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8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侠:梦境与现实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15 06:33: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济观察报By 鬼今

一提起对武侠的印象,人们满脑子闪回出的必定是《少林寺》中李连杰闪展腾挪的身姿,或是李小龙露出那身肌肉后的一声长啸,与凌空踢碎东亚病夫牌匾的那神奇一腿。还记得《少林寺》导演当年透露挑选演员的标准是因为看不惯香港邵氏功夫片里的花拳绣腿,大约也是因为看腻了狄龙那张奶油俊脸,想换换口味,内地武术冠军李连杰才有了转行上镜的机会。其实如此揣测也许有些偏颇,当年李小龙电影一贯标榜拳拳到肉、实战搏击的震撼效果,里面的现代侠客专爱找茬儿与西洋拳师和日本武士打架,经常被打得鼻青脸肿倒地不起却好像从来没输过,让国人舒舒服服地坐在影院就能陶醉于痛殴洋人的梦境里。可见,“武术”到了近现代,也渐渐加入各类新发明的娱乐队伍,不但要为那些看惯江湖好汉自相残杀的国人提供传统麻醉服务,还要懂得怎么设计出让伤痕累累摇摇欲坠的黄种英雄最后把洋人揍趴下的情节才能赚得盆满钵满。
此番病态心理的养成实源起于近代那段屈辱,国人经常挨揍,和洋人交仗也没怎么打赢过,如果再不找个法子在心理上被抚摸慰藉一把,那真是情何以堪!武术的兴起与国人屡遭痛扁的悲苦记忆有关,把挨打的创痛转成民族主义的“意淫”是个减疼止血的简易方子,在胶片里观看狂揍洋人的快感就如大把吞咽记忆速效止疼药。
把武术转叫“国术”,凸显武术中技击打人的一面,也是国人挣扎求存时逼出的一种自慰形式,完全不是高级武术的本意。形意拳宗师李存义说:“武术者,强身健体,国术者,保家卫国”,口气倒是很硬其实透着无奈,武术如果被逼得从内敛发展到主动进击,也就失去了真味。“国术”还有一对难兄难弟,名曰“国学”,“国术”与“国学”像连体婴儿一样,一起出生在命运乖戾的近代中国,都属于李零所说的“国将不国之学”。“国学”诞生是为了保存“国粹”,字面上其实也在寻求简化传统学问,以便于普及,已透露出想拼力挽住文明下滑颓势的意思,与原有的中国学问不是一码事。即便如此,咀嚼国粹也需要静静涵养,而若从武术强身健体的根子上追起,“国术”也得吃功夫花时间去修炼,如果全从技击入手,就成了打架速成法了。
有人已注意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武术书特点就是把功夫简化成口令,标榜的是用于军营练兵。武术界的口号也是“强国强种”,甚至形意拳的拳谱都说是传自岳武穆,以便给训练军人上阵杀敌找点历史借口。但国术的技击实验大抵是不成功的,当年形意拳掌门设立国术馆就是走军体化和速成法的路子,想一拨就教出七八百人一起上阵打群架。形意拳是内家拳,讲究持久不停地修炼,不是简化几个拳招就能摄其精髓,一旦变成想说一句话就让功夫上身,那就如同玩彩票,中奖率实在太低,且不说每人的天资悟性与身体状况不同,教习不在于学会个把武学招术,最难移植的还是那灵神之气,灵气根本不是动作形体,无法按口令操习那么简单,修为的意味有点近于禅。与其它艺术的嗅觉与悟道是相通的,或可称之为“通感”。
第一次觉得武术造诣之高低不完全取决于脑子里装着多少文字学问,是看到一本武林前辈的口述史著作,老爷子叫李仲轩,是形意拳的前辈,文化不高,传下的拳理都是口传由人记录下来,可那话说出来真是高级,显得道行不低。在《逝去的武林—民国武林宗师传奇》这本书中,李老就讲了许多武术与其它文化形态之间发生“通感”的故事,与我们对武侠的印象完全不同甚至相反。如他说形意拳虽是进攻型拳种,却从不惹事生非,主动攻击他人。练的精髓是“感”,不是蛮练视力、听力,如拳师问,黑夜猝遇仇敌,目不能见,你该如何应付呢?只能是在黑夜间“随感而发,有触必应”。他的师傅睡觉时不怕弟子在身边说话、走动,可一旦目光聚到他身上会立刻惊醒。
形意拳讲究“入象”,就是把脑子练空,一切招式都是因对手而起,对方一动就是找挨打,所谓“秋风未动蝉先知”,不用等到秋风落叶,秋天一有征兆,蝉就知道了,到时候,琴棋书画、山河美景、禽兽动态都可以借来入象。所以练拳之人浑身妖气十足,就像《西游记》中的妖精,关键时刻才现形,“真身只在刹那显”。老爷子说他师傅平常怎么看怎么象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只在与人交手时两眼出光,对方就会被眼中神采慑住败下阵来,这才是显真形能分出巧拙的道理,动起手来的“不着相”反映出移形换影的身法变化。
形意的快是常常把自己练没了,身法快到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地步。却始终不移地保持低调退隐的姿态,一般老拳师不识字却气质高雅,涵养过人,就是练气凝神使得性格化为沉稳谦和,皮肤质地都会改善,不但声音悦耳,心思也会变缜密,与一般功夫片中好勇斗狠的武人形象不同,形意拳讲究的是韬晦退让,甚至不露形迹隐逸藏己。李老的师傅教导其为人就说“你凶,我怂,你怂,我比你更怂”,很朴素的话,却与文字所形成的礼仪教化效果相近,都是教导人涵养心性。比如武师常讲“老要癫狂,少要稳”,老年人死盯规矩,小辈人就难做人,老人要豁达随便点,小辈人可一定要守礼仪。这是文武之间互生通感的一个实例。
练武也有诗一般的节奏感觉,却未必有诗一般的画面意境可以直接观照,与影视功夫片里武师蹦跳腾挪,动不动飞身跃起攻击对手不同,形意步法讲究擦地而行,脚不离地才能变化无穷,凭空一跳踩空,底盘全失,变化就没了,小步一蹭很难看,但妙悟都在其中。如传说中的踏着荷叶过池塘,电影中常有表现侠客踏步点水飘过荷塘的景致,美轮美奂。练功中却不是实景而是喻意,有点像绘画中的留白悬空的意境。荷叶杆轻、脆,只有一点韧劲,脚下须细腻,去找对这一丝仅有的韧劲,在一根丝上借劲,脚的肉感就是探出这根丝来。脚底板最嫩的皮肤和这根丝一糅合,一星点水花似的有那么一星点弹力,人就弹开了。脚底板是练形意人的脸面,娇嫩敏感,什么时候脚底板会“脸红”,才算上道了。
老爷子有几处谈到武术与艺术的通感,真是精彩极了,如讲到王献之练字,王羲之从后面猛地抓住笔杆,竟然没有抽动,才说儿子入了“书道”了。书法握笔,若指头在笔杆上用力,反而使不出力量来,手心如握鸡蛋,下笔时摧动这个虚运出来的鸡蛋,写出的字才能力透纸背。如果王献之写字指头死扣笔杆,是抵不住王羲之奋力一拔的拉力的,只有手心虚运出一个形,形中有实感,就无法撼动。老爷子说王献之练的是一只手,武术是练的整个人,形意拳就是大书法,虚运之行间,身上曲折成空的地方都要通到。
练拳还如画家作画,构图笔墨并非刻意安排,然而一下笔便觉意趣盎然,它是先于形象,先于想象的,如下雨前,迎风飘来的一点潮气,似有非有,不能想成实在的情境或画面,故有形就是“无形”,有意就是“无意”,这话有点像老和尚打机锋,说的其实是不可故意造作“意念”,心灵着了迹象,精神会无故紧张,练功就走偏了。
说“形意”有禅味,还在于对它的表述有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形意拳有一种练功法叫“虎豹雷音”,老爷子请教师傅时,师傅觉得很难用语言说明要旨,就把他带到一座寺庙里,在院中悬钟上轻轻敲了一下,悬钟颤响,师傅命他把手按在钟面上说,“就是这个法子”。
有时我真有点怀疑,这么通透精深的做派思想居然会出自一个外表如此拙朴平常的老人之口,一度怀疑是口述者添枝加叶地故意渲染,但诸多事例交织搭配到一起,却由不得你不信。如下面这则故事,讲出的是一些大俗话,却更像打出的禅语机锋,让你不禁神往。有一次李老爷子站桩,双手一抱却总吃不住劲,师傅突然发问:你抱过女人没有?他顿时隐约有悟,浑身一松,师傅跟上一句,这就对了!再有练拳如亲嘴的说法,男女嘴一碰,立刻感觉不同,意思是练拳不能光练劲,身心得起变化。“亲嘴”比喻的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的大道理。
几天前刚看到一本洋人写的明代绘画史,内中提到一个概念叫“图象环路”,大意是说中国画的图象制品到了明代可以在不同的媒介中穿行、传递与互换,这样图象就在不同的环境中引起共鸣,“通俗”与“高雅”之间的界限自然模糊起来。这说法用于观察练拳与书法、绘画之间的“通感”,好像也同样适用。
略加归纳一点感触,评价“文化”似不当拘于雅俗高低的标准硬加划界,而要具体观察是否在形态上有相通互换的灵动与蕴积。现今“文化”被按形体漂亮与否成包打捆地做成了产业,个人的“通感”自然就无处藏身,遁形无迹了。老爷子的口述语言如古经斑驳,东西虽好,却眼见着层层剥落掉去,坠入了满坑满谷恶言俗语构造的虚空,感谢整理者的有心,还能让我们手捧些残片痴痴凝神地向往些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15 21:54 , Processed in 0.05953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