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0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家眼中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12:28: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家眼中永不沉没的“泰坦尼克”
译言精选By Robert McCrum 译:jiangyh
1912年4月15日,“泰坦尼克”号沉没,这场悲剧距今已经差不多整整一百年了。这艘豪华游轮沉入汪洋,但文学世界的动人作品却破水而出,成为历代作家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

致命瞬间化作迷人文字
1912年5月,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成为首个以“泰坦尼克”号为创作对象的作家。早在沉船事故发生一个月之时,哈代便在十四行诗《合二为一》(The Convergence of the Twain)中刻画了邮轮与冰川相撞的瞬间。哈代抓住了二者的契合点,将那致命而又迷人的顷刻幻化为灵动文字。
1931年,英国剧作家诺埃尔·科沃德(Noël Coward)创作了戏剧作品《乱世春秋》(Cavalcade),将“泰坦尼克”号事件作为背景,融入喜剧元素加以包装,削弱了故事的悲剧性,从而将观众引入一个精彩绝妙的喜剧世界。
1955年,美国作家沃尔特·洛德(Walter Lord)出版了纪实文学作品《冰海沉船》(A Night to Remember)。洛德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采访了63名沉船事故幸存者,以真实的视角再现了“泰坦尼克”号邮轮处女航的悲剧之旅。公众对于“泰坦尼克”号灾难的关注超乎想象,此书一面世便长踞畅销书榜首,一直没有停止再版翻印。1958年,英国导演罗伊·沃德·贝克(Roy Ward Baker)将这一作品改编为同名电影,搬上荧幕。
1996年,英国女作家贝丽尔·班布里奇(Beryl Bainbridge)以“泰坦尼克”号为题材了历史小说《人人为己》(Every Man for Himself),此书摘得英国惠特布莱德图书奖最佳小说桂冠,并获得英国文学布克奖提名。

左上起:托马斯·哈代 / 诺埃尔·科沃德《乱世春秋》 /
沃尔特·洛德《冰海沉船》/ 贝丽尔·班布里奇《人人为己》
悲剧真相依然引人追问
灾难之夜过后,705名幸存者的生命彻底改变,留下了永难平复的伤痛。人们十分关心他们获救后的生活态度和心境变化。2012年,安德鲁·威尔逊(Andrew Wilson)出版了纪实文学作品《泰坦尼克号的阴影》(Shadow of the Titanic),用撼动人心的文字记述了幸存者难以言说的苦涩和不安。
有些人注定要为这场灾难背上永远的臭名,譬如“泰坦尼克”号缔造者英国白星航运公司的董事长J·布鲁斯·伊斯梅(J Bruce Ismay);有些人注定要承受一生的“死之舞”,譬如马德琳·阿斯特(Madeleine Astor),丈夫约翰·雅各布·阿斯特(John Jacob Astor)为了救她而牺牲了自己的性命,那时候他们结婚刚半年。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还引发了另一番永远也逃不脱的拷问:真相究竟是什么?邮轮下沉之时,到底发生了什么?比如说,一号救生艇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或者问得再具体一点,当时的苏格兰准公爵科斯莫·达夫-戈登(Cosmo Duff-Gordon)跟他的夫人到底做了什么?据说,准公爵夫妇给了救生艇船员每人5英磅(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钱),并且拒绝救助落水者。媒体曾大肆报道此事,并指责他们“胆怯、贿赂而又冷酷”。后来英国贸易部调查委员会认定,达夫-戈登并没有阻止船员救人,但是他的“花钱买命”之举仍难逃诟病。面对调查组作证时,达夫-戈登的妻子在交叉询问的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记忆之不可靠,危急状态下个人力量之脆弱,以及濒临意识模糊之际对是非问题之心理落差。一言以蔽之,她面临着“生存困境”。像达夫-戈登这样的幸存者,势必要接受精神上和道德上的双重折磨。

左起:安德鲁·威尔逊《泰坦尼克号的阴影》 / J·布鲁斯·伊斯梅 / 科斯莫·达夫-戈登
深入挖掘探寻人性本原
要解决幸存者叙事所编织的道德两难,或许只有小说能做到了。夏洛特·罗根(Charlotte Rogan)的文学小说处女作《救生艇》(The Lifeboat)就是这样一部引人入胜却又引人不安的作品。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语言,借助丰富细微、扣人心弦的敏锐笔触,巧妙地置入了伦理困境问题。罗根在《救生艇》中提到了1914年夏天沉没的远洋邮轮“亚历山德拉女皇”号(Empress Alexandra)。这一情节是虚构的,这场灾难也是虚构的,但是这个情节的灵感来源就是“泰坦尼克”号。
新婚夫妇格蕾丝·温特(Grace Winter)与亨利·温特(Henry Winter)共度蜜月,不料乘坐的这艘横渡大西洋的邮轮起火沉没了。正如约翰·雅各布·阿斯特所做的那样,亨利也设法为妻子谋得了一席之地,这是最后一艘救生艇上的一个救生座位。格葛丝与38位陌生人困在同一艘救生艇上,开始了海上求生之旅。救生艇在海上漂流了三个星期后获救,然而这三个星期却是人性最丑陋的体现。乘客各怀鬼胎,见死不救、猜忌、陷害之事层出不穷。格蕾丝活了下来,但随即以谋杀罪行遭到起诉。我们可以在书中逐渐领会到,这名年仅22岁的孀妇死里逃生所付出的代价。作者成功碰触到善与恶、对与错、黑与白之间的灰色地带,预计将成为2012年最具话题性的小说之一。

左起:《救生艇》 / 夏洛特·罗根
《救生艇》也是作者罗根的一条险中求胜之道。夏洛特·罗根,1975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这是她首次出版的文学小说作品。多年来,罗根始终怀有成为小说家的抱负,为此还上过已故短篇小说家哈罗德·布罗德基(Harold Brodkey)的写作课。不过,罗根始终把家庭放在首位,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育有三胞胎。《纽约时报》作者、得克萨斯州同乡萨拉·莫斯勒(Sara Mosle)偶然中发现,罗根的抽屉里塞满了30年来未发表的文学作品,里面还有多部小说。莫斯勒阅读了部分文稿,立即将罗根推荐给了文稿代理人戴维·麦考密克(David McCormick)。在还未正式出版时,《救生艇》就已受到多位英美畅销小说作家和出版的高度好评。紧张刺激的情节,瑰丽多变的文风,《救生艇》这部作品必将成为夏洛特·罗根文学生涯中的救生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29 00:52 , Processed in 0.07115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