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23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iShout】微软从 Yammer 买来了什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6 13:24: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8-6, 12:38 | 黄龙中
作者胡海是一名创业者——OHJCH工作室的创始人,他的工作室开发过丈量世界、玩家宝典等 app——在我们第一期爱创会活动上,他介绍的就是玩家宝典(DOTA 专业版)这个项目。胡海还是一名旅美博士,致力于将前沿学术成果转化为实用产品,比如他正在进行的一个企业 2.0 开发项目。在与胡海的一次聊天中,他提到基于普适计算思想的 Ad Hoc 云计算,可以实现跨设备的异构分布式计算,“要 10 多年才能实现,但这才是科技改变生活”,让我感受到他对科技的热爱。结合正在从事的开发项目,胡海对企业 2.0 管理理念、技术实现工具进行了深入思考,联想到微软收购 Yammer 的案例,他发来这篇有关企业 2.0 的投稿。

6 月26 日微软正式宣布收购企业社交工具提供商 Yammer,价格高达 12 亿美元。这一举动引发了许多外界对企业社交工具这一市场的关注,同时也引来一些质疑之声,一个仅仅在公司内部用来沟通的类 Facebook + Twitter 的工具,是否值得花 12 亿美元收购?Yammer 提供的服务,用安德鲁P. 麦卡菲的话说,就是“企业自发性社会化软件平台,或者企业与其客户、合作伙伴及供应商之间的自发性社会化软件平台”,即企业 2.0。
最近正好我也在研究和学习关于企业 2.0 的相关管理理念和实现这些理念的技术工具,并且也与一些对企业 2.0 感兴趣的企业高管进行了一些讨论和交流,于是决定从产品形态分析出发,概略地探讨一下微软到底从这笔交易中买来了什么。
我的思考围绕 Yammer 中文主页给出的企业服务内容展开,共计六项:
企业内社交分享平台
共享办公文档区
跨部门/跨组织人员资料查询
企业内部知识库
企业内部管理软件平台
企业内沟通工具
企业内社交平台
我们首先来看看企业内社交平台:乍一眼看去,这就是 Facebook 和开心网里的转帖和分享功能。其实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过如果用 Facebook 办公是否会提高工作和沟通效率,然而从安全性和功能性考虑,搭建私有的企业内部 SNS 显然更为稳妥和可控。当很多企业主在考虑如何购买网络监控软件限制员工偷菜时,提供一个企业内部的内容流动分享平台,而且把分享的内容限定在与企业相关的资讯和动态,看起来也是一个还不错的非暴力管控手段。
当然这里的风险在于,如果没有同时限制员工访问 Facebook 和开心网,这样一个平台将面临与这两者的直接注意力竞争,员工可能还是更情愿选择后者而使前者沦为一个简单的企业信息通知中心。如何建设好内部的社交平台,并将其运营得有声有色,可能是未来企业社交化应用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共享文档办公区
如何实现文档的共享和状态传递,是企业流程管理的一个核心需求。在和一些企业高管就企业 2.0核心需求的讨论中,他们指出 ERP 的公文系统虽然能嵌入流程和会签等流控制功能,但是无法满足快速变化、分享、协作编辑等日常需求。尤其那些不在流程管控之内的通知、制度、人员名录和办事指南等公文,其更新速度较快而且更新源可能来自各种用户:人事部不可能每一个员工离职或者换岗就对各层级的人员名录进行更新并发公文公示,这对人员快速流转的 IT 公司尤其如此。
办事指南能快速地为新员工提供工作和职业生活的起步导引(Orientation)但是由于各种事务的接口人的变化和流程的调整,通过公文系统发布更新信息就显得较为低效和非实时。因此,提供一个带有分级权限控制的共享文件系统,类似多用户 Dropbox,的确能满足不少管理者的共享储存需求。
跨部门/跨组织人员资料查询
随着企业的组织架构扩大,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也日益高筑,有时候仅仅为了找到某个过往项目的负责人,都需要打一串电话,发一通邮件,甚至把某个部门名录拉下来逐个搜索。我就遇到过准备一个材料,各处求助无门,最后还是跑到百度文库里才找到了非常相关的历史材料,结果一看署名竟然是楼下某部门的同事的情况。
如果能像 Facebook 里关注某位密友的个人状态( single è in relationship è engaged è married )一般,能对你关注的项目进度、同事的个人工作历史、撰写的文档纪录进行密切的关注,能快速找到项目的负责人,而不受限于一个静态的人员名录,将是经常需要各部门支撑的员工(如销售人员)的一大福音。
企业内部知识库
作为企业主,他们脑子考虑的往往不是某一个特定的项目是否执行顺利,更不会把员工是否能顺畅地运用各种 IT 工具工作作为 Top Priority,而是每天冥思苦想如何让企业能长远地、可持续地发展和壮大。而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些远景目标的,则是一个一个项目、一次一次变革中积累下来的各种制度、流程、经验和知识,以及一批核心的专家。
比尔盖茨曾经在非公开场合说过,如果让他带着 100 个人,他可以重建一个微软。如何将企业积累的知识聚集和管理起来,是企业做成百年老店,摆脱对个人能力或者特定的核心成员依赖的重要措施。通过技术博客、问答系统、专家留言板和项目经验交流论坛等知识集散地,把历史项目中能挖掘出来的经验尽可能地挖掘出来,是企业知识库的首要任务。
而如何有效地传播这些知识,将一批批新人快速培训成符合企业需求的专家,是企业知识系统的另一个核心课题。当然,对于以技术为核心的企业来说,知识库的安全性和访问权限约束,也是必须列为首要需求的。如果 Yammer 真的能帮助企业主们做到上面说的这三条,那微软的 12 亿美元投的一点也不盲目,至少微软自身肯定需要这样一个强大、友好而又安全的知识库来承载其博大精深的各种无形资产。
企业内部管理软件平台
相信每位在大公司工作过的同学每天都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企业管理系统,从邮件系统到 ERP,从报销提单的 OA 系统到维系客户的 CRM,以及各种各样定制化的报表系统、财务系统和物流管理系统,五花八门甚至让新人无所适从。IBM 最早发现了这个问题,并针对异构系统整合提出了SOA(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的概念,提出将企业的现有软件系统(Legacy Systems)通过封装,变成独立而接口统一的服务,然后在业务流程(Workflow)的指引下,组装出各种各样的应用(Application)。
遗憾的是这一构想在大红大紫了几年以后,其实际应用非常有限。导致这一现状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两条:一是现有系统的封装谈何容易,各种缺乏文档和维护历史代码让写服务的工程师无从下手,甚至不如重新开发来得痛快;其次,整合出来的应用的可用性和可维护性都不达不到预期,因为环环相扣,一旦某一个现有系统出现问题往往会扩散到企业的各个角落。
随着 Web Service 的大规模应用和 MVC 编程思想的普及,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技术瓶颈消除,其实现也已经指日可待。那么作为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关键,整合的企业管理平台,就成为了许多企业 IT 系统进化升级的目标。Yammer 的服务在目前这个时代被热捧,也是情理之中的了。
企业内沟通工具
每天上班打开 QQ、飞信和邮箱,恐怕是所有白领打开电脑做的第一件事情。 Stay connected,让别人能随时联系你,当然更多时候是为了随时联系到别人,是 IM、邮件承载的最核心的需求。一个类似 Facebook 通知中心的沟通平台,如果能做好与现有 IM 接口和联系人的导入,再增添一些为企业定制化的沟通手段,如多方视频会议或者传递加密文件,那么员工也一定愿意将其沟通渠道整合为一个简单的工具条,而不用一边收着 QQ 群里有用没用的群发消息,一边 5 分钟 check 一次邮箱。毕竟,对大多数非技术类工作者来说,沟通往往就是工作全部的“I/O”,沟通协议的哪怕一丁点提升,都会被复制扩散到其全部的绩效上。在这里进行投资,就像修北京的下水道一样是百年大计。
最后,系统再好也是需要人才来引导用户、开展运营、改进流程和建立制度来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因此,可能未来的知识密集型企业(不局限于 IT 企业,很多别的行业对专业技能和经验的依赖都更甚于互联网公司),会需要在 CEO、CFO、CTO之后再设立一个CKO(首席知识官)负责知识系统的搭建、维护以及知识的归纳和传播。知识管理和财务和资产管理一样,需要专业的技能和多年的经验,这一发展趋势可能会给企业里那些喜欢写博客、编 Wiki 的同学们提供一条崭新的职业路径吧。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15 15:43 , Processed in 0.07108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