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08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KK专访:等级在网络世界不会消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2-12 13:2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 东西合璧 2012年02月10日 14:10
提及凯文·凯利,我们大都会想到他始创的《连线》与《全球概览》杂志。作为“网络文化”(Cyberculture)不可或缺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他的杂志及观点曾影响了包括苹果教主乔布斯在内的数码青年。如今,对科技世界一直充满激情的KK又为我们带来什么“网络文化”的新观察呢?
采访 / 左伊(刊于《周末画报》特刊Turning Point)   
凯文·凯利  Kevin KeLly
《连线》(Wired)杂志创始主编。曾是《全球概览》杂志(The Whole Earth Catalog)的编辑和出版人。

MW_《周末画报》 KK_ KEVIN KELLY
MW:从1984到1990年,你曾是《全球概览》的出版人和编辑,在2008年,你把这本杂志比作“当年的互联网”:“我不确定这是不是巧合:《全球概览》就在互联网和博客兴起的时候停刊,所有那本杂志做的事情都搬到了互联网上去做。”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媒体—平面媒体和互联网—你都有参与,你觉得这两种媒体孰优孰劣?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KK:《全球概览》包含的内容有一部分是由“用户生成”的,这就是没有互联网时代的博客。纸质的内容可以保留很长时间,而且相对比较廉价,但是缺点就是出版周期太长,一旦出错无法快速纠正。互联网和博客的优势当然是即时获得,快速更新,出版成本小,但是它需要比较昂贵的工具作为载体—电脑。

MW:美国的“新左派”认为《全球概览》在美国反战运动、学潮运动中成功地将草根力量疏导,并引导这次民运从政治性的变革到关注科技的工具性应用。如果现在回头再看这本杂志蕴含的社会意义,你觉得它的影响到底在哪些方面?
KK:《全球概览》的创刊人,认为技术性的革新比政策更容易改变这个世界。技术就是革命,技术比语言和法律先行。用对的工具,你能撬动地球。不能把自己关在壁橱里,我们可以回溯一下录像设备、无线电设备、4D声光迷幻效果、拖拉机、直升机、太阳能电池、电脑是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知识和工具一样,正确地应用书中的知识能创造奇迹。作为媒体人,我们甚至是不可知论者—我们提供给读者所有的可能性,但工具和科技的创造力却不在我们手上,我们不知道读者会拿这些工具做什么。

MW:乔布斯在2005年斯坦福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也曾经说过,《全球概览》是他那个时代的“谷歌”:“我年轻时,曾经有个非常神奇的出版物叫做《全球概览》,它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圣经》,像是谷歌出现的35年前的纸质版本。它崇尚理想主义,包含大量科技信息。”乔布斯还引用《全球概览》最后一刊的告别辞:“求知若饥,虚心若愚。”他是这样评价这本杂志的,他已离世,你又会如何评价他和苹果公司呢?
KK:事实上,乔布斯尝试了《全球概览》推荐的所有工具,包括迷幻药……这还让他知道,原来人类未能开发的潜能有多大。就像其他从迷幻药中获得灵感的电脑工程师一样,他把个人电脑看作人类身体潜能的延伸。电脑是更好的迷幻药。我觉得乔布斯之所以对《全球概览》评价如此之高,是因为这本杂志是最早教授手工制作电子计算器和个人电脑的—就像用锤子、千斤顶、锯子和针线DIY一样简单。按照《全球概览》的理念,个人电脑是能够让个人拥有、运用和主宰权力的,而非其它的工具,是用来操纵和控制人的能力的—很多人相信科技是统治压迫的工具。早期,有些人评论说《全球概览》打破了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平衡,让人拥抱个人电脑技术,从而更加个人主义,而非为群体和社会牺牲个人。苹果的产品,因为乔布斯的设计,是非常人性化的,也同样打破了传统认为“技术是人类敌对的主宰者”的观念,让人们更加认同电脑是帮助个性化发展的工具。

MW:是否可以介绍一下你的“酷工具”(Cool Tools)这个网站?它是关于什么的?为什么每个月会吸引50多万的点击率?
KK:“酷工具”这个网站是用来每天介绍不同的非常棒的“工具”,它由工具使用者、读者—所有热爱某种特殊工具的普通人—共同编辑而成。我个人对“工具”的定义是“任何有用的东西”,手动操作的、电动的、一本书、一张地图、一个网页……我们只介绍最好的,比其他同类都好用的工具,目的就是授予使用工具的人以“激情”。

MW:说到使用工具,听说,你家里没有电视和电话?这是真的么?
KK:我们确实没有电视,因为我们一直用宽带上网。我确实没有智能手机,但是我有一辆高科技智能一体的车。我也确实没有“推特”,但是我用“Google+”。是这样的,我只选择用最高科技的工具,可能不被普遍使用的,但不是没有。

MW:使用最新的工具,这就是在你的新书《科技要什么?》里写到的倾听科技的最新的声音?我很好奇如何倾听科技的声音?
KK:看看人们是如何“翻墙、越狱”做一些“不被认证”的事情,我们每天都在根据个人的需要修改技术,甚至是非专业的、小朋友都在做这样的事情。然后,工程师和设计师才能知道人们真正需要什么,让这种修改过的技术变得更容易被更多人获得、接受,变得便宜。我曾经写过一本书直接针对科技产业公司—高科技制造业。倾听科技要什么?趋势很明显,未来所有的科技都是电脑科技。

MW:所有的科技都是基于电脑的,就是你描述的,总有一天,我们只需要一台机器—主机时代?什么叫做“主机时代”?
KK:一台笔记本电脑里面有很多个芯片,但是如果从一个大的万维网的角度,这些芯片都联结在一起。“主机时代”,是从更广阔的范围讲,我们的电脑通过因特网,像无数神经元一样联系成一个“大脑”,它会从全球的视角思考。但是我们不知道那一天什么时候会到来。

MW:主机的大脑?听起来很惊悚,因为科技有大脑,所以知道会要什么?
KK:我们个人的实用科技,比如,手机、汽车是不会要什么的。但是整个科技的系统—我称之为“科技生态”(Technium)—是会需要一些东西的,就像我们的星球需要光、需要食物一样,并不是因为它有“意识”或者“智慧”。而是因为,它有倾向性的趋势,有不得不的催促,而形成一种模式。

MW:能进一步解释一下“科技生态”的理论么?看起来,这个概念很宏观、很复杂。
KK:今天,任何一种技术都需要其他的几百种技术做基础支持。一台智能电话,需要芯片制造厂,芯片制造厂需要铜线制造工艺,铜线的制造需要煤、电力、机油来产生动力,石油开采、冶炼需要专业的技术手段……这就是我们今天赖以生存的科技生态,站在更高的角度看,这些科技和支持这些科技的次科技、次次科技形成了一个超级庞大、互相联系的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生态类似。

MW:这个观点是不是你的经典著作《失控:机械、社会系统和经济体系的生态》的最后一章的引申?你在《失控》里归纳了9个由生命体和技术系统共同遵循的规律。按照你的说法,所有的生命都是遵循科学规律的,而所有的科技也将趋向于生命化。你的意思是说,科技是有机生命体?就像《骇客帝国》和《源代码》电影的那种?
KK:是的,《骇客帝国》和《源代码》是科技生态最形象的视觉表现。我们将无法区分有机生长和编程设计之间的区别—这不是科幻小说。今天,我们有类似肌体一样的东西来模拟药物在体内的代谢,培育生成新的基因。我们也有能够自主学习的机器人,长出石油的植物。我们自然世界和人造世界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MW:看起来,我们需要依赖和信任这个“科技生态”系统,因为我们生活在这里面,而且它们正在趋于和我们越来越像,我们最好不要站在科技的强大车轮前面,阻碍它前行。在学术界称持这种观点的人为“科技决定论者”,所以你是典型的“科技决定论者”?
KK:我是“科技决定论者”。我认为,科技的发展进程是客观、不可避免的,就像人类要蓄养野生动物为家畜一样不可避免;就像人类要烧土为砖、铺路建桥一样不可避免。我们知道,这些事情是独立地发生在不同大陆上的同样的事情。科技的客观,体现在我们不可避免地发明了电、电灯、万维网—这些客观性是“基因”一样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当然,我们发明电话是不可避免的,具体到iPhone倒不一定。

MW:有趣的是,我一直不认为你是“科技决定论者”,而觉得你的科技观具有神学的色彩。在你1999年写的论文《科学宅男的神学论》(Nerd Theology)中,你说,个人电脑是上帝写的一个比喻句。你是如此看待宗教和科学的关系?
KK:有一些计算机科学方面的科学家相信,整个宇宙就是一台电脑—终极电脑。在这个理论里,上帝是个完美的程序设计师,写了个程序让整个宇宙运行,所以人类和自然所有的现象都是代码—这就是《骇客帝国》。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是我想我还没办法测试这个程序。

MW:在《失控》中,你也说,“科技的神力比人的能动性大得多,甚至可能决定人类的命运,因为这个社会中‘价值’的缺失,对人类、社会、个人‘意义’的探讨是处于真空状态的。”你的意思是,我们之所以依赖科技,是因为我们没有信仰么?
KK:我的意思是,科技本身有精神层面的意义,它确实是有比我们能动性大得多的力量,尤其是在“还在寻找意义”的地方。很少的人认同我的观点:在科技中寻找信仰,类宗教的力量和意义是可以建立在科技上的,我愿意预测一个高科技宗教的信仰将会降临。

MW:这个基于高科技的信仰会改变社会的面貌和意义?新书《科技要什么?》有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如果所有的数据和信息都在‘云’中储存,那么‘私有制’(the ownership model)将会被‘获取制’取代 (access model)。”你的意思是,我们的社会将不存在“私有制”了?这是高科技宗教的乌托邦么?
KK:如果我预测的,资本将只会“被获得”而非“被占有”,能够实现的话,那么这个资本制度的社会将注定改变。要知道西方所有的现代政治、现代经济和法律体系,都是建立在“资本私有”的基础上,它们或许都会伴随着科技改变这个世界的方式而改变。但是我不知道一个“获取制”的自由市场是什么样的。

MW:在你的书《新经济新规则:网络世界的激进策略》中,你说新经济的特征是,财富的分散和平等,因为公开社会的“资本池”(capital pool)是知识、技术,而非资金财富,而网络世界创造了财富平等的可能性。你的意思是,技术能从根本上改变现实的等级社会?改变经济上的不平等?
KK:等级在网络世界仍然存在,它们不可能消失。但是,与过去的阶级和地位的等级不同,新经济的等级是“关注和时间”上的先后。过去的身份等级社会正在趋于平坦化,因为在网络社会靠身份和地位来获取资源的优势渐渐逝去,消息的传播几乎是立时性的统一,所以靠垄断消息而获取的权力资本在新的经济体制内是很分散的。但是,这个社会仍然很复杂,需要不同的“等级”。这个等级是由“你是关注以下5分钟的信息,还是关注以下一个小时的世界?获取信息的频率是按分钟计算的,按天计算的,按年计算的,还是按时代计算的?”—这样,不同的关注频率和时间先后,决定了你获得信息的多少,进而是获得权力的大小。

如果我预测的,资本将只会“被获得”而非“被占有”,能够实现的话,那么这个资本制度的社会将注定改变。要知道西方所有的现代政治、现代经济和法律体系,都是建立在“资本私有”的基础上,它们或许都会伴随着科技改变这个世界的方式而改变。但是我不知道一个“获取制”的自由市场是什么样的。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15 19:20 , Processed in 0.0559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