个词应运而生。它主要指通过“网络身份”去否定某人。
我们可能因为帮朋友在网上搜索一下“糖尿病”的相关情况,而被保险公司拒绝一份健康保险的投保;因为在网上公开自己从事流浪歌手的职业,银行已可能会降低你的信用额度,并不是因为你的信用历史不佳;甚至有研究显示,七成的美国人力资源部门都曾经根据调查个人的网上信息拒绝应聘者……
还有一种情况也很明显:基于你的上网痕迹所透露出来个人信息,“精准营销”已成为一种潮流。
比如社交网站Foursquare可以定位用户的实时地理位置,有针对性地推送附近商家的广告;当你在个人主页上流露出喜欢某种口味的蛋糕,你ID所在位置附近的蛋糕店的小广告就会出现在你的个人主页广告条里;当你的邮件里出现“减肥”一词时,你也会很快收到“减肥广告”主题的垃圾邮件……
这种通过追踪用户的网络行为,进而分层次投放不同形式广告的技术已渐成主流。因此有分析人士称,互联网的下一波竞争是“个人信息之战”,拥有多少用户的个人信息将成为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传播学博士李洁认为,网络时代的到来,让个人可以成为单独的媒体,人越来越喜欢表现自己,个人信息公开化也是大势所趋,因为信息泄露正是信息交流频繁的一种必然表现。而“广告”变“窄告”,也是一种必然的传播变革趋势。“传统媒体,比如电视、广播、平面媒体等,都是基于大众传播的媒体;而网络媒体,已是一种多点对多点的传播。”
美国有研究甚至认为这种“窄告”效应已经在影响人类的未来。比如当一个居住在较为贫困街区的年轻人每天受到贸易学校广告的“轰炸”时,他会更容易放弃上大学的机会,尽早从商;一个每天满眼都是名人新闻而不是股市动态的女人,也会更难养成良好的理财习惯。
因为我们对网络生活的依赖,这种有针对性的“窄告”或许正在划着新的“红线”,限制着我们在更多领域的活动———难道,我们最终会被网络“圈养”?!
图/《纽约时报》、东方IC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15 22:38 , Processed in 0.06909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