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业价值By 刘戈
当中国人越来越多地卷入全球化进程之中,不得不和美国人打各种各样交道的时候,工会——这个对中国人熟悉而又陌生的组织往往成为最大的麻烦制造者。说熟悉,是因为我们中的多数人都是工会会员,在那里定期领取从毛巾到食用油等各种福利,参加那里组织的业余文艺表演和职工运动会。陌生是因为美国的工会完全是另外一种组织——它无所不在,大而无形,却有着巨大能量。尽管如今工会组织的风光早已不如从前,但工会的力量依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华盛顿的每一项重大决策。
美国的工会多如牛毛,最大也是最具影响力的工会组织是劳联-产联(美国劳工联合会-产业工会联合会)。1955年,当时美国最大的两个工会组织,劳联和产联在分裂多年以后重新实现合并,这被看作是美国劳工运动的巅峰时刻。
“迈阿密海滩2月9日讯——在20年的内战之后,一份详细的工会联合方案今天获得通过。这份盟约确定了美国劳工联合会和产业工会联合会的1500万成员将在今年年底聚集到同一旗帜下。新组织的章程将包含一个特别声明,宣布附属工会必须尊重兄弟工会业已建立的关系。它将号召所有的工会之间不要互相挖人。”这是《纽约时报》1955年2月10日相关报道的开头,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工会之间的内斗消耗了工会组织太多的战斗力,现在他们终于重新联合在了一起。
美国有组织的劳工运动兴起于19世纪后期,伴随着美国的工业化浪潮而来。1886年,在雪茄工人刚萨斯的领导下,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劳工组织:美国劳工联合会。劳联按照工人的工种组织各自的行业工会,电工、钳工、矿工、管道工、卡车司机各自组建自己的工会,这些行业工会成为劳联的下属工会。
这种组织方式沿袭了手工业时代匠人们的集体认同感,但在大工业兴起之后,一家企业中的工人,从事不同的工作,有各种不同的工种,各行业工会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无法在和资本家的斗争中获得组织效率。
大萧条之后,产业工会兴起。“产业工会常被描述成垂直工会。其成员是在一个产业中,从最高到最底层的人都有。在这个意义上,行业工会被描述为水平工会。它的会员同属一个技能层次,但分散在各行各业中。”《纽约时报》的报道补充了工会的背景资料后介绍了合并后的掌门人:“乔治米尼继承了雪茄工人刚萨斯和煤矿工人威廉格林两位创建美国劳工联合会领袖的衣钵。他在长期的工会生涯之后登上了新的统帅地位。33年前当他在这里当选为463号管道工地方工会的干事时,开始了工会生涯。”
当劳联和产联宣布合并的时候,美国的雇员中有1/3的人是工会会员。乔治米尼成为这支庞大政治势力的带头大哥。“他是当前流行的劳工工头行列里的独行僧。这些工头们倾向于赞同这样的观点:他们应当向商业执行官那样坐着司机开的大型高级轿车,住着时髦饭店的大套间。当一些劳工头目趋向于华而不实的时候,米尼先生却认真严肃,言语精炼,甚至在穿着上也很克制。”
历史上不管以什么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组织,当其成为一种重要的高层的腐化似乎是一种无可避免的规律。在大萧条后罗斯福掌权的十几年的时间里,美国工会成为罗斯福“新政”中不可或缺的一枚棋子,工会获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工会领袖也随之登堂入室成为华盛顿政治圈子的座上宾。香车美酒侵入了工会领袖们的生活,工会逐渐的从公共舆论的同情对象演变为丑闻的制造者。劳联-产联的合并一方面是团结的需要,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公众中恢复清廉公正的形象。
当时的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马上向合并后的劳联-产联发出贺电,他说:“新的劳工组织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机遇,就是向世界最有效地展示民主制度的程序。对社会经济有不同看法的派别必须得到严格的保护,而且他们的观点也能够得到准确的反映。劳工将以这样的方式来帮助国家走向正确的方向,并且增进每个公民的个人自由。”
劳联-产联的合并标志着工会已经逐渐转变为一种代表劳工利益的制度与机构,而不再是一种社会对抗运动。
当年产业工会的兴起,就是源于工人和雇主之间斗争的需要。1935年10月,劳联在新泽西州的大西洋城召开代表大会。在会上,矿工工会主席刘易斯呼吁工人按照生产行业而不是技术行业来组织工会。所有汽车行业的中的工人应当组成一个工会,所有钢铁行业中的工人也应当组成一个工会,如果不是这样的组织模式,工会就没有办法在整个企业甚至行业中举行大罢工。劳联否决了刘易斯的动议,在会上,怒不可遏的刘易斯甚至挥拳揍了反对者。之后,刘易斯宣布自己退出劳联,他也就此成为美国工人眼中真正的英雄。
劳联属下的8个产业工会跟随刘易斯出走,在1935年11月建立起了产业工人联合会。产联一成立,立即给汽车行业来了个下马威。产联号召通用汽车公司中的工人与公司进行薪酬福利谈判,公司置之不理,工会会员开始罢工。
新的罢工模式被创造出来。原先的罢工都是工人离开工厂走上街头。而这一次,工人们干脆拉掉电闸,就地静坐。在通用汽车公司工人大罢工的同时,产联号召福特和克莱斯勒的工人照常上班,结果通用汽车的市场份额被迅速瓜分。劳资双方对峙了44天之后,通用汽车公司承认了工会的谈判权,答应了工人的大部分条件。产联在劳工运动中的声望迅速的建立起来。
使用同样的方式,产联在钢铁、煤炭等行业不断组织罢工,屡战屡胜,攻无不克,和劳联之间也形成分庭抗礼的态势。
根据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克鲁格曼的统计,从1933年到1938年短短五六年间,美国工会成员人数增加了300%。工会运动不仅大幅度提高了产业工人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更成为美国经济走出低谷并且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直接原因。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社会进入了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劳资矛盾日渐减弱,经济发展高速平稳的黄金时期。工会不再以经济对抗的方式存在而成为一种社会机制,两大工会重新走到一起成为必然。
在之后的20多年里,美国工会运动进入平稳期,工会会员人数保持稳定,直到20世纪80年代里根时代的到来。从那时开始,美国工会迅速衰落,人数不断下降,影响力日渐衰退。在大部分学者看来,这是经济全球化的自然结果,那些拥有最强工会的产业——汽车钢铁煤炭在迅速增长的经济中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但克鲁格曼不这么认为,在他的《美国怎么了——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一书中写道:“美国工会运动的极速衰落,并不像有人经常认为的那样是全球化竞争的结果。美国工会的衰落是孤案。1960年加拿大和美国工会的参与率分别是32%和30%,到了1999年美国工会的参与率降到了13%,而加拿大的数据基本没有变。美国工会衰落的根源不是市场力量,而是保守主义运动制造的政治气氛,这种气氛允许雇主进行破坏工会的活动,惩罚支持工会组织者的工人。”
在20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美国国民收入中的劳工工资份额,则从1970年的历史峰值58%下降到50%以下。克鲁格曼强调:这一变化与工会的衰落直接相关,而贫富差距的拉大,和美国现存的经济和国内政治问题密切相关。
20世纪80年代,由于日本的迅速崛起,美国经济竞争力下滑,工会和民主党政策带来的社会福利,被归结为造成美国社会依赖性上升、税收负担的加重、经济增长乏力的原因。打击工会力量成为里根政府和国会保守派的共识。
工会虽然不比往日的风光,但依然在美国政治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靠选票吃饭的政客从来不会小看工会的势力。
对于政客和投资机构来说,工会控制的养老基金已经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主力,取代投资银行和共同基金成为最大的机构投资人。在经济生活中具有巨大的发言权。而工会手上的选票更是政客们争相争取的稀缺资源。工会通过基层组织会号召会员及其家属将选票投给工会认可的对象。在2008年总统选举中,奥巴马能够成为黑马,工会的动员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美国工会影响决策的手段已经变得十分老辣,工会早已不是从名字上听上去由工人组织起来的草根组织,而是由精英人士操盘的真正的利益集团。如果工会通过养老基金的运作可以直接影响公司的决策,例如威胁让工会养老基金抛售那些违背工会意愿公司的股票向公司董事会施加压力。
对于中国来说,美国工会已经在实际上成为中国对美出口和投资的最大障碍之一。劳联-产联一直指责中国存在政府和企业对于劳动者的双重剥削,认为中国在国际贸易中采取了实质上的“社会倾销”,严重危害美国工人利益。但对中国来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缺乏对美国工会的研究和沟通,进行谈判时根本不把工会作为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在这方便吃亏不断。
对中国政府和企业来说,美国工会这不是一个好应付的对手,但却是一个必须认真面对的对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