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9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回首寻觅生命中的满盈时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 12:42: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写人By 遆存磊

以短篇集《父亲的眼泪》观之,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时光刻度感是十分强烈的。于人生的暮年,他的中产阶级“兔子”不再奔跑,不再心生跳荡,而是脚步蹒跚,行走在静谧的庭院里,回首过往的历历往事,从小镇到城市,以及多变的郊区。虽未忘记昔时的男女私情及忠诚与背叛,但在苍老的双眸中,一切都淡了许多,无论是魅惑力或嫉妒、恩怨,放手即放手,唯余怅惘而已。厄普代克的写作如此应和着自然生命的消长律动,事实上,《父亲的眼泪》也是他去世当年出版的最后一部集子,于此中,他频频回首,敲开往日熟悉的门户,重访恒久钟爱的文学主题,以寻觅生命中曾经的满溢感,慰藉自己行至人生末端的敏感心灵。
厄普代克依然书写着美国中产阶级男女的通奸故事,但更多的是一种回溯的达观,并非荷尔蒙分泌过剩的桃色传奇。如《自由》,亨利去看望三十年未见的情人利拉,看着她的说话,她的动作,不期而至的心绪,什么都改变了,包括自己。他无奈地说,“我该回去了”,利拉条件反射地答,“你总是要回去——但是你现在自由了。”亨利出了门来,问自己,“自由是什么?我猜它从来都只是种心境。回头看看我们自己——也许我们一直都很自由。”其实我们作为旁观者,感觉他们何尝自由,或许仅仅是无可作为后的无奈宽解罢了。不过,这种宽解自当伪饰的自由好了,毕竟回首过往,许多事情都可以放下,无须再斤斤计较。
童年、学生时代、青年时期的往事,显然时时袭上厄普代克的心头,成为其创作故事的构成。《童年即景》中,年幼的托比和另一个孩子沃伦打架,托比的爸爸在旁边却置之不理,高个子、年轻的妈妈忽然出现,一把揪住沃伦的头发,扇了他两巴掌,“转过身,以同样惊人的准确度伸出手去,扇了爸爸一巴掌”。托比渐渐明白,有这样一位强悍的妈妈,“他永远也成不了一个普通平凡的男孩”。《与埃利扎纳漫步》,科恩回母校参加同学聚会,见到了埃利扎纳,回忆起几十年前和这个女孩的一次漫步,那个永恒的残留影像。《父亲的眼泪》,那闪烁的泪花勾连起“我”的第一次婚姻及与岳家、父母家的纠葛关系,情感与家庭,都是家务事,没有谁对谁错,只有缠绕的往事记忆存档。厄普代克的回首不乏热度与跳脱,但总体上是平和与宁静的,他并非刻意地浏览着人生路途中的若干往事,以淡然之笔写去,昔时的尖锐虽亦有闪现,但和顺的温润占据了主角,多为怅然之意。
如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厄普代克也在寻觅着生命中曾经的满溢感,他未脱离贯穿创作生涯的文学主题,但处理方式却已有了微妙的差异。如在停电时刻,两个本来只是点头之交的邻居男女,忽然有了亲密接触的机缘与心绪,而于行将成事之时,灯光复明,出轨的列车转瞬间变得不再合乎时宜,于是,一切都结束了(这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张爱玲短篇《封锁》中的电车故事,确有异曲同工之妙)。厄普代克于不动声色中,对自己稔熟于心的郊区故事做了调整,并非易弦更张,只是年岁与心境发生了变化而已。如角色所言,“年近八十,我有时候隔得稍远一点看自己,像看一个认识但不怎么熟悉的人”,我想,这似乎是厄普代克的夫子自道。对自己的审视自是内心流变的一种折射,何况有着时光流逝的漫漫距离。
当人不再年轻,无所顾忌的肆意情感悄然发生了改变。厄普代克隐身于虚构作品的角色之后,倾吐自己的由衷之言,他回顾曾经的“满盈时刻”,享受着生命中的微光闪耀,但却时时保持必要的疏离感,以免让诸多人与事“太过现实而失去魅力”。所有曾经的美好都漂浮在厄普代克眼前,他未必愿意割舍而去,但自然的规律却是任谁也无法抵抗的,他心知肚明。如同小孩子看着年迈的外公,“心里奇怪与死亡如此接近时他怎么还能这般理智和冷静”,不过当自己也到了这一时刻,所有的一切都顿然明晰。所以,我想厄普代克这最后的书写,取名“父亲的眼泪”自然不错,但若用“告别集”,或许有着更为妥帖的意味。
(本文选自 读写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15 19:20 , Processed in 0.06807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