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9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竞争与协作:在黑暗森林里寻找文明之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9-24 06:46: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4年09月23日 11:11    创事记作者: 李智勇

  编者按:科幻小说《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概念近年来在国内十分流行。本文作者李智勇针对商业社会的协同合作问题,通过剖析开源软件社区的运作逻辑,给出了自己对“黑暗森林”的观点。

  他认为,“黑暗森林”并不符合现代商业文明的发展方向,因为在“黑暗森林”状态下,怀疑与不信任倍增,所有竞争都会变成你死我活的竞争,这会导致合作空间的消失,让整体系统快速地熵增,最终没力量抵抗外部压力。“上世纪军阀混战就是这种竞争,但这并没有导致国富民强,身经百战的国军也还是干不过日军。彩电的价格大战也并没让那家企业成为国际巨头。”

  在本文作者看来,黑暗森林状态会摧毁潜在的协作机会,加速劳动者的异化,让文明的进化过程越来越低效和危险。虽然终其全篇作者未能给出一个缓解“黑暗森林”的有效途径,但他始终坚持的观点是:“存在竞争关系的人与组织应该趋于理解与沟通,而非彻底对抗,这样才能真正改善大环境,而改善环境就是帮助自己。”

  文/李智勇

  黑暗森林 VS 文明之光

  《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说了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链,当两种文明无法彼此了解,而又竞争生存资源的时候,他们只会寻找一切机会毁灭对方,无所谓善恶,只为生存。而《文明之光》则展示了人类蹒跚着走出丛林状态的几个截面,即使最悲观虚无者想必也会承认从埃及文明到今天,文明之光是在越燃越盛,而非相反。这是反黑暗森林的法则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文明与文明之间不止有对抗与冲突,还有理解、信任与协作。随着科技的发展,纯粹的黑暗森林法则下,实际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熄尽一切文明,至少以地球为边界,看不出第二个可能。

  因为核能这种潘多拉魔盒的打开,世界正走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

  向左转是人文不足以驾驭科技,怀疑与不信任持续加深,小概率事件在大时间尺度下终于发生,文明之光趋于暗淡。可能因为这类故事比较刺激,好莱坞电影有意无意总是以此为假设,比如《黑客帝国》《云图》《人猿星球》等。

  向右转是人文驾驭得了科技,人们终于学会信任与协作,建立有效协商机制与秩序,在核聚变导致清洁能源被大幅使用后,人类可以更好的解决贫穷与疾病问题,最终使文明之光在工业文明之后迎来更辉煌的一页。

  这近乎一种终极思考,其过程可以无比复杂,但其结果却无比简单要么和谐而繁荣,要么暗淡而毁灭。相信文明必然会进化是过于一厢情愿的,至少在中国历史上由宋而清说不上是文明的进化;相信黑暗森林法则会导致共赢更是幼稚的,等待无序竞争的更可能是废墟和毁灭。这种终极思考也许可以有无数切入视角,但终究无法回避的问题的是人们的组织生产的方式与分配方式,以现状来看科技的发展是必然的反倒不用太关注。

  文明之光下的找寻

  文明之光要想持续终究要找到一种状态,在这状态下人与人,人与科技、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趋于和谐的而非彻底对抗,否则科技越发展,文明越危险。

  这是无比宏大的一个话题,远不是一篇文章或一篇文章所能覆盖的,这篇文章里将主要截取两个小点来探讨一下未来所要面对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出口:一个是人与组织关系的重构;一个是为什么说组织与组织间的黑暗森林状态只会导致毁灭。

  相比之下,利益分配问题确实更难解决些,但这点在之前的一篇:《让软件公司的管理多一点“灵魂”》里做过一些探讨,这里不再展开。

  从开源社区看被重构了的人与组织的关系

  马克思曾经提出一个很犀利的概念,他管这概念叫异化,异化的形象表述则是卓别林在《摩登时代》里挂在齿轮上的那剧照。在异化状态人不属于自身,而属于外在的生产关系。异化体现的是人与组织、科技的对立。

  那什么时候异化才可以彻底终结?答案是异化本身成为提高效率的关键障碍的时候。

  当智力的重要性超过资本以及其他生产资料的时候,异化就必须被终结,否则就相当于只是让人的身体在工作,而不是让人的大脑在工作,进而成为提高生产率的障碍。

  阿里巴巴的上市引起无数人瞩目,但很少人从智力的权重超过资本的权重这视角来解读,但这可能是更有意义的。阿里的合伙人制度实质上等于降低了资本的发言权,而更尊重智力。而天使投资等制度事实上也可以看做是资本向智力做出的让步。因为从传统的思路下理解,这东西是有点难于理解的:我出钱,凭什么我还要让渡出去那么多权限。

  异化终结后的新组织形式以及可爆发出来的力量更多的可以参照软件开源社区。

  软件开源社区的基本生产方式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人们按照自己兴趣和意愿选择加入指定的软件项目。

  2)任何人可以无偿获取开源项目的源码以及相应的编程工具,并为开源项目贡献自己的代码。

  3)任何人可以无偿使用开源项目的软件。

  4)软件开发和发布的主体并非是公司,而是一些基金组织或个人,他们不以盈利为目的。

  5)参与人员可能横跨全球,彼此间通过互联网进行协作。

  6)大型开源软件靠捐赠等方式来维持基本运作的经费。

  7)通过种种许可证来明确开源软件的使用规则,保障自身权益。

  总结来说就是,这是一群志愿者基本上无偿为社区在工作,虽然工作本身可能有各种各样的目的,比如更快的提高技能,追求自由等等。但这些不影响上述事实的成立。最有趣的事实是开源已经在很多领域里击败了大公司主导开发的产品(过去主要是微软),比如:服务器操作系统,Web 服务器,编程语言,开发工具等。

  开源的生产方式以及人员组织方式并无稀奇之处,简单来讲就是源代码的管理以及人员的联络等一切依托于互联网,根据贡献来决定参与人员的权限(比如是否可以直接改变正式版的代码),其他工程实践如测试驱动,代码评审等也广为大多公司所采用。

  但就是这种松散看着也不稀奇的一种工作方式,却爆发了惊人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惊人到什么程度?形象来讲就是,我们倾举国之力还没搞出来的操作系统,这些志愿者已经搞出来很多年了,并且90%以上的超级计算机和至少30%以上的服务器在用这种操作系统(参见维基)。

  这是值得深思的。这种生产力大爆发的根本原因可能在于:

  1、第一关键是异化的终结。当一个人所做的正是他自身所追求的,那么这个人往往可以全身心投入工作。这比受外力如公司规则、奖金激励等推动,而不得不做不符合自己主观意愿的工作让人更有工作热情。在传统方式下,把不同人员组织在一起的原动力往往是公司的利润追求,开发者的意愿并非第一考量,在这种情形下,人们等价于被强制的把生命投在违背自己主观意愿的事物上,这会导致工作满意度的降低。作为结果,相比于工作意愿一项开源方式有压倒性优势。

  2、其次是每个人在最终软件产品上利益趋同。在开源方式里,把开发人员结合在一起的关键动力就是做出更好的产品。开源参加者之间虽然会有想法差异,但并没有过多利害纠葛。这样就可以用极为理智的方式作出各种判断,他们判断的根基往往只是是否对产品有利,并不需要考虑市场、工期这些因素。同时,在开源组织模式下,权利来源于具体贡献,这就使公司政治这类负面因素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终结果是,在内耗上开源方式具有明显优势。

  3、再次是开源软件的开发中,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可以接入互联网即可获得开源的代码、文档并在之上做出贡献。也即是说全社会的力量可以贡献于同一份代码基和文档系统。这一点配合上相应的工程实践就导致只要组织得体,那开源项目的组织力量只可能越来越强大。而在公司中,受制于安全管理不只是在不同公司之间,即使在一个公司内部,一个产品的代码往往也被分割为几块,分别由不同的人群访问和维护。同时由于代码牵涉到商业利益,即使发现错误,开发者也不一定有权力去做对应的修改,这些都使代码的质量很容易不断下滑。在代码质量之外,借助互联网,在全社会范围内开源软件可以很容易的形成自己的清晰目录。任何人都可以很容易的检索这种公开信息,这使重用变得非常容易。在这里公开自身即是一种规划,这导致在全社会范围内不存在重复制造轮子的现象,并可以在大时间尺度上累积资源的使用。这就使开源方式在组织力量一项具有优势。

  上面的分析未必全对,但这是一种与按公司组织生产迥异的组织生产方式是无疑问的,这种松散组织不以利益驱动取得了极大的成绩也是无疑问的,这种组织形式因为异化终结爆发了惊人的生产力应该也是无疑问的。

  这显然是一种更理想的组织生产的方式,在这里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组织(不是说没有争吵)更加和谐,人们可以更多的考虑实现自我而非其他。

  与此相对应余秋雨先生曾经写过一段很犀利的文字,他说:我们的历史太长、权谋太深、兵法太多、黑箱太大、内幕太厚、口舌太贪、眼光太杂、预计太险,因此,对一切都‘构思过度。相比之下,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值得向往,想必是非常清楚的。

  如果上面的分析是对的,那事情就变得非常简单,当现实世界里的材料越发便宜,智力的权重越高的时候,基于原子的现实世界就越可能适用类开源的(尤其是让工作与个人意愿重叠一点)生产方式,非如此不足以激发人们的活力,并爆发出更高的生产力。

  当《文明之光》中提到的基于核聚变的能源装置真的可以为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能源时,我们就可能迎来一个丰裕的社会,在丰裕的社会里,人力成本会进一步提高,而其他成本(包括原材料、能源等)则会进一步降低,在那个时代里开源这种生产方式也许就可以扩展到基于原子的现实世界。由于电子产品受摩尔定律影响变便宜的极快,所以现实里已经有开源硬件一说了。

  当然开源这种模式为了扩展到基于原子的现实世界,始终要去解决分配问题。开源的成功显然依赖于软件这种产品的一个关键特征:软件是基于比特的数字产品,一个人拿走它,并不影响另一个人的利益,是真的按需分配。

  为什么说组织与组织间的黑暗森林状态是作死的前奏?

  网传互联网大佬们是很喜欢《三体》以及黑暗森林法则的,从手机的粉丝乱象来看,这传言应该是真的。但这是很不应该的,因为在无数待选项里,黑暗森林状态是一个最差的状态。抛开和外星人交往这种科幻型问题不谈,如果把人类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崇信黑暗森林状态会毁了人类;如果把国家作为一个系统,那么崇信黑暗森林状态则会毁了这个国家。

  那为什么说黑暗森林状态总是会导致一个系统的毁灭?不应该是有竞争才有活力么?

  竞争分很多种,有有序的,有无序的,并不是每种竞争都导致良好的结果。而黑暗森林状态意味着所有竞争都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会导致没有合作的空间。这想法会导致一个系统快速的熵增,最后没力量抵抗外部压力,最终一起挂掉。上个世纪军阀混战就是这种竞争,但显然它并没有导致国富民强,身经百战的国军也还是干不过日军。彩电的价格大战也并没让那家企业成为国际巨头。具体来讲,小米与魅族的在进行当前这种形态的竞争之后,还有合作的可能么?如果没有合作的可能,那所有的基础问题、生态环境问题都是一个厂家可以搞的定的么?

  事实上是公司越大越应该对生态环境履行更多的责任,这不单是为别人也是为自己,而履行对生态以及环境的责任时则需要更多的合作。

  比如阿里的情形。阿里上市引发无数人关注,但实际上阿里也正在临近自己的转折点,而下一步阿里的发展一定会和整体环境相关,因为它太大了。在阿里高速发展期,阿里与小商户利益是趋同的,一旦发展脚步停滞,那就是蛋糕大小固定,怎么分钱的问题了,那时候阿里多拿就意味着商户少拿。要想避开这种尴尬的局面,阿里就必须持续发展,而一旦国内高速发展期已过,为了持续发展就必须国际化,这就需要大环境的改善,而推动大环境的改善事实上需要诸多电商的协同。否则一旦增长停滞,它和各种商户之间就可能爆发矛盾并激化,从这个视角来看与人协作改善环境就是帮助自己。

  黑暗森林状态天生会导致怀疑与不信任,进而毁了上述协作,会使整个系统往崩溃了走,这个放大到国家层面也是一样。糟糕的是,我们似乎只能指出什么样不好,而不能精确的指出什么样好,比如具体的如何才能构建信任,并更多的进行协作。

  结束语

  一定程度上讲,这篇文章是《文明之光》的读后感,《文明之光》这书里科技讲的比较多,但实际上科技的力量是无属性的,它会同步放大人类的灾难与幸福,能否驾驭它更多的取决于社会科学的发展,取决于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之前某个社会科学家曾经讲过:上帝似乎把所有容易的问题都留给了物理学家。言下之意是社会科学太不容易了。

  从这个角度看,互联网是可以让文明更好的延续下去的一种技术,它既可以颠覆我们的工作方式,让我们可以更多的关注如何实现自己;又可以让每个人都进行表达,让人们之间更好的了解。但它终究解决不了我们认为什么更有价值的问题,比如看待黑暗森林状态的方式事实上就是一种价值观念。

  现在看来当科技的加速发展成为必然之后,文明如何,未来世界如何,社会如何确实越来越多的取决于这种价值观念。

  我们自己的选择决定了未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22 22:42 , Processed in 0.05823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