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9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里是硅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4 19:08:2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东西


导读
硅谷已是世界科技和创新的中心和象征,从思科、英特尔、惠普、苹果,到 twitter、facebook,硅谷引领着世界互联网革命潮流。
资金、技术、创业者、咖啡馆、冒险、天使投资、车库文化……工程师文化充斥着这里,好主意是硅谷的灵魂,也是创新的起点。一个好主意,或许就能改变世界。硅谷,或者已经不再是地理位置上的某个地区。
《第一财经周刊》一线记者采访打造的《硅谷就是这样》特别系列,与东西网合作推出《这里是硅谷》专题,将充满热情和创业精神的硅谷和准硅谷风貌呈现给您。
硅谷就是这样,硅谷正在改变。你好,这里是硅谷!

No.01
Instagram 似乎可以告诉更多创业者的是:专注在一个领域,保持轻小的体量去创造优美的体验,可能会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哪怕你的同类是 Twitter 和 Facebook。——《6个人让1200万人 Instagram 了世界》 By 第一财经周刊 骆轶航 李蓉慧
由南至北,圣何塞/圣克拉拉/库比蒂诺/桑尼维尔属于硬件时代的老硅谷;山景城/帕洛阿尔托是前沿技术、数据和产品的硅谷,Nerd/Hacker们的硅谷;雷德伍德城/圣马特奥是下一代内容创造的硅谷;旧金山则是技术产品与商业和人文交融的硅谷,强调人与产品互动的硅谷,社交、体验的硅谷。——《欢迎来到硅谷!》 By 东西
朝圣团的成员都倾向于相信硅谷创业者很关心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他们认为自己是硅谷的旁观者和朝圣者,而并非参与者。他们习惯第一时间获知硅谷最新的创业想法和项目,然后回到中国模仿一个出来。他们埋怨国内的创业环境,却也很少有人打算直接把自己抛入硅谷的洪流中。——《硅谷朝圣团》 By 第一财经周刊 骆轶航
公众并看不到暗地里税收带来的好处。我们所看到的是那些一美元薪水企业家们苦心经营一个公司,却不像华尔街上的那1%打着肥厚薪水的主意。我们看到俱乐部中的成员们,那些男人女人们,肩负着任务,带领自己的公司迈向成功。这是钱能买到的最好公关。——《硅谷远近闻名的“个位数薪水”》 By 译言精选 karenbabe

——《未来之城——俄罗斯硅谷》 By 译言精选 maomao19910609
No.02
一个非技术导向的公司,执行力因为华尔街的牵制而被被收购者抱怨不已,若是不能维系与高端广告客户的关系,利用好手头亚洲区这张牌,那么很有可能,几年之后,雅虎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将会不复存在。——《再见,雅虎!》 By 东西
这种“不靠谱”的投资也是“硅谷精神”的一部分:不可救药的乐观和对新奇想法无节制的追逐导致的泡沫。对风险投资者而言,一笔成功的投资背后通常对应着250个非常失败的项目。——《关于豪华创业的泡沫》 By 第一财经周刊 骆轶航
虽然移民话题更像主旨,不过我还喜欢文章里道出的几个明白逻辑:开放,人才,制度,核心竞争力。这里几乎每一点都可以直逼以太平洋做镜子映出的另一面的每一个不同。——《美利坚真正的梦之队》 By 刘泽昊
在我这个旁观者看来,这还是很让我感动的。至少创业者不会顾忌,当他把自己一个不成熟的产品模型公之于众的时候,会有人在私下里抄袭或使坏。——《打酱油的创业者》 By 第一财经周刊 骆轶航
他应该在剑桥学习计算机,然后中途退学在剑桥附近的“硅沼泽(Silicon Fen)”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之后在位于伦敦东部,有“小硅谷”之称的Silicon Roundabout创办自己的公司;依靠当地政府的财政支持,他抵制住了外国公司收购的诱惑,最终在伦敦证交所上市。——《寻找大不列颠的比尔·盖茨》 By 商业价值
No.03
一方面,是广告主想要更多的广告曝光机会(电视广告)以及更精准的曝光时机(关键词广告);另一方面,用户不希望自己被广告打扰,但同时又希望能够通过广告获得足够的信息来满足自己或许都未曾发觉的潜在意向。双方都能讨好的 facebook 要想好好做关键词广告,那么,一定十分可怕!——《facebook 广告猜想》 By 东西
最后补充一条,你知道 Facebook 蓝色的来历吗?这并不是因为蓝色对用户更友好,而是因为 Zuckerberg 是红绿色盲,因此才采用了蓝色的主色调。——《扎克伯格趣事》 By 极客公园 detecti1914
我真的不愿意一个市场的“特殊性”会成为人们普遍理解它和进入它的障碍。日本和韩国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也很特殊,但你却发现那些海外优秀的团队和公司仍然趋之若鹜。但人们对中国市场特殊性的好奇,却往往最终被累加的疑虑甚至恐惧断送。——《不一样的世界》 By 第一财经周刊 骆轶航
新一代的科技名人被追捧与他们的产品有很大的关系,像 Facebook、Twitter 和愤怒的小鸟都有着海量的用户,而威名和声望的转移已经打破了硅谷与好莱坞的界限。科技故事不再只是与科技相关,而能够让他们出现在《人物》这样的杂志上。——《硅谷好莱坞》 By 36氪 曾子嶒
新浪微博或许是参照了他的样本 Facebook 和 Twitter ,他们都通过广告获得大量收益。只是,新浪微博忽视的,是广告的根基。冒然的通过这样的方式探索商业模式,或许只是原来门户广告的份额转移,并非创新的微博商业化运营之道。——《新浪微博的商业之困》 By 极客公园 depthsky
No.04
与很多导购类服务不同,从美味的食品、实用的居家用品,到最酷的科技产品、别致的新奇玩意,果库想要打造的显然不仅仅是一个服装导购服务,而是一个优质生活指南。——《果库:以杂志思维做导购》 By 极客公园 detecti1914
即便在做着类似的产品和服务,你还是能觉得硅谷创业者会尽量让自己的东西变得不同。他们痛恨无节制地“借鉴”竞争对手的产品,让竞争停留在一个互相劫持的层次上。——《平庸人的创业》 By 第一财经周刊 骆轶航
比起他们的前辈将近40岁才开始趟创业的浑水,这些20岁出头的小孩儿已经收到了很多来自学长和其他人邀请他们担任一家新创公司的 Co-founder——当然这可能在签证上有点麻烦。不过这些家伙们对于拿绿卡这件事好像也不是都那么在意。他们才不想为了一个身份委屈自己好几年呢。——《生于1970和1985》 By 第一财经周刊 骆轶航
雅虎的出现直接带来了“.com时代”,虽然互联网泡沫破灭,但是另一家诞生于硅谷的互联网公司——谷歌又迅速告诉世界“.com时代”并没有结束。而随后在这里上演的苹果神话、Facebook传奇,大家已经耳熟能详。每隔几年就造就一个令产业发生巨变的企业,硅谷似乎有着永不枯竭的动力去改变着商业世界。现在是IT业、互联网、广告业和通信行业,那么,下一个奔向硅谷将会是谁?——《爱立信:到硅谷去》 By 商业价值 张思
有趣的是,豆瓣的做法大不一样。它具有一个很有前途的分销能力来捕捉长尾利益。最实惠的价格策略会有助于建立最初的用户基础。我相信豆瓣会将平台扩展为更加成型的阅读市场——它不会局限在短篇故事平台上,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入门模式而已。——《数字阅读在中国》 By PingEast Neo Zhang
No.05
注意到图片比文本更能唤起人们的想法,他设想将来 Evernote 能识别照片中的物体和人脸,甚至有一天能识别气味。“你自己的大脑,”Libin 说,“可能是你最后想要去搜寻信息的地方了。”——《Evernote:小小记事本如何风靡全球》 By Tech2IPO cindy
把那些身上贴着各种标签,比如“疯狂”、“高度不服从”、“技术控”、“不爱社交”的理工科男(起码大多数情况下是这样)称为Geek,这是一种赞美。——《停不下来的 Geek》 By 第一财经周刊 杨樱 徐涛
当你在硅谷当记者时,当你在各种峰会、论坛、沙龙甚至咖啡厅里都能遇到那些风险投资大佬、科技公司高管和新贵创业者的时候,你需要做的就是迎上去跟他们说:“采访现在开始了。”以我一个中国媒体的经验来说,这么做的成功几率是90%。而且谈话通常超过你预期的时间和效果。——《非典型的硅谷公关》 By 第一财经周刊 骆轶航
艺术模仿生活,反之亦然。——《创业者必看的10部电影》 By 36氪 JasonZheng
从别处对硅谷盲目学习和模仿所导致的失败中,我们看到的是创新与科技的紧密结合和迅速转化,看到的是无处不在的创新精神和进取意识,看到的是宽松开放的制度对整个产业的促进和支持。而这些看似虚无缥缈的东西,恰恰是别处的“硅谷”所匮乏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也很难学会这些。——《世间只有一个硅谷》 By Tech2IPO Lucius

No.06
很长时间以来,这里以盛产 Geek 和 Nerd 着称,最杰出的 Geek 和 Nerd 混合在一起创建的公司的极致就是 Google——有强大的改变世界的技术和产品,但总缺点什么关键的东西。而 Sean Parker 这个浑身散发着北加州嬉皮士、自由主义者和各种亚文化风情的家伙弥补了这些硅谷文化可能存在的不足。——《来点 Sean Paker 也不错》 By 第一财经周刊 骆轶航
另一个有趣的话题是:除了日本、中国和印度之外,亚洲最有活力的科技公司创业发生在哪里?Rebecca的发现是:越南。她认为越南的年轻创业者正体现出中国曾经体现的活力—他们用与中国同样的方法试图填补与中国之间的信息鸿沟,他们也继承了中国的“克隆文化”:不光直接“借鉴”来自美国的Google和亚马逊,也直接“克隆”来自中国的腾讯和盛大。——《硅谷观察者眼中的亚洲》 By 第一财经周刊 骆轶航
当你走在第四大街上,从 Bryan Street 向右拐个弯,你就离 Twitter、Square 和 Instagram 等新兴的创业公司越来越近了,那附近有很多咖啡厅——比如达尔文咖啡,它只有一个狭窄的吧台和不超过四张桌子,但你通常能在这里见到很多有趣的人,以及和他们在这里接头的天使投资者;还有南方公园附近的 Café Centro。如果你想见到被普遍认为是乔布斯在科技产业领域的接班人之一的杰克·多西(Jack Dorsey,Twitter 和 Square 创始人),那就在这里守着吧。——《从莫斯尼康到达尔文咖啡》 By 第一财经周刊 骆轶航
为什么特拉维夫的创业专注于能源和医疗,并拥有相当高的在美国上市的比例?为什么班加罗尔拥有如此之大的本地市场,而他们创业的视角更多投向海外?而从人才的角度说,为什么他们都集中在这几个地方,就好像十五世纪的佛罗伦萨,所有意大利画家汇集于此,尽管米兰也毫不逊色。我们在探究这些为什么的时候,好奇心和当初我们出发去硅谷的时候没有丝毫不同:让我们翻开石头,看看下面究竟有什么。——《除了硅谷,还有哪儿?》 By 第一财经周刊 杨樱


拓展阅读:全球生活方式观察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更多……
一位报纸专栏作者甚至在她的文章里抱怨为了奥运而清洁美化伦敦的做法,她认为这显得过于虚假,“一个干净的伦敦根本不是伦敦,那是新金融城(Canary Wharf)。”但即使在最核心的部分,奥运看上去也似乎仍然很遥远。
                                                          ——张嵩浩,《第一财经周刊》驻伦敦记者
我想我和观光客看到的是不一样的纽约。
                                                         ——徐涛,《第一财经周刊》驻纽约记者
每天中午12点半之后,香港写字楼楼下的各式快餐、茶餐厅和餐厅等座位的人龙就会开始蜿蜒。这让我想起有天看电视,主持人A问,你知道为什么香港人的确是龙的传人吗?主持人B说,因为我们都很喜欢排长龙嘛!
                                                         ——许悦,《第一财经周刊》驻香港记者
作为一个近距离观察硅谷的中国人,最近有几件事觉得很不错:其一是,最近这批从Y Combinator孵化毕业的60多家公司里,有两家公司的技术合伙人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工程师……其二是有一些更成熟的第一代华人移民的创业公司渐成规模,甚至有被一些投资人认为是下一个颠覆性的idea。其三是最近接触到的一些在斯坦福和伯克利还在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基本都出生在1986年至1989年间,但我觉得至少对创业这件事,他们的准备已经挺充分了。
                                                         ——骆轶航,《第一财经周刊》驻硅谷记者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4-11-15 15:48 , Processed in 0.10010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