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8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争议P2P聚焦七个核心问题:鞋带绑好了再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5 21: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3年01月25日 01:43   第一财经日报
  P2P:鞋带绑好了再跑

  聂伟柱 李静瑕

  就在商业银行挣扎于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当下,以人人贷、第三方支付、阿里金融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

  所谓人人贷,俗称P2P,原理起源于英国。如今是在原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有理财需求的人手中的闲钱,通过网络贷给那些急需用钱、有信用保证能还款的人们。最近两年,中国的P2P行业呈现爆炸式增长,出现了宜信、人人贷、贷帮等一大批专注于P2P行业的新兴公司。

  不管银行是否愿意,P2P、第三方支付等业态已经开始日渐渗透进入传统金融业务。与此同时,在整个行业处于爆炸的初期,理性而客观的讨论显得必要且必需,以下一系列问题亟待学界、业界给出答案。

  如何给P2P行业定性?P2P行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哪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更进一步,如何评估依托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兴金融业态的出现,互联网金融又会对传统金融业态产生哪些影响等等。

  1月20日,《第一财经日报》、第一财经研究院新金融研究中心与人人贷商务顾问(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发起并举办了“第一财经人人贷2013年度论坛”,探讨如何夯实P2P行业的根基以及前瞻整个互联网金融。

  此次论坛上,主持人邀请了人人贷创始合伙人杨一夫、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所长黄震、贷帮创始人尹飞等多位嘉宾,分别就P2P行业的规范与可持续发展、互联金融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两轮圆桌讨论。

  P2P行业规范与可持续发展

  主持人:

  第一财经研究院新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柏亮

  嘉宾: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长 黄震

  人人贷创始合伙人 杨一夫

  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

  信息技术与电子商务中心负责人 吴志刚

  贷帮创始人、CEO 尹飞

  “对于P2P行业而言,创新的前提是不触及红线,即不吸储、不放贷、不虚构交易,同业机构都应该去严格遵守这条底线。”

  主持人:近一两年来,P2P这个行业如雨后春笋一样涌现出来很多公司,但与此同时,行业受到的争议也相当大。任何一个行业,仅仅有梦想是不够的,从梦想开始到梦想实现,其间会经历很多坎坷、烦恼。从实践的角度,P2P这个行业目前面临哪些困惑,应该怎样去解决?

  杨一夫:在过去的两年时间,P2P这个行业经历了一个非常快速的发展。这过程中,帮助了非常多高成长人群获得了发展中的资金,也帮助了很多中等富裕家庭,为他们提供了一条可获得稳定回报的投资渠道。

  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伴随着快速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了P2P行业,这其中多多少少就有一点泥沙滞留的意思。所以在这个时间点,行业的自律、规范、监管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

  任何一个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在某一个时间段缺少监管,或者说是缺少规则的。这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现象,不能因为监管的缺失,去否定这种创新,否定整个行业。

  举例来说,当年的支付宝,或者说第三方支付公司也出现过类似的问题,但目前第三方支付发展成为了一个非常大的行业,推动了很多基于互联网去提供服务的行业;再比如电子商务等这样的行业,相当程度上也改变了生活的状态。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我们不能因为现在这个行业缺失监管,就停止创新。

  大胆创新的同时,我认为缺少监管并不意味着对这个行业就可以放任不管。随着这个行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资金已经进入到这个行业,如何保障这些资金的安全性,应该是每一个从业机构以及政府共同努力去做的一件事。

  我个人认为,现在这个阶段,切实可行的做法就是政府派驻一些研究人员到行业协会里来,时刻保持与行业的沟通,了解行业动态。这样形式的行业协会,是非常了解行业的,也能够时刻与政府互通,把问题及时反馈给政府;具有官方背景的行业协会,也会更有利于获得从业机构的支持,吸引更多机构加入。

  在监管行使之前,整个行业应该有多样的创新,而这种创新前提是不触及红线。对于P2P行业而言,这条红线就是不吸储、不放贷、不虚构交易,同业机构都应该去严格遵守这条底线。

  尹飞:我们小时候跑步有这样一种经验:枪声一响,你要是还没准备好,起初的几步确实是快,但是容易摔倒。所以我一直在行业里讲,鞋带绑好了再跑。P2P这个行业现在是有点热,初期太热,不一定是好事。在我看来,还有很多同行没有彻底准备好,我们贷帮也在一个准备的过程中。过早追求增长和盈利,还是属于抢跑,不利于长期健康的发展。

  现在我们这个新的行业有很多名字,比方说P2P,也有人叫互联网金融等,我个人认为其是小微金融的组成部分。从小微金融和互联网的结合来说,小微金融特别适合于用互联网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小微金融不仅仅指P2P这个行业,小微金融从业者会是非常庞大的。一旦生态链形式,若让政府来监管小微金融,理论上即不必要,时间上也不可行。监管机构没有这么多人力来监管庞大的小微金融机构。现在小贷公司有约6000家,民间中介机构或个人有上百万,政府拿什么来监管它,这个不太可行。

  我的观点是,政府在金融的监管上应该抓大放小,目前全社会整个贷款金额约80万亿元,除银行之外的贷款也就10多万亿元,这部分对整个金融行业能有多大的影响?

  事实上,P2P行业一直在有效地“被监管”。是什么监管?法律。政府和司法体系是两个概念,P2P行业一直都在依法行事,这是“被监管”。对于整个体系的发展来说,最重要是在司法监管之下,能够有效地减少体系中的虚假信息。

  社会、政府和媒体担心这个行业的从业机构骗社会的钱,而我们这些从业机构是怕借款人骗我们。借款人做了一个假信息,然后公司没有审查出来,被骗了,这是我们更害怕的。因此,P2P公司更希望我们这些机构被欺骗以后,能够得到有效的司法方面的帮助,保障从业机构合法的利益。

  作为从业机构,在司法的监管下,能够有效的运转,目前有一个概念还没有公开的被提出来讨论,那就是类资本充足率。P2P行业接受借贷双方的委托,管理庞大的信贷资产,而最终承担风险的应该是从业机构。不管从业机构风险技术水平有多高,用什么模式,最终还是要用自有资本来承担这个风险。

  银行来承担风险根据的是巴塞尔协议III,其中有一个资本充足率,P2P机构是不是也应该引入类资本充足率的管理?举例而言,自有资本一个亿,最多管理十个亿的信贷资产,以便发生不可控制风险时,公司还有一定的资本来对冲。

  “P2P平台的发展是中国民间借贷阳光化平台的希望所在。目前P2P行业的现状是,有像人人贷、贷帮等立志于做有理想、有梦想的平台;也有短期行为的平台。这种行业结构下,如何规范化,应该深入且理性讨论。”

  主持人:对于P2P,目前有两种观点:期望监管和减少监管,这种不同的观点为我们展示了行业的不同侧面和观察角度。若从P2P自身角度出发,监管之外,应有哪些经营原则?

  吴志刚:前两天互联网有一个新闻,光大银行在淘宝上卖存款,才几天就卖出了5000万。在这个事情里,我们看到两个和监管有关系的现象:其一,光大银行卖产品的时候给支付宝支付返点,有人质疑是不是高息揽储;其二,购买者不需要到实地去开户,这跟银行要求也有一些差异。这种新的模式产生,监管还触及不到,所以金融的创新肯定先于监管。

  回到P2P这个领域,我认为监管的出发点是保护中小投资人的利益;防止系统风险的发生。担保行业也面临过这样一个过程,最早有一个担保自律的组织,后来成立了六部委的联席会,确定在银监会的监管之下。

  对于P2P公司,我的基本观点是需要有一些监管。P2P就是资金使用权的转移,其实就好像是一个评级公司,P2P公司对这个业务的信用给出一个定价,这个定价是要在背后有一个经济实力作为支撑的。

  在监管之前,P2P公司应该做到公平、透明、高效。高效,就是有实力的P2P公司创造出更有效的模式;透明,就是互联网金融依附于技术,很多技术可以保证透明;公平,我希望我们担保公司能和P2P公司共同找到一条发展的道路。

  黄震:P2P平台的发展是中国民间借贷阳光化平台的希望所在。目前P2P行业的现状是,有像人人贷、贷帮等立志于做有理想、有梦想的平台;也有短期行为的平台。这种行业结构下,如何规范化,是应该深入且理性讨论的问题。

  关于规范,我认为应该是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摸索规范。这其中有几种可能,第一种是温州、鄂尔多斯的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以公司的方式引导和规范P2P平台的进入和监管,人人贷已经进入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就是在主动接受监管。

  第二种是通过信息服务行业协会来进行规范。对于P2P行业的定性,不能说其是金融机构,因为国家对于这块有严格界定。所以P2P现在作为信息服务平台还是比较准确,倚靠信息服务行业是聪明可行的一种方式。

  第三种,成立民间自律组织。这些途径已经基本成型,发挥着监管的一定作用。

  主持人:对于整个行业而言,目前有一个共识性问题,即客户资金保障问题。如果不是因为市场性风险,而是因为操作上出现了一些欺诈行为,应该如何规避?

  黄震:客户资金的保障,我认为P2P平台最好是不直接过自己的账,采取银行托管的方式。对于投资人来说,应该是比较愿意信任的方式。

  吴志刚:目前阶段,在没有法律规范的情况下,只能是靠技术。

  杨一夫:一方面,法律在这些问题上应该有一个更严格的规定,避免跑路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通过银行或者第三方机构对资金进行一个有效的监管、托管也比较重要。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实践

  林洁琛

  主持人:

  第一财经研究院新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柏亮

  嘉宾:

  北京大学

  金融数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吴岚

  东方弘道投资管理有限责任公司

  执行董事 张逸龙

  酷卡无线创始人、CEO

  大头无线创始人 马腾

  3W咖啡创始人 许单单

  “阿里巴巴最近的战略里,首先是平台,第二是数据,第三才是金融。所以阿里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指明了一个方向,它把交易的每一个细节都变成数据化。当数据是可控的时候,金融产品可能就会是可控的。”

  主持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也有很多不同,什么是互联网金融,是建立于互联网技术上的金融创新,还是建立在端对端的完全网格状的互联网理念上的金融创新?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来谈谈行业的特点,理解这个行业的商业机会。从投资的角度,应该如何来看这个行业,它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

  张逸龙:金融行业就是信息的行业,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来赚取利润,互联网解决了什么问题?实际解决了信息的扁平化,把所有的信息由原先不对称、由金字塔型转化为信息的扁平化,我认为这个机会是可以去尝试的。

  阿里巴巴最近的战略里,首先是平台,第二是数据,第三才是金融。所以阿里已经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指明了一个方向,它把交易的每一个细节都变成数据化。当数据是可控的时候,金融产品可能就会是可控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机会是存在的,互联网把这个商业机会变成模式,我们认为机会大于风险。

  我们可以观察到,金融排斥现象为人人贷网络借贷模式提供了市场空间,银行由于服务低端客户的收益与成本不匹配,同时业务线应变较慢,无法高效应对这批人群风险分散化、多样化的业务特性。互联网企业的进入,在技术上解决了这一难题,去除了中小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的障碍,不仅作为工具提升交易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与便捷信息流而产生的征信手段的创新,拓宽了金融业服务的目标人群。

  同时在中国的个人信用体系还很不完善的今天,个人信用价值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网络小额贷款主要是以个人信用评价为基础的贷款,它的发展同时有助于提高社会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主持人:酷卡无线做了很多移动工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脱离在线工具,这是一个很新的领域,同时也是一个风险很大的领域,如何从中寻找到它的服务价值和它的商业价值?

  马腾:我们做的是信用卡的业务助手。通过这款信用卡业务助手的软件,首先,可以快速查询信用卡账单,是国内第一家完成本地信息的信用卡相关软件。其次,着眼于用户消费这个领域,信用消费占日常消费的比重是越来越大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我们一直关注的是手机信用消费,互联网金融创新对于我来讲是移动互联网的金融创新。从脉络上来看,我们一直要关注的问题,是它的服务对象,从最小的一群人变得越来越大众化,让更多的老百姓去接触到金融服务。

  “目前来看,互联网金融中最看好P2P行业,因为这个行业是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一个创新。”

  主持人:研究小微金融,吴岚老师如何看待像人人贷这样的互联网金融?

  吴岚:人人贷创业之初,我觉得他们做这个事情特别有意义,可以推动中国个人信用的发展,可以建立个人金融信用数据,这样的商业模式,对于社会有正面价值,可以积累真实可靠的数据。

  今天讨论的应该是小微金融这个概念,这并非是新生事物,但是互联网是创新的,在中国通过互联网来做小微金融是业务的创新和渠道的创新。渠道创新会带来新机会与新风险。未来10年,中国金融多样化和普及化是一种趋势,大企业在现有利益下可能缺乏创新动力。互联网的大量数据和较强时效性之下,如何利用时效性把利益最大化,是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需要思考和探索的。

  主持人:从互联网角度来看,如何为金融提供新的服务和新的模式?

  许单单:从互联网研究来看,纯互联网公司已经成功,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也即将线下商务的机会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让互联网成为线下交易的前台)并不多。互联网可以极大地解决传统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它的平台可被快速的扩张,数据可以被快速的存储与快速的分析,新领域用户获取成本低于线下。

  争议P2P聚焦七个核心问题

  李钧

  P2P信贷是一种独立于正规机构金融体系之外的个体借贷行为。它所形成的市场化定价机制、信用数据以及运作模式都对金融体制改革有重要意义。同时,它也是普惠金融的重要方面。

  P2P信贷并非只是一种技术形式,而是理念与方式的革新,展现了金融脱媒和互联网的结合在个人端的巨大能量。但另一方面,市场也普遍担忧其中蕴含的风险,尤其是对实践中衍生出一些P2P信贷新形式。

  P2P行业的争论颇多,涉及法律性质、商业风险与政策监管多个方面,过去一段时间业界与媒体的争论,主要集中于七个核心问题,本文尝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读。

  一、模式之争没有必要

  模式之争主要有两类:债权转让模式与传统P2P模式的争论、线上线下模式的争论。

  传统P2P模式中,借贷的双方提供信息流通交互、信息价值认定和其他促成交易完成的服务,不实质参与到借贷利益链条之中。借贷双方直接发生债权债务关系。在实践中,P2P信贷衍生出了“专业放贷人与债权转让结合”的新形式。该形式中的借贷双方不直接签订债权债务合同,而是专业放贷人先行放款给资金需求者,再由专业放贷人将债权转让给投资者(P2P平台为该交易过程提供服务,且与该专业放贷人高度关联)。

  债权转让模式能够更好地连接借款者的资金需求和投资者的理财需求,主动地批量化开展业务,而不是被动等待各自匹配,从而实现规模的快速扩展。它与国内的互联网发展尚未普及到小微金融的目标客户群体息息相关。

  因为信用链条的拉长,以及机构与专业放贷人的高度关联性,债权转让的形式受到较多质疑,并被诸多传统P2P机构认为这“并不是P2P,出了风险会影响P2P行业”。其是否P2P并不重要,只要满足社会需求,合理合法、风险可控,即使是另一种模式又有何妨?关键是清晰地认识其中的风险并以此推进监管上的风险监控与管理。

  对于监管政策上“一刀切”的担忧是传统P2P机构划清与债权转让形式界线的主要原因。但这又是谁能预料的呢?因为没有监管上的特别分类和法规,真要“一刀切”的话,估计也与是否传统P2P没有关系了。这个行业只有共同规范、合作共赢的可行性,而不存在不同模式的敌我之分,行业共同的敌人是金融诈骗现象。

  关于线上线下模式的讨论,没有什么明确法理或实践的边界。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以下方面:销售方式和风控方式是否在线下完成,以及一些法务手续及借贷业务信息是否在网络上完全公开透明。就线下业务而言,销售和风控大量都在线下完成,完整的借贷信息不公开发布。而大量的线下业务出现,也与国内的诚信体系、借贷者信息表达形式以及互联网使用习惯相关。

  销售与风控只是技术手段,谈不上是本质性模式之别。线下模式的信息公开程度较低,引发了公众对其法律和商业风险的担忧,才是对其质疑和分类的来源。促进线下模式信贷数据的公开透明机制极有必要,尤其是那些非机构商业机密且涉及公众利益的数据。除此以外,争论线上线下模式区别并无意义,只是机构选择不同而已。

  二、中间账户缺乏监管


  是首要风险

  P2P平台出现跑路和诈骗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中间资金账户缺乏监管,P2P平台拥有中间账户资金的调配权。

  中间资金账户的开设是为了交易核实与过账,是P2P平台的必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中间资金账户普遍处于监管真空状态,资金的调配权仍然在P2P平台手里。若是对时间差和条款没有严格控制,“卷款跑路,挪作他用”等中间账户资金沉淀引起的道德风险是存在的。近期的P2P平台跑路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中间资金账户的监管是极有必要的。通过监管资金流的来源、托管、结算、归属,详细分析信贷活动实际参与各方的作用,以及对中间资金账户进行“专户专款专用”监控,可以避免P2P平台介入非法集资或者商业诈骗的可能性,也利于相关部门进行社会融资统计和监测分析。

  目前,P2P平台普遍在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开设中间资金账户,实现中间的转账结算。而资金托管方的普遍态度是允许开户,但不承诺监管,因为涉及监管就意味着“钱少、活多、责任大”。监管部门或许可以考虑指定托管机构对中间资金账户进行专营专管,使平台本身只能查看账户明细,而不能随意调用资金。此外,成立专业的认证机构对独立于P2P平台的资金安全进行认证也可以尝试。

  其他的风险还包括信贷风险。较多的P2P网络贷款是信用型的小额贷款。其必须依靠合适的信贷技术,诸如交叉校检和严格指标体系,来弥补财务数据和担保抵押的缺失,从而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国内社会信用环境不成熟,征信体系不完善、不开放,单纯依靠网络来做信用评估难度较大,而线下尽职调查的成本又过高。虽然P2P平台普遍建议客户采用小额分散投资的风险控制方法,但是其风险相较于传统银行模式仍然是不低的(反过来讲,也是其高利率的原因之一)。投资者也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其次是关联风险。对于专业放贷人与债权转让结合的模式来说,其内部业务和机构的关联性复杂,形成了内部循环。从逻辑上讲,若是客户挑选、信用审核、资金结算、债权转让、逾期追偿等行为都是由关联性很强的机构完成,即使在基础债权信息是真实的情况下,关联性引发的譬如虚假增信的道德风险也是存在的。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国内缺乏完善的征信体系及其他第三方专业机构,平台需要承担大量的信用风险评估和管理的职能,如果平台完全独立于交易之外,反而有可能更不利于投资人的保护。关联性的合理边界还要在实践中探索。

  三、非法集资的边界在哪

  若是投资人与借款人实际上并没有直接接触,平台跨越中介的定位,先以平台名义从投资人处获得资金(即使只是存放在中间账户),再直接决定投资行为和进行资金支配,甚至挪作他用和非法占有,则有非法集资的嫌疑。资金转移是否先于投资行为的发生是其中判定关键。

  专业放贷人与债权转让结合的模式被质疑为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在这个模糊地带,核心问题在于:这些资金流转的行为是否基于已经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否为一种信息对称的双方认可的价值交换;从相反的角度看,转让双方是否形成新的存款、债务或者股权关系,专业放贷人是否有先获取资金用于放贷再转让债权的行为。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判定“合法债权转让”和“非法吸收资金”的法理边界的重要依据。而对于该行为的核查,进行专业放贷人账户的放贷总额、债权转让总额和流入资金总额的对比,是一种可粗略估计的办法。

  若是基于已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双方认可的价值交换,则判定其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未免过于简单粗暴。何况,非法集资的概念往往和“不明确资金用途”以及“非法占有为目的”相关。而在目前对少数相关机构的质疑中,尚未能证明与此两点有关。

  在债权转让过程中,P2P机构要极其注意债务人的知情权和协议规范,避免触碰非法集资的红线。P2P机构不应该签订笼统的三方服务合同来使得过程简便和获得更大操作空间,忽略债务人的权利,或者干脆使投资人和借款人处于信息隔离的状态。

  四、小贷担保应纳入规范监管

  有些P2P平台承诺以自有资金为投资人提供本金(及利息)保障,平台实质参与到了借贷经济利益链条之中。这样的P2P平台已经具有融资性担保公司的实质,开展的是小贷担保业务,涉嫌特殊超范围经营。其杠杆比率往往超过担保公司担保额不超过净资本10倍的法定要求,也不接受地方政府指定部门的金融监管。该担保风险仍然在机构内部,没有实现分散和转移。尤其是担保实质和杠杆率不匹配可能引发杠杆风险。高杠杆使其本金保障的可行度存疑,平台承担的风险过大。

  保障(赔付)资金的来源是进行担保性质判断的主要根据。目前,P2P平台普遍划拨部分收入到风险储备池用于投资者保护。若其约定赔付金额完全限定于风险储备池的范围内,则并不能认为是担保。但在此情况下,投资者保护机制对风险的承担能力是有限的,责任承担主体不涉及P2P平台本身。机构应当避免含糊其辞的“本金保障”的不当宣传。同时,这笔风险储备金也应该进行账户隔离和对投资人公布。

  另一种情况是:P2P平台引入了其他担保机构,但是两者是高关联性的公司。对此不宜进行“一刀切”的法律性质认定和监管举措,应当关注背后的风险实质再进行分类分级处理。

  五、债券转让和旁氏骗局没有必然联系

  有些人担忧债权转让的模式容易导致庞氏骗局,同时把其与P2P平台的坏账率捆绑在一起。但是三者并无必然联系。

  单纯以平台坏账率来判断是否庞氏骗局,是粗糙的和不准确的。若是将专业放贷人(债权出让人)和与其关联的P2P平台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当收益率和风险储备金之和小于其机构运营成本和坏账率时,专业放贷人的经营和机构运营是不具备持续性的,但不能认定为庞氏骗局。当明确投资人的回报并非来自于还款人的还款收益,而来自于虚假债权和债权重复转让形成的现金流时,才能明确其为庞氏骗局。庞氏骗局的核心问题是,不存在真实资产或交易,或者刻意隐瞒债权的风险信息循环转让,而不是出现坏账。

  也就是说,只要债权信息并非虚假,同时并未重复转让,即使其多次转让、平台的坏账率偏高,也不会形成庞氏骗局。庞氏骗局是基于流动性形成的风险,与坏账率指标并无直接关系,除非是其刻意向投资者隐瞒债权相关的基础信息。何况,债权已经实质形成(即价值是存在的),并且每个债权的期限和转让次数是有限的,击鼓传花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除非是大量地、持续性地在原始债权信息上造假,而后者在技术上实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另一方面,债权转让可能导致庞氏骗局的担忧来自于专业放贷人账户的流动性压力。对于债权转让模式中的专业放贷人账户来说,由于期限错配和金额错配的存在,专业放贷人账户的流动性压力是很大的。在债权尚未到期的基础上,若是该债权不能被及时转让给下一家,极有可能引发现金流断裂的危险。这要求专业放贷人要有一定的“被强制”在账户里的资金来提供流动性。同时,《合同法》上规定,债权转让过程中不得牟利,也就是说,专业放贷人账户是没有收益来补充资本金的。专业放贷人提供的原始流动性(自有资金)和债权转让(资金流动)速度也就成为了其中的关键。这是值得大家关注的一点。

  六、行业如何做到自律透明

  新兴行业的成熟和健康发展,极大地依赖于行业的透明性、自律性和声誉。P2P信贷行业的自律透明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其一,必要财务数据的透明。行业部分从业者强调其自身平台安全性的同时,却对核心数据尤其是流动性指标和坏账率指标讳莫如深。在不涉及商业机密,但与投资者资金安全相关的数据上,P2P平台及专业放贷人应该及时做出说明。

  其二,运营关联性的合理切割。该合理切割包括小贷担保模式中的信贷平台业务和担保业务的切割;债权转让模式中的资产评级业务最好由独立机构来操作等。当然,关联性切割不是理想化、全面化的,要考虑实际操作性。

  其三,投资者风险说明工作。对于小额贷款这种金融形式,尤其是在信息不充分对称的情况下,其原本就是相对较高风险的。行业部分从业者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片面地夸大了其安全性是不合适的。P2P平台应该做好投资者风险说明工作,并努力挑选和培养具备风险识别和风险承担能力的合格投资者。

  其四,独立意见机构的监督管理。P2P机构应该加强与独立意见机构的合作,包括:1. 中间资金账户监督机构。资金交易结算都通过第三方机构实现,不能使用平台自身账户进行托管结算,平台也不享有中间账户资金的调配权。2. 独立审计机构。定期审计,尤其是对坏账率和流动性指标进行审计,保持信息公开透明。3. 独立律师事务所。定期审计公司法人的状况,检查债权债务关系,抽查留底文件尤其是流转文件,核实相关数目、事项。

  其五,行业自律组织与行业标准。首先是业内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尤其是征信信息共享和黑名单公示机制,最好和行业平台形成共享的常态备案机制。其次,应当考虑对授信共享机制形成共识和初步行业标准。再次,成立必要的自律性组织,承担道义监督和警示责任。

  七、行业需要怎样的


  政策和监管

  对于涉及公众利益的金融行为,仅有行业自律是不够的,必须有严格的他律。相关部门也应该研究讨论,确定P2P平台机构性质,确定监管主体、监管内容和监管形式。从监管内容上看,以下方面应该严格审慎。

  首先,资金流动性监管,尤其是中间资金账户的监管。其次,建立机构风险评级机制和控制措施。监管部门应该考虑对P2P平台进行机构风险评级,对社会和投资者公布,发布风险警示;同时通过财税政策、资本金要求、风险警示窗口指导和投资者保护政策引导机构进行风险控制。再次,建立行业准入门槛和淘汰制度。目前P2P平台行业的混乱现象主要就是因为其准入门槛和监管制度较为宽松。

  另一方面,P2P信贷满足了市场需求,产生了客观的社会效益,是对国内现有金融体制的有效补充,并且有着市场化改革的重要意义。相关部门在总体政策思路上仍然应该保持容忍度。当然,这种容忍度的对象和范围是有要求和原则的,不宜一概而论予以整体拒绝或者同样的积极政策。针对高社会效益、低社会风险的P2P平台,政策容忍度或许可以包括如下方面:

  其一,谨慎对其进行法律性质判断。尽管部分P2P平台有超范围经营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嫌疑,但政策部门应该更加关注其风险和实际效果,而不是在现有框架内拒绝新形式。同时,可以考虑进行机构性质的合理转化,使各类型的P2P平台成为一种新机构形式或者纳入现有的监管体系,并在监管指标和监管技术上进行革新。

  其二,允许有条件使用征信系统。某商业银行向某P2P平台提供客户征信信息被央行上海分行通报批评,责令整改。诚然,征信信息涉及个人隐私,不应当用于商业目的的公开和转卖。但对于P2P信贷来说,其业务主要是涉及信用的,重新对客户进行全面尽职调查成本高,也不尽然准确。而征信准入的风险在于,P2P平台并不受到严格监管,可能会导致客户信用信息非法公开或者用其进行其他非法牟利行为。建议相关部门慎重考虑,建立机构评级机制,允许有条件使用征信信息;放低事前准入限制,严格事后行为监管。

  在P2P信贷模式中,其公众化的点对点的信息交互和资金流动,使信息与资金呈现交叉多线条性的特点。广泛的参与者和微小密集的借贷关系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长尾”,能量巨大。在这种信息与资金的广泛散点和网格状互联中,产生了金融监管最需严格审慎的公众化利益问题和资金流监测、宏观调控效果等诸多技术问题,这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监管面临的巨大挑战。

  在P2P平台性质的判定和监管确定上的诸多讨论和挣扎,是《放贷人条例》的挣扎,也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焦点。比如,对于专业放贷人和债权转让结合模式的监管,是否需在《放贷人条例》中确定对其金额、期限、次数的要求?比如“信贷影子银行”的形式,如何进行流量监测和监管?核心的原则是既要保持民间金融在阳光化下的活力,又要有充分的监测手段和监管能力。对P2P信贷行业的性质判定和监管是一个技术化工作的开始,也是适应未来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积极尝试。

  (作者系第一财经研究院研究员)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4-5-15 00:18 , Processed in 0.06950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