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9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克鲁格曼:不仁不义的富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22:0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贫富差距日益加剧,根源究竟何在?

译者:ringohan原文作者:Paul Krugman
发布:2014-01-21 21:21:42

美国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现实是一清二白的。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劳动力中50%底层工人的收入几乎没有增长,或者出现下降,而占1%的最顶层人群的收入几乎翻了两番(最顶层0.1%人士的收入上涨的幅度更大)。尽管我们可以并且应该就如何对待这种局面开展严肃的辩论,但当前构建的美国资本主义正削弱中产阶级社会的基础这一简单事实,却是不容争辩的。
然而,这一事实当然引起争论。它在一定程度上上印证了厄普顿·辛克莱的名言:别指望以弄不清事情为生的人弄清事情。不过,我认为,它也反映出对数字含义的厌恶,这种厌恶表面看来几乎就是公开叫嚣阶级战争——或者可以说,它表明阶级战争已经开始,而挑战者就是垄断寡头。
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坚定的统计混淆运动。粗看起来,这种运动几乎就是赤裸裸的伪造;而细看来,我看就是采用各种花招编造富人值得富有的神话。
在伪造事实方面,不用看别的,只看看最近布雷特·斯蒂芬斯在《华尔街日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就行。这篇文章首先(错误地)指责奥巴马总统事实上犯了错误,继而断定日益加剧的贫富差距并不是什么大的问题,因为大家都一直在获得很大的收益。瞧,1979年以来,美国最底层的5%人口的收入就增加了186%。
如果这个数字听上就存在错误,则应该如此。这是一个名义数字,没有扣除通货膨胀影响。大家可以在同一张人口统计局表格中找到扣除通货膨胀后的数字。该数字表明,美国最底层5%人口的收入实际在下降。嗨,请注意,在写这篇文章时,该报网站上还未纠正这一低级错误。
好了,这就是粗糙混淆的做法。那么,更为时髦的版本如何?
以前我就注意到,保守人士似乎固守这种概念,即贫困问题基本上是穷人中的性格造成的后果。这种说法曾经含有正确的成分,但过去30多年来,穷人面临的主要障碍一直是支付体面工资的工作岗位的匮乏。但是,穷人活该的神话一直存在,与此相对应的另一个神话——富人理应富有也一直不绝于耳。
这种说法就是:美国富人之所以富裕,原因在于他们选择了正确的生活方式。他们自身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们组成家庭并不弃不舍,不一而论。基本上可以说,富裕对他们恪守维多利亚时代美德的奖赏。
这个说法错在哪里?即便就其自身而言,它假设的机会并不存在。譬如,在一个对公立大学资助不断下降,而学费大幅上升的时代,穷人的孩子,甚至劳动阶层的孩子,到底该如何得到良好的教育?连家庭稳定这样的社会指数,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经济现象:对家庭价值的最大伤害莫过于缺少就业机会。
但是,这个神话的主要问题是没有找对谁是不断加剧的贫富差距的赢家。白领专业人士,即使夫妻双方都是,也仅仅过得还可以。大的赢家是为数更少的一群人。“占领华尔街运动”普及了“1%”的概念,这是对崛起精英一族的很好描述,但是这种分法包括的人数太多:事实上,社会顶层1%人群当中,绝大多部分受益到了人数少的人群,即顶层0.1%的人。
谁是这些少数幸运儿?主要是高级管理人员一类人士,尤其(但不仅仅是)金融业的高级经理。这些人有没有资格挣这么多,我们可以具体探讨,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他们能混到这个水平,可不是靠着谋略、清白和清醒那么简单。
那么,富人理所应得的神话何以如此坚挺?主要是通过一种以稀释为手段的扭曲策略。为贫富差距辩解的人绝不会说1%人群的事情,更不用说真正的大赢家。相反,他们经常谈论上层20%的人群,顶多说5%的人群。这种做法听上去很像无辜的选择,但其实不是,因为这种做法就是将已婚律师与华尔街的狼混为一谈。顺便要说的是,迪卡皮奥导演的电影《华尔街》在金融圈子非常受欢迎,他们为主人翁的事迹而喝彩——这是认识我们这个新的镀金时代的又一个线索。
诚然,我也知道这种现实会有些人感到不安,总有一些人是财阀收买枪手,他们希望能描绘出一幅不一样的风景。然而,尽管这些事实带有众所周知的民粹主义偏见,但终归是事实——我们必须面对的事情。
(2014年1月20日《纽约时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4-5-5 06:33 , Processed in 0.07051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