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8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的外部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30 16:36: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魏武挥 2013-06-29 07:53

打从人类成为人类以来,其实我们一直在做“外部化”的工作:也就是将人这种动物本该具备的功能,让外部某一个物件来承担。比如说,人御寒的方式不是靠皮毛,而是靠衣服。说白了,各式各样的工具被发明的结果,就是人越来越外部化的过程。

平心而论,这个过程也没什么不好。人成为万物之灵,是依靠“脑袋”,而不是四肢。足够智慧的脑袋发明了无数种工具,让人更好地去适应自然以及改造自然,大致数百万历史,就是这般。

有些外部化工具,已经到了神乎其技的地步。比如“可穿戴式设备”。当下最为炙手可热的有两个品类:其一为谷歌眼镜,其二为腕带设备。谷歌眼镜给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场景:我们只需要望一眼对方,就可以立刻知道对方是谁。这已经不再是外部化那么简单,而是将人类的功能更向前推一步。

外部化的核心就是数字化,数字化的核心就是可存储、可搜索、可调用。健康这个概念被数字化了,它被精确地划分为几个维度,并配以一定数量的指标。腕带设备就是通过这些数字来告诉你如何健康地活着。

如果你懒得买硬件,没关系,软件也可以帮助你。在安卓平台上有一款名为“睡眠统计”的应用,我并不是很清楚它究竟根据什么原理(有可能是侦测你的呼吸声?),但它可以告诉你缺觉多少,深度睡眠多少,从而形成睡眠记录。如果哪天这个app一大早用语音的方式告诉你“您昨天的睡眠质量击败了全球56%的人”以做为闹钟的话,我是一点不奇怪的。技术上完全可行。

人类最重要的外部化是记忆的外部化。这历经了好几个文明阶段。早期的口语社会,记忆是很难外部化的,老人由于有足够的记忆沉淀,故而被受到尊重不仅仅是道德的要求,还有相当功利的原因。人类进入文字社会后,记忆开始第一次外部化:存储到某种介质上(比如龟板或者纸张)。这个时候,受到尊重的是所谓读书人,一来他们博览群书,有足够多的记忆储备,二来万一有些事情不知道或记不起来,没关系,他们识字,他们可以去重新“调取”信息。

数字存储是更大规模上的记忆外部化,搜索引擎是体现这种记忆外部化的最好工具之一。信息获取的效率在大幅提升,不过,同样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很多人反映自己的记忆在下降。文字的撰写本身也是一种记忆,你需要记得某个字是如何写或者拼的。但今天无论是输入法还是字处理软件自带的辞典使得你不需要记忆那么多字的写法或拼法,计算机会自动纠正。长此以往,真的,很多人忘记字是怎么写的了。

对人类的外部化有很多批评。比如尼尔波斯曼在《技术垄断》中就加以了控诉。他举了一个例子。某天这位教授走进教室授课,天气很热,但学生们都还身着外套。教室里有一个温度计,波斯曼走上前去,大声说出了温度计上的数字。“呀,原来这么热!”学生们纷纷抱怨,然后纷纷脱下了外套。波斯曼在书中叹道,我们居然要依靠温度计才能感知温度?

现在,更科幻的事情出现了,这种事情本来就发生在科幻片中。在《太空堡垒卡拉狄加》这部美剧中,人类的死敌是一个名为“Cylons”的机器人种族。这个人类自己造出来的“东西”有一个人类所没有的本事:它们不死。所谓死亡,只是躯体死去了,只要距离Cylon死亡地点不远的地方有它们的飞船,Cylon的记忆就会迅速“上载”到飞船的计算机中,并再“下载”到一个事先就做好存放的躯体里。躯体无穷无尽,记忆无限延绵。虽然那个Cylons的种族不过十个不到,数万人类依然在争斗中处于下风。

记忆能不能上传下载?现在有人说:或许可以。英国的每日邮报报道说,一位32 岁的俄罗斯亿万富翁德米特里•伊茨科夫公布了一项计划“2045 initiative”:他准备上传自己的大脑,然后到 2045 年实现永生。为了实现这个计划,这位富豪专门成立了一个名为“Global Future Congress”的组织,在Facebook上它获得了2万多人的支持。该组织如是昭告天下说:

“尽管现代文明创造了太空站、核潜艇、iPhone 以及赛格威,但是对生老病死却无能为力。我们相信,有必要、也有可能克服身体和精神上的基本限制,从而消灭衰老甚至死亡。”

听着很科幻,是不是只是一个idea呢?不,富豪和他的组织是有执行力的。GFC列出了一张进程表:2015年是第一个节点,彼时会有一个机器人复制体(嗯,就是Cylon),可以通过大脑和计算机接口(BCI)进行远程控制;2025年则是第二个节点,大脑可以进行移植——也就是上传和下载;2035 年,在第三个节点上,可以完成性格移植。2045年,这个计划将成功实现,长生不老不再是一个神话。

别名为“阿凡达”的计划有很大的争议性,它正在挑战人类社会的伦理。但从实操角度而言, 一个自称对技术应用预测准确率达到86%的美国人库兹威尔做过很详实的研究。此人不是一个神棍,他拥有19个名誉博士头衔,创立了6家公司,是语音识别和文字扫描实用系统的最早开发者之一。时代杂志的封面人物,财富杂志给他的头衔是:“有着令人兴奋的创意史的传奇发明家”。谷歌公司的两位创始人对他的“技术奇点”的说法很感兴趣,因此他于去年加盟谷歌出任工程总监,专门从事涉及机器学习和语言处理的新项目工作。

库兹威尔的研究围绕着思想的模式识别理论展开,在他看来,只要我们搞明白大脑的运作机理,我们就能够“复制”出大脑。一台会做“1+1=2”的计算器,其实就是不断在人类输入信息后根据固定的算法重复运算罢了。库兹威尔信心满满地认为2045年,我们就能搞明白这一点。30年后,人类的大脑就可以和计算机相连,技术奇点到来,人类就可以在这个意义上达到永生。(足够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翻看他的《如何产生想法:揭示人类思考的秘密》一书)

做为大脑研究的补充,库兹威尔还在研究心脏的运作机理。颇有些人在大脑还算正常的情况下由于心脏出了问题而死亡,库兹威尔的研究一旦成功,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心脏”也可以外部化,长生不老也许做不到,但多活上个百八十年,大概没有问题。事实上,器官的外部化,我们早就开始了。人类甚至已经发明了用3D打印(学名増材制造)“打印”出义肢。不过,我在想,如果义肢有特别的功能——比如某一种腿会让装上它的人跑得比常人快十倍——人们会不会“主动”要求换取义肢呢?

当我们对身体结构的某项功能了解得越透彻,我们就越能将其外部化,并会努力将其外部化,因为外部化后会得到更强大的功能。在这样的条件诱惑下,很少有人会抗拒这种外部化过程。未来百年,从穿戴式设备,到植入式设备,到可替换设备,人类和机器,将不得不密不可分融为一体。也许,这也是进化中的必然吧。

—— 时尚先生 专栏供稿 ——
本文由扯氮集博主魏武挥原创撰写,欢迎于微信中搜索ItTalks以订阅公众账号,或于搜狐新闻客户端科技频道订阅“魏武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15 21:38 , Processed in 0.05786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