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9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钱会让我们创作出更好的作品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1 20:35:4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译言精选By yyelaine

昆廷梅齐名画:钱商和他的妻子,藏于卢浮宫博物馆

我们来谈谈金钱吧。在E.H.冈布里奇的著作《世界艺术史》中,他提到了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这位艺术家的超凡作品像谜一样,直到艺术历史学家找到了他的账户,把他的收入和他创作的形象进行比较,才发现他没花多少工夫的作品得到的钱少,而高质量的作品自然得到了高的回报。那么,作家收入逐年下降,自由作家收入锐减,大多数小说家收入增加, 有人认为这与书市的停滞、网络的繁荣和网络盗版都有一定关系。但相应的,我们所读文章的质量也要随之下降吗?这之间的关系真的如此简单吗?从另一方面上讲,与金钱无关的作品真的存在吗?
曾有人邀请我去其他网站上去写博客,其中有一些网站还拥有更多的用户,但我仍然继续呆在《纽约书评》。一部分是出于对老地方的忠诚,一部分是源于他们给我的待遇更好。
如果我给一个更受欢迎的网站写文章,得到的钱却越少,我的文章就比以前逊色吗?如果浏览该网站的人越多,我就会受到激发,文章就写得越好吗?那么这些大量的人潮就可以让我以另外的方式,比如把我一本书的版权卖给美国出版商,就可以赚更多的钱吗?如果照这样发展下去,那本书确实赚不少钱,并且用博客作为宣传工具,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下一本书会写得更好呢?还是说不管报酬多少,我的文章质量仍一如往常,所以这些金钱的交易及其带来的变化只会影响我的收入和焦虑程度,而不会影响我的文章质量呢?
让我们来试着分析这其中的道理。当作家开始写作时,他们几乎挣不到什么钱。在6年的时间里,我写了7本小说,直到其中一本得到出版商认可出版。在遭到20多个出版商的拒绝之后,我凭借第七本小说终于得到了该书在全世界版权的预付款1000英磅。显然,我写书并不是为了赚钱。那是为了什么?快乐吗?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记得,那时我几乎处于放弃的边缘,出版商才答应出版那本书。我已经满足了。不管我多么热爱写作,遭到拒绝的滋味仍然让我感到沮丧。但喜欢写东西的习惯又让我无法从事其他“合适”的职业。
在二十出头时,我认为写作是为了向自己证明我能写得出东西来,并且成为众多作家中的一份子。但似乎我自身并不能对这个问题做出最终的判断。为了证明我可以从事写作,并把有趣的经历转换成文字,我需要出版商的肯定和投资,还需要读者的支持,特别是严肃的读者和批评家。对我来说,一个作家并不只是个会写文章的人,还是一个让自己的书出版,让大众阅读的人,当然也是一个需要赞扬的人。为什么我要决心成为那样一个人,我自己也不知道。
当然现在有许多有志向的作家都去创意写作学校进修,以得到专业的评价。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在网上自费发表短篇小说,收到不知名的读者的各种评论。但在教授创意写作课程的一段时间里,我注意到,这种鼓励,不管专业与否,都是远远不够的。当你说他们可以写作时,学生们会感到高兴。但就像我的经历一样,他们需要的是来自包含了金钱关系的出版协议的认可。这不是说他们要去计较这当中有多少利可图,而是说,这对他们来说,是得到认可的标志,是一种希望以作家身份生存下去的认可的标志。
但一旦他们离开了这条起跑线,钱就变得重要了。当然这当中部分原因是由于要维持生计,但也有不少小说家以为,只要他们出版了第一本书,以后就可以完全靠写书谋生了。事实并非如此。除了必须要维持生计以外,金钱仍然重要,因为那表明了出版商准备在你身上的投入有多少,对你的认可度有多高以及将在你身上花费的精力的多少,同时给予你渴望的关注。当然,给你的预付款的高低也可以清楚的告诉你,你和其他作家相比地位的高低。如果只有当出版商愿意投资时,你才能拥有“成为作家”的自尊,那么他们投入的钱越多,就代表作家获得的自尊也就越强。
这种状态正常吗?显然,比起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二流画家,他们依价格产出作品,完全不顾及几百年后自身的形象和声誉,我们还不至于到那个地步。在罗伯特·瓦尔泽的代表作《雅可布·封·顾腾》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个性中的另一面对他的艺术家弟弟是同情的,他还思考着如果一个人的思想由他人的判断掌控,他怎能自在地生活。
对于作家来说,最糟糕的事就是我们看重的作品质量,在一朝一夕之间就可以使他们得到金钱和大众的认可。这是自相矛盾的。从这一点上看,所有其他的作品,与社会拥有的经济关联,都会为社会摒弃,而作家也会完全依赖整个世界对其作品的反响。同时,那些所有想从这位作家的成功中获利并建立自己的事业的人,都紧紧簇拥着他,都极急切地想要从中牟利。一个人如果摸清了大众对于艺术反复无常的习性,在这种令人艳羡的状况下,会表现得气定神闲,泰然自若。对大多数人来说,在这种春风得意的时候想要不自以为是,自我满足,或者一想到六位数的稿酬而不会感到不安,恐怕是很难的。在20世纪80、90年代,年轻文学作家们得到的预付款高得惊人。如果哪一个学者敢于直面外界的严厉批评,对他们的作品质量进行分析,那会有趣都得很。就我们可以判别的作品来说,他们的作品质量和天赋会随着稿酬的减少而下降衰减吗?大众的新宠根本就没有创造出好的作品,对于这一点,整个批判世界还会否认多久呢?事情虽然会过去,但名声却仍然留存着。
如果金钱太多,反而让作品质量更差,作家们就难以写出好的作品。我们对于浪漫的执着使我们看待作家时,至少是看待他们的作品时,或多或少把金钱排除在外,同时我们坚定地认为把小说诗歌与他们的创造者分离开来,意味着对于作家的作品和收入之间的关系,很少有人去研究。
兰德尔·贾雷尔在1965年对克里斯汀娜·斯特德的作品《一个爱孩子的人》的介绍,则是个例外。为给斯特德的作品正名,贾雷尔强调,这个澳大利亚作家无法找到固定的出版商,一部分是因为她的小说风格迥异、与众不同,一部分是由于她的政治立场,还有一部分是因为她喜欢游走于国家之间,这最终对她的作品造成了不利影响。尽管她写出了十多本脍炙人口的小说,也仍然没有参照群体和评论家想要分析她作品之间的联系。最后由于销量不佳,正是因为这一点,她不得不以打字过活。她强烈的失落感和梦想的幻灭也开始让她的作品抹上了这一色彩,变得更尖锐,更放纵。贾雷尔认为,如果没有她在出版上没有出问题,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发生。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参照群体。如果某一个读者群体爱看他们作品,并且买足够的书,让出版商开心,作家们就感感觉自己是为他们而写作,虽然收入并不多,但感到满足。但现代世界的全球化越来越倾向于整合文学市场,其本质在于阅读本土文学的群体力量开始减弱,同时,在世界大量售书和只在本土少量售书这两种方式也在走向两个极端。
U. R. 阿兰瑟莫非是一位印度作家,他坚持用土著埃纳德语写作。他翻译的科幻小说,如果你看懂,就会发现当中浓烈的异国风情。而我们熟悉的英印混血作家(如萨尔曼·拉什迪、维克拉姆·塞思等等),费尽心思向西方世界传达印度的另一面,这种异国风情在西方被弱化和简单化了。要是把他们几位作家的作品和收入进行比价,着实有趣。阿兰瑟莫非现已迈入耄耋之年,为文学创作奉献了几十年的年华,估计也收入不菲。这些名人生活在丰厚稿酬的光芒下,作品为全世界阅读而非特定团群体,却发现小说登峰造极的地位让他们不得不费尽心思来证明,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豪。
但对每一个像阿兰瑟莫非一样的作家来说,上百位本土作家稿酬仍低到无法继续靠写作生存下去。而对每一个像萨尔曼·拉什迪一样的作家来说,只有名气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特定的文学类型可以脱离特定的读者群体独立生存,但众多作家无法达到这一程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20 07:13 , Processed in 0.0742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