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8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微企业融资是死海还是蓝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2-24 10:58: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2-23 10:29  

最近小微企业很热,想起之前国内的各种热潮,从最早的担保公司热,到PE热,在到小额贷款公司热,以及后来中小企业融资热,到现在的小微企业热,我突然有些感慨,中国的金融热潮一波接一波,每次政策的喧嚣之后都是一哄而上,然后就开始一地鸡毛的格局。我很担心小微企业也走入到这种格局里去,我一直觉得谈金融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无论金融的概念包装的多么有意义,其实回归到最后,我们都要看金融的一些特定的属性。如果撇开这些属性谈金融,就会很大程度上的让我们走到一条死胡同里去。

回顾这么多年的金融史来看,不管金融如何定义,有一点却是不可忽视的,就是金融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而且,金融的风险特性也与实体经济正相关,离实体经济越近的金融风险越低,而远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则风险度就越高。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一旦金融要游离于实体之外,这样的金融,你怎么玩,都玩不过来的。

所以,一旦回到这个核心点来看我国的小微领域的金融服务,那么其实我们就可以得到相对比较清晰的认知,事实上,我国的金融很早就开始实体经济该有的逻辑了,现在各方面迹象表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似乎也在日益脱离小微企业本来该有的发展模式,而演变成跟实体经济相关性越来越小自己玩自己的道路上去了。我国金融趋势,其实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性,就是政府的主导性过强,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很容易让本来较为正常的事情,会变成一个政治性运动,而政治性运动就让本来政府较好的愿望到最后出现矫枉过正的局面,从而脱离事物本来该有的特性。

小微企业群体中,可能并不存在你所需要的理想的贷款客户

其实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小企业融资也好,还是小微企业融资也好,都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都没有特别好的方式可以进行解决,越来越多的进入这个领域的国外金融机构也都日益认识到,进入这个领域进行融资服务,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现在不少观点也都认为小微企业贷款难,应该是特定的合理的市场机制所决定的最终结果,如果简单的理解起来,其实就是小孩子就不应该给太多钱这样简单的道理。所以,其实在这个不应该有金融的领域里谈金融,可能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违背了实体经济发展所固有的逻辑,而一旦离开这种固有的逻辑,其本身的特定的风险就越大。

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点,没有从事过贷款工作的人,其实是不太能理解这点的,就是并非所有的贷款需求都是合理的需求,因为事实上,每个企业都会是缺钱的,而且都坚信自己能还款,小微企业也是符合这个逻辑特征的。但是这样的贷款需求是不是一定合理的呢?其实是未必的。

但是很多专家却因为小微企业的典型融资需求较多,而且家数众多,就简单的理解成市场无限,广阔田地大有可为,我个人觉得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悖论了。因为很可能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并没有符合你特征的客户。这个可能性,在我看来其实是非常大的。

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里,对于资金的需求必然是无限广阔的,但是与之带来的是资金归还的意愿度却同样具备无限的不确定性的,这个在各国的实践中,已经比较清晰的表明了这点。尤其是在成熟的发达国家,会奇怪的发现,越是成熟的金融市场,其小微企业的贷款量和占比越小的,而且是越发达的国家,其小额贷款的坏账率越高。也是很有意思的数据。这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我的理解,其实大量的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是零散的,不确定的,这个市场看上去可能广阔天地,但是可能产生实际融资需求的可能性会非常小,并不足以支撑足够多的金融机构融入,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反驳,因为现在看来这个数字,并不小,但是我只是希望你们关注一点,那就是实际的融资需求中的“实际”两个字。事实上,大量的小微企业产生的融资需求,都并非是实际的融资需求,都是超出其正常经营能力或者是非理性决策之下所做出的决策,真正的融资需求可能十不占一,这种非理性也好还是超出经营能力范围以外的融资需求也好,其实恰恰是我们最要引起思考的一点,就是这样的需求,是合理需求么?金融机构需要满足这样的融资需求么?

我前些日子在看德国一个中小企业的报告,非常有意思,在德国居然有大量的小企业,类似手工作坊的企业,存活周期普遍都在30年以上,一直以传统家庭传承的方式进行,从未曾扩大规模,也从未产生过融资需求,突然好像也能明白为什么国外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额一直占比不大的原因,因为大量的这样性质的小微企业,压根不会产生融资需求。

而与此相对比的是,前几天微博看到的数据说,中国的小企业的存活平均周期是2.5年,这个数据有点离谱的不可相信,但是至少说明了,中国的小微企业其实的生存周期是非常短暂,所以,无论哪个层面上来看,你在这么短命的企业领域里给予任何形式的贷款的风险都是非常高的,换句话说,这个群体的客户,可能并不存在你所需要的理想的客户。

事实上,我们通过比较其实还会发现成熟的市场体系里,对于借款这个概念的理解要比我们严肃和认真的多。国外的企业和个人,对待借款的理性和严肃是超越国内的,在看德国的一份报告的时候,发现有个指标是企业存续期限,上面的达到七年之后,分值会远高于七年以下的企业,后来跟同行了解,他们认为任何企业是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磨合和稳定自身的生存基础的,而这段期限,他们认为七年较为合适。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们往往认为一个企业只有经历了七年的生存之后,才能比较好的反映这个企业的生存能力,这个能力不但包括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包括了企业主对待自身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的清晰认知,也只有这些稳定基础之后,他们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这笔借款是否有意义。

我非常认同这点,即使在优秀,在稳定的企业,如果企业主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也一样无法进行很好的资金调度安排的,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其实不要太多,随便看看,就知道有太多的好企业毁在企业主自身的无序的盲目的借款扩规模之上,这种对自身企业欠缺清晰认知的企业,伴随着融资的进入,所产生的风险度其实是很高的。所以,只有在企业稳定和企业主理性的基础上,才有融资介入的可能。否则是无意义的。因为,毕竟任何金融的介入,无论是债权还是股权,其根本的根本还是企业能较好的给予回报,如果一个企业无法表现出这样的能力,那么让任何的金融机构进入,都是伤害。这个其实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你是不能来人为的破坏这个规则的,政府如果强行要求拉郎配,以为快速给予一个企业资金,就能快速帮助企业成长,很可能到最后只是拔苗助长,反倒违背了初衷。

事实上,考虑到中国高速的发展周期,七年或许的确是长了点,但是必要的生命周期还是需要经历的,融资其实是一项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企业,其实都认为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没风险的,只要有足够的资金进入,他们可以做的更大,做的更好,这种扩张冲动,是几乎所有企业主的本能,不管你是微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在我国,都会在经营成功一两年之后,有急剧扩大自身的需求,而这个时候,快速扩大的唯一办法基本上都是走入到负债经营之上,鲜有企业会考虑利用自身利润积累来实现。于是,这就使得早期的小微企业融资,更成为一种赌博性质的决策,这种决策所带来的融资难,我个人认为是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明显带有极大的风险特性,其实从,小微企业的消亡率基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的,国内市场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都活不了多少年,而成长为中大型企业的小微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所以,这个领域根本上来说,其实并不适合债权的大面积进入的,现在可以看到很多金融机构,都在拿那些成长起来的大企业做案例,举例论证说,这个企业,当初是怎么给的贷款,怎么扶持起来的,但是事实上,我只能说,他们都忘记了在这些大企业起来的背后那些倒在路上的企业,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不一定是战场,商场难道也不是这样么?

小微企业贷款领域的现实就是高风险,但是债权对应的却是低收益

马云在十周年的时候拿自己举例说,他自己就很诚信,注册资本五十万,但是他很讲信用,所以他觉得他的商户都很会很讲信用。这种逻辑,其实就是如同唐骏说,我的成功可以复制一样,可以拿来激励激励别人,但是却骗不了他自己,因为他的小额贷款公司,回到十年前,一样不敢放给他自己。现在他的小贷公司的审批标准,一点也不比银行要宽松到哪里去。所以,很多成功是谁都复制不了。而且,商场可以说,绝大多数的人是不会成功的。

更何况,债权需要的是一个整体违约率的比较,而不是单个案例的比较,与其做对一家成功的企业,做亏十家倒闭的企业,不若做对十家不那么成功但是还活着的企业,做错一家倒闭的企业。因为不论企业是否成功,债权所收取的利息是一样的,你马云再牛逼,你也不可能给当年贷款给你的银行更高的利息,反倒只会不断的要求银行降低利息。所以,那些即使成长起来的客户,给债权人所带来的收益其实也是相当有限的,债权人所获得的收益仅仅只是贷款的利息,但是你做失败了一家企业,你失去的却是本金。小微企业贷款领域的现实就是高风险,但是债权对应的却是低收益。

金融却恰恰就是这么一个让你厌恶的东西,他就是极度的趋利,对于任何超越收益以外的风险,他都是选择规避的,这个是金融固有的逻辑,马云在指责银行从来都是锦上添花,不雪中送炭的时候,其实就是典型的忽略了银行所应该有的特性,银行是债权性的机构,他选择的风险对价是利息收益。对于雪中送炭的行为,银行必然是规避的,因为,雪中送炭的风险很大,但是带来的收益却是相当有限。雪中送炭该是谁做的事情呢?股权机构做是可以的,因为他的风险很大,但是收益也一样跟着很大。不同的金融机构所做的事项原则是不一样的。我们是不能撇开这种金融特性去看问题的,正如我批判那些在商场上讲道义与慈善的公司一样,在商场上给股东盈利是最大的道义和慈善,你拿股东的钱去做道义和慈善,就是不道义的行为。而事实上,其实在商场上讲道义的公司,往往都是别有用心的公司,因为商业逻辑无法阐述明白,只能拿道义来阐述自身存在的理由罢了,这种逻辑的背后是他没有清晰的商业目标。事实上,道义和慈善,如果都能让股东盈利的话,我相信100%的企业都会去选择做道义和慈善,但是正因为慈善和道义都不能给股东盈利,所以没有公司的股东会同意自己的经营者用他们的钱仅仅只是在市场里做一个道义和慈善的行为。这是政府和上帝该承担的责任,没有一家公司有这个能力去承担这个不属于他该承担的事情。睁开你们的双眼,别被道义和慈善蒙蔽了你们的心灵。

所以,在没有积累,尤其是利润方面的积累的小微企业里进行融资业务的风险特性其实是可想而知的,这个领域的融资极具备风险控制水平,他可以运用的资源是相对有限的,而且从正常的融资角度来看,小微企业存在各种各样的瓶颈,使得他的贷款难度是非常之高的,而且风险的把握和审定难度会很大,虽然很多机构都在宣称用大数法则等一些技术手段对其进行量化筛选,但是目前为止,我可以说,基本上无成功的案例。无论国内国外,很多人会拿一两年的数据来反驳我的观点,但是事实上,验证这种技术手段不是一两年的数据,而是一个经济周期的数据。正如股票一样,没有经历牛熊对比的参数对比,是无法验证操盘能力的。

小微企业融资中的大数法则

在这里,我特意提下所谓的大数法则,事实上,大数法则在金融领域里其实是很难行得通的一个法则,虽然我大学的概率学和统计学都很差,勉强六十分及格,但是在长期的实践工作中,我却越来越能从哲学角度意识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自己认为,大数法则其实是要建立在两个基础上才有意义的。

第一个是样本筛选上,大数法则的定义是:“有规律的随机事件”,在大量重复出现的条件下,往往呈现几乎必然的统计特性。所以样本的筛选上,必然是那些有规律的随机事件。保险条款里,经过了大量免责条款之后的一系列保险事件,可能称之为是有规律的随机事件,例如从长远来看,意外和非意外的生老病死的有正态分布的,但是小微企业的贷款就很难算的上是有规律的随机事件,进入贷款领域的小微企业的违约,既无规律,也不随机。跟金融机构的风险筛选能力是正相关的,这样的样本极具备筛选难度,所以,我自己是不认同,贷款的客户数越大,其风险就越小的说法。

我们在想下去,如果一个群体里百分九十的客户是不诚信的,高风险的,那么你在这个样本里做任何形式的数量,在怎么大数法则,你的违约率都是90%以上,因为样本决定了整体违约率不可能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减少。所以,小微企业能否利用大数法则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其实就出在小微企业的整体违约率到底是多少这个命题上?这个整体违约率其实又划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小微企业的整体违约率,第二个是进入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的违约率,这两个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哪怕小微企业的整体违约率再低,也不能代表进入贷款需求的小微企业的违约率就一定低这个逻辑的。因为事实上,两者的差别是很大的,很多对自身认识很清晰的企业主,不愿意贷款,而大量对自身认知不充分,扩产欲望强烈的企业主却非常渴望贷款,就形成了很大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进入贷款领域的小微企业的坏账率就高于整体坏账率,还有可能就是一些小微企业本身就是现金流出现了极大的问题,才不得不进行融资,所以也导致了坏账率上升,甚至也有一些小微企业可能压根没有明确的贷款用途,却也去申请了贷款,而这种企业可能本来也没啥问题,却因为得到了太多资金之后,反倒出现了问题。事实上,这种情况也不少。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小微企业的贷款坏账率都不是一个偶然性的事件,更不是随机事件,他是会随着风控措施的改变,而发生很大程度上的改变的事件,具备很大的人为因素在里面。其实,我自己的理解,小微企业的坏账率不但做大规模不会降低风险,反倒会因为小微企业的群体越集中,风险变成越高的趋势。因为,小微企业之间具备极大的相似性,他们之间的关联度更高,所以,系统性风险也更高,例如2012年上半年的统计表明,10.5%的小微企业是亏损的。那么受到波及的就是小微企业贷款客户的坏账率必然明显抬升,这种情况下,你所操作的数额越大,你的风险度其实是越高的。

第二个关键因素其实是数量,我退一万步来说,哪怕小微企业贷款的大数法则成立的情况下,我们在来看这个大数法则,我想问的是,这个大数该是多少?我曾经很早前给人讲课的时候就说过,所谓大数法则,在企业贷款领域,这个大数如果没做到至少几万家的规模,其实还是挺扯淡的事情,最终其实还是个0、1事件,要么违约,要么不违约,哪里来的大数法则呢?什么意思呢,我简单点说吧,只有数量足够足够多,才能让偶然性事件变成必然事件,从而达到理想状态的一个坏账率。如果家数做的不够多的情况下,随机事件无法变成必然事件,那么这样的贷款坏账率就是个随机事件,什么是随机事件,就是你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给你出个大风险。

显然小微企业做到足够多的规模,这个命题,我自己认为国内绝大多数的的金融机构是做不到的。在美国,最大的小微企业贷款机构,美国富国银行,2011年的总资产大概也就11000亿美元吧,折合人民币,大概也就是80000亿人民币,但是这个机构的小微企业的贷款规模已经是美国占比最大的规模了,比排名第二和第三的金融机构总和还多,那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人家美国干了那么多年的小微企业贷款,也就只能做到这个规模,而且事实上,富国银行的实际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可能在其总业务占比还不足一半。

所以,无论从哪个层面来看,我自己个人感觉,无论民营机构和国有金融机构要在这个市场里寻找到足够大的商机的难度是很大的,大量的资金拼命的挤入这个市场,本身就是件很不正常的事件。我很担心,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涌入这个领域,不但会伤害到这些资金自身的安全性,可能还会对大量的小微企业也形成很大程度的伤害,尤其是政府带有较大行政色彩的干预下的涌入,所带来的风险则更加不可控,不得不谨慎面对。这次蔓延全省的中小企业担保链事件,其实很大程度上,几乎就是这么一个行政干预金融,从而让金融脱离实体经济发展固有逻辑的直接后果。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真的难么?

我这并非是耸人听闻,不断发生的现实就在验证我这个观点,最近浙江的担保链,引发全国性的关注,成为了一场瘟疫,近千家企业牵涉其中。回到问题的核心里来?为什么会如此多的企业牵涉入担保?

我自己认为这个问题,很大程度上跟过去几年政府过于关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是有根本和直接性的关系的,09年以来,在政府的强烈限制下,主要是贷款规模专项供给的行政命令,使得各大银行都几乎求着中小企业来贷款,不但利息不断下降,而且额度非常宽松,为了让中小企业增加贷款的积极性,尽快将贷款规模发放出去,使得风险控制也很宽松,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并没有太多的积累,要他给予更多的抵押措施,几乎不可能,这种情况下,银行就会变相的要求给个担保就欣然放款。

在这之前大量未曾能获得贷款的大量中小企业,在这个大潮中,纷纷进行贷款,我当时做银行客户经理,听到最多一句就是不拿白不拿,这种典型不把融资当一个重要决策来进行衡量的老板,在浙江甚至全国比比皆是。他们从未曾想过,这拿钱容易,还钱貌似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各种基于朋友,商会、亲戚等等关系的圈子一旦运作起来之后,联保体系就这么产生了。

担保在浙江前些年一直有,出事的也不少,但是从未曾像这次一样,牵涉之广泛,几乎囊括了浙江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而且也明显的发现,在浙江大型的企业牵涉互保的反倒不多,那是因为在08年之前,大企业受到互保的教训要远大于中小企业,尤其是08年,杨汛桥一夜之间倒闭的五家上市公司,那之后,互保一直就是大企业的重要决策之一,而中小企业却显然没有受到这个教训,却被政府的中小企业融资难的解决政策给忽悠了进去。

于是在形式急转而下的今天,大量曾经求着中小企业贷款的银行,转身一变,开始逐渐也意识到中小企业,并不是自己适合进入的群体,一个个纷纷抽身而去,曾经被求着的中小企业,才幡然醒悟,其实,这贷款拿起来容易,还起来很难。火烧连营的趋势,在浙江开始蔓延。中小企业融资的解决之道成为了一场噩梦。

曾经被政府认为是创新的联贷联保,这种连坐制度模式,被大多数专家和银行都认为是解决中小企业的有效模式,现在看来是幼稚和可笑的。中小企业融资难是真的难么?这个难,很大程度上,其实是被催生出来的一个伪命题。中小企业融资难,其实是正常的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轨迹,如果中小企业融资都不难了,那才是见鬼了。而政府一旦把这个认知变成一种政治性运动的时候,就会极大的干预和影响正常的解决方式,出现矫枉过正的趋势,事实上,中小企业融资难,要不要解决,当然要解决,但是政府不能把这种自身的责任外放给市场机构来进行解决,因为对于高风险,明显不符合市场行为的问题,需要的恰恰是政府参与到其中进行解决,而不是让市场机构来帮助政府完成。尤其是通过强制性的规定来完成,说实话,在全国热烈讨论小微企业贷款的形势下,我其实真的很担心,这个领域会重蹈09年依赖的覆辙,将好端端的一个事情,又变成了一地鸡毛的尴尬。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15 23:55 , Processed in 0.06209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