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77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杀死“恐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9-19 07:0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09-18 11:03:22   来源:环球企业家   作者:贺颖彦 廖灵君 沈旭文   
内容导读:身躯庞大的银行能快速拥抱互联网吗?他们会成为互联网金融洪流下的“牺牲品”吗?二十年,只需要二十年,你就有了答案
银行会成为灭绝的恐龙?

这似乎是一句耸人听闻、幼稚可笑的断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银行业似乎从未停止它高歌猛进的步伐,无论是收入还是利润都保持着超速增长,其在中国金融行业中的“巨无霸”地位稳固无比。

但这一“危言耸听”之语,并非无名之辈。“如果传统银行不改变的话,他们就是21世纪一群要灭亡的恐龙。”素有银行业创新“先驱”之称的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在山东济南参加活动时抛出惊天之语。  

马的“危机感”来自于对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的极度推崇。在他的表述中,传统银行的本质是资金中介,即一手吸引存款,一手发放贷款。但随着客户越来越融入网络社会,“未来这一切,无论融资还是吸存都可能会在网络社区里解决”。

而在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谢平预测的蓝图中,20年后,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可称之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资金供需双方由于对对方的信息完全了解,资金中介将不再被需要。如果一切真如谢平所说,以吸存、贷款为主要模式的传统银行模式将面临重大挑战。

银行并非意识不到这种金融脱媒加速的趋势,其应对的措施是不断将自身的业务电子化。根据易观咨询数据,2011年,中国网上银行市场全年交易额达到780.94万亿元,网银注册用户数达到4.34亿,国有大行电子银行对柜台的替代率均超过50%。

但银行业面临的,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互联网支付对银行网银渠道的挑战。事实上,存贷转三大传统业务领域都面临着挑战。竞争对手虽然弱小,但正在一点点蚕食原本属于银行的领地。

在以支付宝、Paypal、拉卡拉为代表的第三方及移动支付正在以自己更加灵活的身段改变用户实现支付的入口,冲击银行的传统汇转业务;以阿里巴巴金融为代表的新型贷款模式正在改变银行赖以生存的公司贷款模式;以P2P网站为代表的新型人人贷模式正在绕开银行实现个人存贷款的直接匹配,成为未来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的雏形。

而银行最无法控制的趋势是,传统银行体系里的客户正在一个个触网,速度越来越快。未来有一天,如果绝大部分客户的交易信息和资金流通全部在网上进行,银行该如何面对?

不过,在目前的局势下,如果银行愿意,在拥有足够的金融人才储备、充足的资金实力和客户资源之下,也不是不能完成“巨大反转”。

尘埃尚未落定,银行仍有机会,重构金融格局的变数极大。不过,这些在传统银行时代的霸主“恐龙”要如何转变自己庞大的身躯,应对来自未来的冲击,却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

网络支付变局

在银行业“存贷汇”三大基本业务中,互联网技术对国内银行业支付清算领域的影响最为巨大。

一大批专业化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借由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强力渗透,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迅速以成本、时间上的巨大优势以及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多样化商业模式,向传统的银行及银联支付清算渠道发起了猛烈冲击。

据易观国际相关数据显示,自2010年至今,互联网支付总金额实现了由2010年全年10858亿元,到2012年仅上半年即飞速跃进到了15521亿元,这其中由银联及银行网银以外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所占据的份额达到了近八成。

实际上最早涉水网银业务的却是银行,自招行1998年在国内首家引入网银业务至今,国内各主要商业银行的网银业务大多已走过十年发展历程,相较于第三方支付企业,可谓“资历深厚”。

但是,由于早期对于网银安全性和舒适度的体验尚未达到一定高度,银行网银客户占银行整体客户的比重依旧偏低,相反第三方支付企业却借助良好的用户体验,以更具互联网特色的灵活经营模式,成功将大批未开通网银的银行卡用户开发成为网络支付清算的使用者,也让众多企业选择与第三方支付企业进行支付清算合作,绕开了与商业银行进行支付端口的对接。

互联网技术对支付场景的改变以及对各家银行支付渠道整合途径的改变,恰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得以异军突起的关键所在。“原来的支付,可能只是发生在实体店,这就只能通过银联或者银行自己的POS终端完成。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网络购物的兴起,众多的支付发生在网络上的虚拟商店中,这为第三方支付企业提供了全新的商业机会。”一位财付通负责人表示。

“互联网数据处理和网络安全技术的发展让第三方支付企业得以打破银联在跨行支付清算体系上的垄断,起码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对客户来说,通过银联或第三方在线支付有了平等的选择权。”一位上海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网上银行业务负责人表示,“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对网银的替代效应也非常明显。”

“对于很多企业而言,和银行进行网络支付清算合作,几乎很难获得个性化的支付服务方案,并且任意支付内容上的调整都需要经历一个相对复杂的审批过程,毕竟企业资金量再大,和银行比都算是弱势。”汇付天下一位高管说,“但第三方支付企业就完全不同,企业想增加支付模式,想搞积分活动,只要提出需求,第三方支付企业很快就会进行回应。”

随着支付宝等去年开始进军水电燃气等公用事业缴费以及信用卡还款等领域,第三方支付工具对银行支付业务的渗透进一步加深。

除服务以外,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银行业冲击最大的地方是成本。浦发银行一位电子银行业务人士坦言,相比于银行的实体网点以及传统POS终端的运营成本,网络支付给企业带来的运营成本“要低很多”。“银行的实体网点,不仅有人工成本,还有用电、租金等各种额外支出,但网络支付把这些成本大大节省了。”

这正是互联网模式相较于传统模式的优势所在,利用大规模支付清算的技术降低成本,实现更加贴近客户的服务。

然而,正如前述浦发银行高管所言,目前第三方支付企业的一切支付服务,“都是基于银行账户建立起来的。第三方支付的备付金及其他沉淀资金也都必须放在银行进行管理”。

“所有的第三方支付都要靠银行吃饭,他们自己只是作为资金的过道,在安全性等很多方面也无法与传统的商业银行相抗衡。”一位电子银行服务界人士称,“拿支付宝做案例,大多数人只是在消费时才使用支付宝作为过道,平时的钱依旧留存在网银体系里。”

除了利用第三方渠道以及获取中间收入,通过加强与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合作,捆绑沉淀资金,进而加强对第三方支付业务发展的控制,是银行另一更深层次的考量。“银行和第三方支付的关系亦敌亦友,银行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网络支付体系的建设,另一方面又要借力第三方支付已有的规模优势。”一位工行电子银行业务人士表示,“现在还是把蛋糕做大的阶段,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将来会不会为了分蛋糕大家短兵相接,这个并不好说。”

移动支付硝烟

作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直接衍生品,移动支付可算是对银行支付清算传统业务在网上支付之后的“二次升级”,已被众多移动互联网观察家视为潜力可观的“蓝海市场”。

但身处银联、运营商及其他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对抗之中,银行却更像无从置喙的“看客”,除了等待被银联或运营商拉入战场外,目前似乎只能眼睁睁地注视着又一支付业务板块为他人所主导。

今年4月份之前,中国移动、银联、国民技术几家机构关于移动支付国标长期进行着数番博弈,目前银联主导的13.56MHz标准已经基本敲定,中国移动和国民技术主推的2.45GHz方案或将用于封闭应用环境,不允许进入金融流通领域。

实际上,中国移动的布局早在2010年就已展开,时年耗资398亿元人民币入股浦东银行,启动了电信运营商和银行联姻的首航。彼时,大大小小的分析指向其好处良多,包括加快推出移动支付方案、增加交叉销售的机会以及不需要透过竞投便可以参与并购等。但是直到今年6月,两家才终于推出了“中国移动浦发银行联名卡”,包括标准卡及手机卡,以期实现手机近场支付。

事实证明,中国移动和浦发的脚步确实不如当初预想的那样势如破竹,国标尘埃落定之后,中国移动顺应银联大势所趋,试图在13.65Mhz的道路上有所作为,“但是各方面条件,尤其是监管环境还不成熟,目前中移动在移动支付方面的推进工作并不如当初想象得那样顺利”,一位南方系证券公司通讯行业资深分析师这样告诉记者。

抛去浦发的个案不提,对银行而言,更大的冲击或许来自更多运营商在移动支付领域的发力。“如果说NFC芯片支付只是银联控制了银行的发卡渠道,那么某些运营商就干脆摆脱了对银行账户的依赖,直接立足于话费账户,这是之前所有支付业务创新都未做到的。”一位第三方支付企业负责人表示。

这位负责人所提及的便是国内通信运营商在手机账单产品上的实践,“例如中国电信推出的天翼移动支付应用,应该算是目前较有代表性的虚拟数字账户产品”。当然这种业务形式还存在区域限制,至于实际收益,也需要更长时间观察。

相对于移动的步伐缓慢,银联却在筹谋后发制人,8月29日,中国光大银行与中国银联在北京签署移动金融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在移动支付、安全支付控件、移动商圈、智能卡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移动金融服务,最大的亮点在于通过TSM(Trusted Service Management可信服务管理)平台,用户可以将自己的银行卡安全下载到SIM卡中,而不用到银行柜台办理。

目前,全球移动支付产业若以产品进行划分,可分为五大主要阵营。包括以Google旗下移动支付服务Google Wallet为代表的非接触式移动支付;以Square为代表的移动收银终端;以Paypal为代表的综合移动支付平台;以PaymentOne、boku为代表的手机账单产品以及大型商户开发的封闭式移动支付系统。

各具特色的五大产品类型,在国内移动支付行业几乎都有本土化的实践者。“比如类似谷歌钱包的NFC芯片,我们最近刚和三星签署合作备忘录,三星目前主推的GALAXYSⅢ手机也成为国内第一款通过移动支付NFC-SIM产品认证的手机。至于之前基于SD卡的NFC标准,去年就已经在国内多个省份落地运行。我们和普天也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银联移动支付部的一位内部人士表示。

这位人士证实,在移动POS领域,银联也正和IT服务商加紧移动POS设备的研制,“针对个人使用的移动POS外接设备已经没什么问题,但针对大范围商户使用的,可能还需要做进一步研究和测试。”

“即使银联推动近场支付的冲动不如中移动,在科技导向下日新月异的市场变革中,银联也绝对不会把先机或主动权拱手让给其他人。”前述南方系券商分析师认为,无论对移动或是银联来说,技术问题从来都是最好解决的问题,争夺主导权才是多方博弈的焦点。

至于第三方支付企业涉足较多的综合移动支付平台,大型商户的态度是这一模式发展的最大变量。“在国内,这一产品类型中,商户的话语权还是要大于第三方支付企业,但遗憾的是,除了大型电商,大部分商户都还不是很关注移动支付。这是PayPal模式在国内难以复制的原因。”前述第三方企业负责人表示。

可是无论在哪一个领域,银行方面却似乎始终处于失语的状态,对于未来移动支付可能引发的变局,以浦发和光大为代表的银行群体,似乎还是以被动加入的观望态度为主。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业务人员坦言:“我们银行主要还是将精力放在手机银行上。手机支付这个领域,刷卡成本谁来承担,银行、商户、银联还有运营商收入分成还不明朗,我们也无意过多推进。”

受制于传统POS领域对银行直联POS终端的限制,银行在移动POS领域缺乏话语权,更多只能接受银联的安排。至于NFC芯片,则更类似银联直接“代替”银行发行“银行卡”,由此控制了发卡渠道的银联,也在事实上握有选择发卡行的绝对权力。

事实上,看起来百花齐放的移动支付领域却并颇有些名不副实的尴尬,一家浙江第三方支付企业的负责人直言不讳地表示,“至今没听说有哪个产品是真正找到了能赚钱的成熟模式”。类似Google Wallet的NFC芯片模式,虽有银联力推,但长期缺乏通信运营商的支持,虽然移动和银联在今年六月基本达成了合作意向,但这种合作的程度“到目前为止是极为有限的”。“起码银联最希望推动的全手机NFC模式,到目前为止,运营商还未给出积极回应”。

对于国内移动支付行业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汇付天下战略管理部总经理汤伟称:“目前移动支付行业还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竞争,各种产品模式还处于蓬勃发展期,市场空间也很大。对于未来哪种形式会成为主流,或者有没有一种主流支付形式出现,现在下判断可能都为时尚早。”

贷款新玩家

就在支付业务缠斗不休之时,在传统的主场贷款领域,银行也迎来了新的竞争对手。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是,阿里巴巴与建设银行的联姻与分手。2008年3月起,阿里巴巴与长期合作的建设银行联手推出了网络贷款。

这种网络贷款的最大特点是抛弃了传统银行贷款以抵押为主要特点的风险控制手段,而是将网络信用度作为贷款的参考标准之一,从而使企业不单纯依靠固定资产、企业担保等来突破资金层面的束缚,实现进一步成长。阿里巴巴能够做到风险控制的理由在于,拥有手段对贷款对象的过往真实经营数据和销售状况进行严密监控。

但矛盾同样存在,建行只接受给予阿里巴巴作为服务提供者固定费用,却不愿意与阿里巴巴对贷款利息分成。同时阿里巴巴牢牢掌握客户信息,并希求开发与银行原有信贷审核体系完全不同的基于网络资质的贷款审核标准,并获取收益,在建行当时庞大而保守的信贷体系内,是难以容忍的。

多方不适使得两者之间罅隙顿生,最终在2011年4月完全停止了合作。

不过,对于阿里巴巴来说,与其说这是一次打击,倒不如说其亲见亲闻之后坚定了绕过银行的决心,掌舵人马云亦提出,“如果银行不改变,那我们就改变银行。”

掌握核心的客户资源以及独特风险控制手段的阿里巴巴金融公司迅速在旗下设立两家小额贷款公司。通过这两家小额贷款公司,阿里巴巴拥有了合法的放贷权,尽管其资金规模受限,但拥有了自主的定价权力和庞大的客户资源。

现在,开业不到三年的阿里巴巴小贷已经为超过13万客户融资超过260亿,这与业内小微贷款领头羊包商银行十年经营的326亿贷款规模已经差距不大。完成这一跨越,阿里巴巴金融仅仅需要300多人的团队,其日常的资质审核、贷后管理、现金流分析以及风险控制全部使用线上IT系统,其团队中超过半数人员的主要工作是负责IT系统维护,相比于传统小微贷款的人海战术,其成本优势大大凸显。

正是在这样的业绩鼓励下,阿里巴巴掌门人马云才能于2012年9月9日在杭州召开的网商大会上底气十足的宣布,未来阿里巴巴的战略其中重要一步是,“改变贷款模式,重建社会金融体系”,利用“信用”影响甚至改变传统抵押贷款;在数据时代分享并挖掘海量数据的价值和机会。

受制于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杠杆限制和无法吸存的特点,阿里金融无法像银行一样无限制地扩大自己的资产负债规模,这或许是限制马云雄心的最重要枷锁。不过,一旦马云获得银行牌照,阿里金融就将获得低廉成本的资金。让银行担心的是,这或许只是时间的问题。

马云自己似乎也深知这一点,在与平安、腾讯三家合作开发网络保险业务的呼声尚未平息之时,高调发声剑指金融体系重建,这位电商大家足够前瞻并颇具深意的思路,迅速让许多人特别是银行神经紧绷。

如果说阿里金融的冲击尚属明枪明剑,那么一个十分弱小但更为激进的互联网金融形式也正在悄悄改变银行的业态。9月12日,纽交所上市公司人人宣布将对总部位于旧金山的金融服务公司SOCIAL FINANCE投资4900万美元。SoFi由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一群学生在2011年组建,依靠校友资源,主要为学生以低于美国联邦政府贷款的利息提供教育贷款,业务遍及50多所美国高校。虽然SoFi名为一家金融服务公司,但实际上运用的却是一家互联网 “P2P”贷款平台。

在中国国内,P2P贷款模式也有着众多实践者,包括人人贷、拍拍贷、贷帮网、宜信等一系列平台。这些平台因应了小额资金拥有者强烈的投资理财欲望和小额投资者无法从银行获得资金的困境,在数年内已经培育起数十亿的规模,发展十分迅速。

这正是谢平曾撰文描绘的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的雏形。居于中间地位的中介未来不再承担资金风险,而是服务技术的提供方。中介不再像现在的银行那样扮演筹集资金,以自身信用担保,并拥有资金使用决策权力的角色,当决定资金投向的权力交还给资金所有者时,银行的作用将大大弱化。

在谢平的想象中,这种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一旦成型,其结果是传统的银行体系全面消失。未来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将是技术服务提供商的天下。所有人都在央行开设个人唯一的账户,消费、投资、收入都将通过这一平台实现。

线下的对抗

实际上,银行也并非对身边的种种威胁毫无察觉,早在2001年,马蔚华已经提出电子商务对传统银行的挑战。他认为,传统银行是资本密集型行业,并具有信息服务业的性质,“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银行都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最早和最大的应用者,是最适应于网络时代的产物之一”,而传统银行的性质、功能和地位决定了其在电子商务发展中所受到的冲击和影响是显著的。

一语成谶。

如阿里金融般非银行金融机的迅速崛起,在于其通过网络的便捷把客户牢牢握在手里,说到底,源于良好的用户体验,客户资源是一切的根本,于是,在线上金融服务先天缺失的情况下,银行转而试图在线下打开局面,利用科技元素提升客户体验,进而牢牢抓住线下客户群。

“毕竟目前的国情下,大部分客户是不使用网络进行存贷汇兑业务的,无论互联网怎么发达,只要现金业务没有被淘汰,实体的银行网点依然不可或缺。”一位股份制银行IT部门负责人说。

今年7月5日,广发银行在北京金融街推出自主研发的全国首家24小时智能银行,可以说这是广发银行零售业务朝智能化服务转型的重要一步。

据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技术的成熟和完善,这种有机融合本地客户自助和远程座席协助模式的24小时智能银行将会在居民区普及,提升银行全天候零售业务服务能力,有效突破传统银行营业时间的限制。”

24小时智能银行的试水,背后体现出的是零售业务由“银行主导”向“客户主导”的模式改革。从二代身份证确认的门禁系统,高清视频音频系统,到金融软件集成协作水平,再到支持呼叫中心多对多视频业务的模式,再到蓝牙签字笔实现纸档及电子档同时亲签留底系统,科技的力量都无处不在,也确实会提升客户好感度。

而这一切,与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的大力推动不无关系。去年6月,董建岳提出在广发现有网点之外补充新的柜台业务处理模式,提出了项目的理念及目标,他表示,“银行要找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定位,广发银行的下一步,就是打造中国最高效中小企业银行和中国最佳零售银行。”

“面对保险、券商的诱惑,如果仍然基于传统的单项金融服务开展客户服务,银行对客户的吸引力必然会下降。”董认为,一站式金融服务的理念,是建立在充分挖掘客户潜在金融需求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减少客户在各金融机构间搜寻的成本和满足其需求,尽可能地提升客户体验度。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则表示,信息技术发展加剧金融脱媒,驱动商业银行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智慧银行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科技成果和银行经营管理经验,高效配置资源,敏锐洞察引领客户需求,并做出灵活快速反应的一种高度智能化的金融商业形态。”

现在,中行、招行、浦发等银行都把“建设智慧型银行”提上了重要日程,虽然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是利用科技的力量从银行为中心向客户为中心转型的基本理念如出一辙。

肖钢认为,智慧银行的目标在于:创造最佳的客户体验,打破传统金融服务的时间限制,7×24小时全天候服务,打破传统物理网点的地域限制,让银行服务无所不在,打破传统的以银行为中心的服务限制,让服务随需而变,简而言之,就是提供随时、随地、随心的金融服务。

几家大中型银行的努力,似乎在向人们昭示,传统银行向智慧型银行转型眼下已是大势所趋,通过物理网点的便捷和高科技把持住非互联网用户和互联网用户的线下金融需求,是银行眼下的当务之急,也是对抗互联网入侵传统金融最行之有效的手段。

银行进军电商

另一方面,在阿里巴巴和人人们的强势挑战下,银行并非无所作为,其中动作最为迅速的,也最为大胆的,是与阿里巴巴合作又分手的建设银行。

实际上,银行界都逐渐认识到电子商务市场的潜力和魅力所在。在中国完成1.7万亿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2007年需要一整年的时间,而在2012年只需要一个季度。“电子商务‘势不可挡’,有巨大潜力。”建设银行副行长庞秀生表示。

“建行做电子商务平台不是因为阿里巴巴,而是因为这是未来的趋势,由电子商务公司来控制客户和银行的金融服务是不妥当的。”他说。

2012年8月,由建设银行精心设计的善融商务平台开始上线。与阿里巴巴的合作让建行意识到建立起自己掌握的客户信息的重要性,因此希望能够通过自己控制的商务平台起到留住客户的作用。

不过,一位多年深耕电子银行市场的知情人士透露,事实上善融商务平台在运行仅仅不到一个月之后,就已经遇到巨大的瓶颈。“建设银行虽然拥有比较多的商户资源,但这些商户资源在平台上的交易比较冷清,用户体验也不行”。

在他看来,一个核心的原因在于,银行庞大的决策机制使得银行的运行模式与追求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模式格格不入。

“即使银行高层下定决心要拥抱互联网,单纯做出一个动作可能审批的流程就长达半年以上。”前述电子银行人士表示,这在用户需求变化很大的互联网背景下,推动起来显然困难重重。

他说,在决策开发类似商务平台的时候,电子银行部门需要召开多次协调会议,并说服整个部门,以期其提供切实的资源和客户引入支持,“每个部门在对接资源的同时,必定要加入自己的需求”。

事实上,善融商务平台成立的过程中,就已经经历了无数的妥协和增项需求,最终的结果使得其用户体验与互联网平台差距巨大。

对于银行内部的考核来说,无法很快带来收入的平台建设也会让推行这一平台的电子银行部门承受巨大的压力。“最难的是思维的转变。”前述电子银行人士称。银行作为金融机构,本身内部的管理思维即是以带来量化的收入和控制风险为导向的,很难做到像互联网企业那样快速反应。

客户转移到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并非只有建行拥有对策。交通银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张常胜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表示,“关于银行做电子商务,业内有不同认识和看法,有的认为银行做电商很烧钱,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几乎不能没有线上业务,单纯的线上开展业务的也是越来越多。”

这也正是交通银行同样推出电子商务平台“交博会”的逻辑所在,客户的行为转移到哪里,作为服务者银行就必须跟到哪里。“客户70%以上的交易渠道就是线上,你不提供这个平台,客户就会到别的平台去”。

但是,一家大银行想要自己建立完全由自己掌握的一个综合电子商务平台,只是看上去很美。“互联网是一个开放式的平台,永远是大者越来越大。一家银行根本不可能解决所有客户的需求。”上述电子银行人士说。

所以,目前银行业介入电子商务更现实的路径,或许是加入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和社区运作,银行作为客户和服务提供商在这一平台上竞争。包括广发银行、上海农商行等一些中小银行对加入电子商务平台持甚为开放和积极态度。

不过,这显然对平台运营商的要求非常高,它必须能够聚合所有的银行和金融服务提供商,使平台形成足够活跃的互联网社区生态,方能为银行的客户创造价值。

据一位电子银行服务界人士透露,交通银行正在向政府及监管部门寻求支持,希望能够集合所有银行成立平台服务公司,使得银行界统一的电子商务平台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这个平台不由交通银行掌控,也不由任何其他银行控制,而是独立运营。”他说,“这是其他银行思维都没有开放到的程度。”

不过,他也坦承,这种架构所需要的协调成本太高。如果没有政府和中立方的强有力的支持,这个动作可能最后变成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共存OR消亡

在谢平的设想中,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

谢说,以Facebook为代表的互联网为金融带来的最大的改变,是降低了资金匹配的成本,提高了资金配置的效率。而这个特点在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阿里金融贷款以及P2P领域都已经得到了验证。

因此,这个设想在银行界人士,尤其是关心战略的各家银行行长中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反响。以零售业务立行的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率在各种场合为互联网金融摇旗呐喊。

在他看来,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第三方支付,已经削弱了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而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更是威胁到银行生存的根基存贷中介的功能。

“过去都是金融精英阶层在做贷款,将来则是老百姓人人可以自己做金融的时代。”在达沃斯论坛上,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这样描述“人人贷”时代对银行传统信贷模式的挑战。而众筹融资模式也可能在未来对银行的投行业务形成冲击。所谓“众筹”,就是集中大家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等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

作为银行界应对这一趋势的措施,马蔚华不断呼吁银行业更多地利用新技术改造自身。

虽然银行颇具危机意识,但对于马云及众多互联网企业来说,撼动银行在金融界的地位绝非易事。到目前为止,一些大型银行一家所容纳的资金量甚至超过整个互联网行业,在金融政策法规、金融人才储备和客户信任度上,银行仍然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马云们的现实路径,是不断耕耘银行限于自身的条件和机制无法到达的领域,包括小微贷款、第三方支付等,在这些领域站稳脚跟之后,方能考虑下一步的对策。

而在现实和未来的趋势中,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都严重依赖于整个社会“互联网”化的进度。

当互联网产生了大规模支付的需求,互联网企业率先满足了这一需求,于是成就了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企业;当小公司利用网络进行销售成为主流,阿里巴巴金融等小微贷款企业有了用武之地;未来互联网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可能是大公司也更加依赖于网络,“到那个时候,面向大公司的网络贷款新模式可能也将诞生”,前述电子银行服务业人士表示,“那时才会真正触动银行的大蛋糕”。

对于银行来说,需要担心的是这个新的大公司贷款模式最后的赢家是否是自己?这正是以马蔚华为代表的银行从业者不断呼吁银行更加“互联网化”,抢占先机的理由。

在谢平描绘的互联网金融最终形态里,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络将完全消除信息不对称性,而这正是银行作为资金中介存在的理由,因为单点的客户没有精力和知识去判断投资对象的风险,因而需要银行以风险管理者的身份出现。

而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社会,利用高效的社交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一个人的信用信息无所遁形,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获得,“当交易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风险分担的成本非常低时,资金中介也就不再被需要”。

不过,要实现这个狂野的类似于梦幻般的场景,显然还需要足够长的时间,当真正出生于并习惯于将自己的生活完全暴露在网上的一代人成长为社会的主力时,互联网金融业将获得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谢平对这个时间的估计,二十年。如果这个设想可靠,庞大的银行体系可能需要抓紧时间在接下来的二十年里更快地拥抱互联网,就如马蔚华所说,互联网技术在未来的银行业当中,可能如空气一样须臾不离。

而那些抱残守缺的银行“恐龙”,将在危机真正来临时,因为身躯庞大无法转身,成为互联网金融洪流下的“牺牲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25 12:25 , Processed in 0.07964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