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7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注意力…危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30 06:37: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y 陈小蒙


记得一名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杯子最有用的那部分,是空的…

前阵子,知名网友@和菜头在博客中发表了这么一篇文章,《碎片化生存》。在文中,和菜头不无煽情地写道:

我得实话告诉你:我已经没有办法读书了。

不是读不懂的那种不能,也不是因为厌倦而产生的那种抗拒。它无关理解力和情绪,而是好像一种生理上的疾病,自己对自己的一部分无能为力。我甚至连一个小节都无法读完,无法控制眼球转开去,似乎它在扭来扭去要找到一个停顿,否则就不肯继续工作…另外,更加让我恐惧的是,我的注意力根本无法长久地停留在一页纸上,它总是不断迁转,像一条水银做的蛇,在书页和无数想法之间钻进钻出,试图在两个本来毫无关联的点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而在大多数时候这样的努力是徒劳的,却白白浪费了心神,让人很快就觉得力倦神疲。

和菜头的这段话读完让人不胜唏嘘。不过读完全篇文章后,你可能会觉得和菜头似乎在影射,作为一名码字的媒体人,一名日阅千条消息的微博客,他的这种症状或多或少地跟他的职业背景有关。另外,他更多地是将矛头指向了微博这种消息形式。

无独有偶,Google Venture著名投资人Joe Kraus在今年的五月份也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的博文,这篇文章对这种现象的定义、或者说揭示则更为彻底,而且将矛头直指智能手机这类移动设备。Kraus直接说:“We’re creating a culture of distraction”,我们正在作茧自缚,我们本身正在塑造一种分散注意力的文化,这种注意力危机随着智能手机的崛起和网络设施的便捷化,已经逐渐发展为一种全民现象——在智能手机之前,我们一天上网的次数是5次,但在智能手机之后,这个数字却猛窜到了27次。现在,有35%的人群甚至在离开床之前,便会先打开手机。我们巴不得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给填满,不管是在排队、等公车、还是等待上菜的时间——完全没有外部刺激、大脑放空的时间段已经让我们感到恐慌、缺乏安全感。可以说,我们口袋中的那个功能强劲的手机已经成了一个具有成瘾性的干扰物。

而这种症状的直接结果是,正如和菜头和其他很多人经历的,我们正变得越来越容易分心,越来越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面。换句话说,这种注意力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无能”上面:

深度思考、洞察力和创造力无能。因为人的创造力往往来源于大脑放空状态,比如,洗澡的时候,“灵机一动”这个词便是一个非常好的解释。而深度思考则有赖于深度信息的输入或大脑较长时间的集中。现在,我们的大脑时时被填满,我们的大脑常常因为外部刺激处于转换状态,请问,这会不会对深度思考和创造力产生影响呢?


关系拓展无能,希望借助科技创造出同伴关系、社交关系的幻象,于此同时又不想付出真正的关系营造所需的努力。当我们在等待上菜的间隙回复微博上的一条评论,但却不愿开口、或者说不知道怎么开口跟身边的同事搭上一句话,这种现象是不是很微妙呢?
不仅如此,注意力缺失还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无奈的问题: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的情况。我们越是处在一个分心的状态下,我们就越容易分心、越容易失去自我掌控。

为什么?Kraus解释说,有些人可能会将这种快速转换注意力的能力定义成“多任务处理能力”,就像双核的计算机同时处理多个进程一样。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很多脑功能成像研究都显示,我们所谓的“多任务处理”实际言过其实——只是大脑在两个任务之间快速切换、以最快的速度来来回回切换注意力,仅此而已。而这些研究表明,当我们不停地切换注意力时,我们的脑袋变得更蠢了(平均IQ降低了10,这跟你一夜没睡的效果是一样的),而且,当我们在做其中的任何一件事时,我们的效率也降低了40%。

而Kraus认为这里面很可悲的一点是:你越是锻炼你所谓的多任务处理能力,你就越不可能做好它。因为当你在锻炼这种能力时,你实际是在下意识地训练你的大脑从原先专注的事情中转向另外一件事(实际就是关注干扰项),所以你越是有意识地训练这种能力,你专注的能力就越薄弱。

于是Kraus将上述的问题总结为:我们过度发展了自己快速反应、大脑迅速转换的能力,而与此同时,大脑的深度思考、思维整合、创造力、以及独处能力却因为常常得不到启动,而被逐渐弱化。不仅如此,Kraus还将这种不合理性做了一个有趣的对比:这就像一个人拥有非常发达和健壮的上身和手臂,但是下身却跟竹竿一样瘦弱,这当中的病态和不协调不言而喻。

另外,Kraus在这篇文章中也没有停留在对现象的揭示,他同样谈到了这种现象背后的两点原因。

第一点是人类自古以来发展起来的对“刺激”的应激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祖先就需要快速判断周围的风吹草动是否来自一只危险的野兽,比如狮子,而那些对外界刺激反应不够敏锐的个体往往在自然选择中被淘汰。所以,“分心”不一定是坏事,也是一种生存手段。第二点则为“随机报酬”,这个概念跟我们之前谈欲望发动机时谈到的“可变报酬”是一样的。什么意思呢?当一件事情触发的报酬是随机的而非固定时,我们去重复这件事的概率就越大。

举个例子:为什么我们现在会时不时地拿出手机查看邮件呢?因为在这些邮件中,大部分邮件都属于没有什么价值的垃圾邮件,有少部分是比较重要的,还有很少的一部分可能属于重要邮件。查看这类邮件实际代表着不同的报酬,但我们在查看邮件之前,我们并不清楚自己到底会看到怎样的邮件。正是这个动作本身具备的不确定性让我们时时有欲望去查看邮件。另外,我们之所以要时时登陆社交网站、不停地刷微博也是一个道理,同样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谁会在我们的一条消息更新中给出评论,这个评论又是关于什么的。

那么,面对上面的种种困惑,面对我们的注意力危机,又有什么是我们能做的呢?

首先,停止使用手机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手机有它的价值所在,它可以让我们动动指尖就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而这在30年前还属于天方夜谭。

那停止使用微博怎么样?这一点我不敢保证。这里我想举一个实际的例子。我的同事王壮曾在两个月前的8月16号于微博中放出豪言:“再见,微博”。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壮壮表现良好。有一天,他还颇为自豪地跟我说:“我靠,不玩微博效率果然提升了不少。”

但是…仅仅一个月后的9月9日,壮壮的微博又开始有新动态了…

举这个例子,我想说明的是两点:第一,在社交时代、移动互联时代,除非你从来不碰微博,不然,假如你在微博上已经有了不少的精力投入,假如你有了一定数量的粉丝,假如影响力、话语权对你来说还有诱惑力,那么完全放弃它…很难,除非你能找到更好的公共平台。

第二,假如你查看8月16号之后壮壮的微博更新频率,你会发现,这个频率降低了很多。虽然同事最终没能挡住微博的诱惑,但经过这段时间的冷处理之后,他显然更加清楚了自己对待微博的态度。

我猜,这也是为什么,和菜头现在会把之前的微博全部删除。因为没有了微博,也就没有了评论和互动,这在一定程度上就降低了上面的这种“随机报酬”的干扰。但另一方面,和菜头又始终保留了一条微博,并且宣布“停止微博一段时间”。这个“一”条微博和“一段时间”的意义,本身还是在影射影响力的诱惑。可以说,这是和菜头在自我意志和影响力之间做的一个折中。不过上面的这段分析完全是我的一个揣测,我并没有采访过和菜头本人。

那Kraus提供的解决方案又是什么?在Kraus看来,大脑被干扰也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问题的解决在于在“分神”和“专注”之间做到一个平衡。这里面首先要做的是从思想上转变过来,要偶尔耐得住寂寞,偶尔让大脑放空,而不是习惯性地一闲下来就去掏手机。Kraus自己的做法是,他在周日一天会完全远离互联网,不玩手机、不开email、不看电视、不听广播。即便要读书,也绝不用Kindle。

第二点是,因为你的大脑现在常常能获得一些分神的训练,所以你可以有意识地去开展一些培养注意力的训练。你可以把手机扔在一边,然后散上15分钟的步,或者每日进行一定时间的冥想,再或者,去去教堂,参加一些有意义的线下活动。但不管用哪一种方式,你都应该将其变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并有意识地去训练大脑的这种能力。

最后,Kraus还提到了一个叫做SlowTech的学术运动。这个学术运动提到了这样的一种观点:科技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既然现实生活中有科技让我们分神,那可不可以发明一种科技,让我们慢下来,让我们更加专注于某一件事、或某一段关系呢?这个主张很有趣。正所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会不会,最终能够拯救我们的,还是另外一款全新概念的手机呢?

Source:JK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16 05:16 , Processed in 0.05585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