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0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不能再对中国投资抱着鸵鸟心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20 19:2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enjamin Shobert  Rubicon战略咨询公司创始人
2014年06月20日


过去数年里,中国监管部门不断调整政策,加大对国内资金投资海外市场的引导力度。4月中旬,官方又宣布了最新一批规定,为中国公司的对外投资大开方便之门。作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经济监管和决策机构,国家经济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也制定了更宽松的政策,来为寻求境外投资机会的中国企业保驾护航。对于中国海外投资遭遇的种种无奈现实,柏林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经济和商业研究组副总任马克·斯泽潘(Marc Szepan)直言,“中国对外投资总量占全球跨境并购活动的份额实际上要小于中国在全球GDP中的比重。”
在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ICS)4月中旬发布的报告中,斯泽潘(Szepan)指出,“2013年全年,全球跨境并购交易达到7,378亿美元……其中中国只有633亿美元,仅占全球跨境并购交易的8.6%。同期,私募股权投资公司主导的全球并购活动总额达到3,743亿美元。换言之,光是全球私募股权业的并购活动就几乎是中国公司全部跨境并购交易价值的六倍。”(我标出来的重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相比其他更发达国家,其令人称羡的经济增长和稳定的国内局势(目前为止),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对外投资策略具有天然的优势。虽然中国在对外投资方面所采取的政府引导模式的取得了成功,而这种模式往往是将华为这类国内优秀企业的对外项目与中国获得在另一国家优先开采自然资源的特权(通常是遭受所谓的“自然资源诅咒”的地区)捆绑在一起,所以到目前为止,这一策略尚未转化成中国企业单独进行海外投资时的持续成功。中国的协调型和政府主导型对外投资策略可能是在一些领域上具有优势,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却未必如此。据斯泽潘(Szepan)的说法,“中国对外投资策略往往带着‘追赶’的色彩。他们不是那么热衷于寻找新市场,而是寻求自己还没有的技术和企业觉得需要的专业知识,以及向国内输送缺少的资源。一旦他们拥有了这些,就不会需要去购买。”
回顾过去几年中国企业在英国、美国和欧盟成功完成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交易,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趋势:中国企业做的交易并不算划算的买卖,多数需要出高价才能拿下收购目标,而很多时候存在溢价,因为被收购的当地企业需要某种形式的监管风险补偿。受此影响,即便中国企业成功在外国完成一笔交易,但多数时候买到的公司只具有二线或三线水平的技术平台。所以,这更加凸显最近国内改革的重要性:在被收购企业看来中方的交易对手风险减少了,同时在理论上可以让中国企业与外国竞争对手在更加公平的基础上竞争。这些改革一旦成功,将令中国的境外并购交易的数量和质量双双实现飞跃。
如前所述,中国第一波对外投资主要是强调获得国内无法获得的自然资源。但现在,中国企业开始逐渐意识到需要进行技术升级、以及通过业务多元化,来减少对国内销售增长的过度依赖。中国企业所缺少的,是某项技术或服务的专业知识,但是他们拥有现成的资金来进行交换。这使得中国企业特别有兴趣在那些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一直苦于资金不足的产业和经济体寻找潜在合作伙伴。未来两年,在中国资本赴欧美淘金的过程中,最无害的一个领域将是养老产业。
在欧美本土的老年人护理行业,许多中国大型房地产和人寿保险公司正悄然寻求战略投资机会,以期在美国和欧洲的养老业谋求发展。他们的动机各异,从学习支持美国养老设施的金融模式,到窥探如何运作老年人社区等等不一而足。中国的这些潜在合作伙伴,除了带有探究美国如何开发老年人护理项目的战略动机外,中国投资者,尤其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可能会在投资项目上不急于求成,比其他商业投资者展现出更大的耐心。可问题在于,西方国家会不会仅仅由于感受到中国的崛起并担心自己的利益因此受损,而将中国资本“圈禁”在养老业等潜在利益冲突最小的领域,甚或是连这种无害的境外投资的策略都被叫停。
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市场,中国在投资欧洲企业时,对资本回报展现出了更多的耐心,对工会也有更高的容忍度,以及整体而言相比其他过去的资本来源能够提供更长的期限。当然,如果中国的金融系统继续调整,且中国企业需要套现其海外资产或者从新收购的资产中提现,这种“耐心”是否还能维持下去仍有待观察。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很多时候此类投资在欧洲比在美国来得更容易,原因之一可能是两者对于中国资本的看法不同。斯泽潘(Szepan)指出,“在欧洲,人们对于中国的看法,受牵扯商业和地缘政治的感性因素影响相对较小。对于欧盟来说,与中国的关系基本是商业性的;而在美国,则既有商业性,也有地缘政治关系。”
而在美国,从州长到市长再到具备战略思维的商人,他们都意识到,中国下一阶段对美国经济的参与很可能基于对本地企业和社区的战略投资。尽管这些利益相关者明白引进中国资本的风险,但也承认存在潜在的回报,尤其是那些亟需基础设施投资来维持下一个十年发展的老社区。现在,已有令人乐观的迹象显示,中国在美国的投资成为进一步深化两国关系的重要经济因素;然而,不得不承认,美国对中国的政治态度整体上摇摆不定,在两国关系处于最低谷的时候,中国的任何微小动作都能引发美国的猜忌。还因为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为某些美国人对本国政治和经济未来提出担忧提供了口实。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恐惧太过强烈,让很多人想到当年对日本的担忧,两者何等相似。当年日本崛起几乎和美国经济萎靡出现在同一时期。现在,中国的崛起不仅让美国人在经济上有挫败感,同样重要的是,这还有可能带来我们对美国政治体系的无力感。至少在美国人看来,这让如今的中国崛起相比80年代的日本又多了一层不同的色彩。随着中国的对外投资策略日渐清晰,在内部阻力减少的情况下,美国不能一味避开中国这个潜在的投资伙伴,这一点很重要。否则,这将不仅仅意味着简单地拒绝中国继续介入美国经济,更重要的是,这可能带来美国的经济和政治上的萎靡,这些和中国没半点关系,但却和美国息息相关。

译 铁婵  校 李其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4-4-29 14:18 , Processed in 0.05648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