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8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柯达为何破产,富士胶卷为何健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06:30: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木末芙蓉于2012-03-27 23:49:40翻译

    照相胶卷的巨人、美国柯达倒下了。另一方面,日本的富士胶卷、柯尼卡却通过事业多样化找到生存之道。笔者认为两者成败之分是由于日本和美国不同的企业观背景所致。

4大公司应对市场缩减反映出不同的国民性

    今年1月,新闻报道了柯达公司申请了相当于日本公司破产保护法的法律程序。

    这一报道让日本商界人士吃惊。该公司是世界照相胶卷的龙头企业,不久前还是高收益的超级优良企业。这样的公司会倒闭在日本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肯定有很多人听到报道都怀疑是不是搞错了。

    过去照相胶卷这种商品在世界上仅有4家公司能制造。美国柯达、德国爱克发、日本富士胶片、柯尼卡4家寡头独占了市场。所以,位居前茅的企业得到了丰厚的利润。然而,数字照相技术的进步使得银盐胶卷的需求大为缩减。

   4大企业应对需求缩减的方式,反映出截然不同的国民性。

    德国爱克发采取深挖X光照相和解析技术,深层耕耘专业市场、医疗市场等夹缝需求的方式谋求继续生存。这样的专业市场虽然规模不大,却能够等价回报技术价值。这是不追求规模的德国式应对方法。日本柯尼卡与相机厂家美能达合并,在数字相机和复印机等方面扩大技术幅度以求生存。同样,富士胶卷原本就是事业多元化的企业,采取扩展复印机、数字相机、电子部件电子材料等累积技术的周边应用领域来实现事业、产品的广域多样化,以谋求生存。

    与此相对,柯达虽然以企业收购的形式谋求事业多样化,但对公司内部技术的深耕和幅度扩展却不太热心。其背景是美国投资家对企业多样化持否定态度。美国投资家认为企业事业多样化对改善投资效率裨益甚少。与其多样化还不如把这些钱返现给投资家。投资家认为改变自身的资产构成能更高效地实现多样化。企业不用持有剩余现金,而事业应该集中化。柯达尊重这些投资家的意向,不得不审慎对待事业多样化。

美国的企业观“企业工具论”

    考虑到这些投资家的意向,就不能下结论说柯达的经营只是单纯的失败。它的经营完全遵从美国投资家那种“赚钱的时候分红给投资家,不再赚钱了就应该迅速退出市场”的期待。对日本经营者来说,企业倒闭是严重的失败,而在美国,倒闭并不是一个像日本认识的那样严重的问题。其背后是与德国和日本相异的企业观。

    在日本和德国,企业被认为是人们的共同体,使其生存下去是经营者的责任。而在美国,企业被认为只不过是投资家得到利益的工具,一旦失去价值,退出市场反而更好。努力让正在失去存在意义的企业继续存在下去是徒劳的。这种努力应该运用到从零开始创造企业或是使好企业变得更好方面。因为这样努力的效果更大。企业内部拥有的技术也是同样道理。正在衰退的企业,与其考虑把技术应用到相关领域,还不如把它还原给社会更能寻找到高收益的机会。

    经营学把日本和德国持有的企业观称为“企业制度论”。与此相对的美国企业观称为“企业工具论”。如果只考虑投资家,应该说企业工具论是正确的,但是为何在日本和德国产生了象企业制度论这样的企业观呢?德国的场合,据说其背景是抬头于魏玛共和国时代的产业民主主义意识形态。那日本的场合呢?有两个背景。一个是和员工及客户等利害关系集团长期交易的约定。另一个是大约明治中叶资本主义成立以来存在于日本的反营利主义的意识形态。

     遵从企业制度论的日本经营者重视继续生存。因此采用使经营安定化的战略。使事业集中化就能赢得更高的利润率,但是为了经营的安定化也有企业谋划事业的多样化。这是为将来播种。

    在与照相胶卷同样面临市场缩减的其他产业中,日本企业也立志生存至今。以前天然纤维的纺织产业、人造丝产业也都经历了伴随技术进步而来的需求缩减。造船业由于国际竞争能力减弱也面临过市场缩小。电视机市场缩小了的家电产业也面临这样的退缩。

     在这些产业中,日本企业也一直重视继续生存。英国的纺织企业已经消亡,而日本的纺织业和人造丝企业却生存了下来。我们认为这是好事情,而美国式的思考却可以是:假使用在别处可以产生更大价值的经营资源,却由于将来缺乏成长机会的企业存续而被占用,从这种意义来说是个问题。企业倒闭,从回吐经营资源这个意义来讲实现了提高社会生产性的机能。

     从这种议论再进一步,美国还有人极端地认为“破产也行”的特性正是股份公司的优点之一。正是由于有了股份公司这一制度,企业才有风险意识。这是源于企业工具论的思想。

     颇有意思的看法是,这样的手法,从把风险转嫁给其他股东的意义来说,有诱发股东道德缺失的问题。然而,我们必须好好了解这一点:存在持有如此企业观的投资家。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24 14:48 , Processed in 0.05553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