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8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科普与商业有机结合:姬十三与果壳的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9 13:1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普与商业有机结合:姬十三与果壳的世界
2011年12月10日 07:21  21世纪经济报道
  21世纪经济报道 杨杨 北京报道
  核心提示:这家基于线上、立足科普的公司其实并不是互联网公司,其本质其实是“媒体公司”。干的还是姬十三自大学时代以来的“老营生”:科技分享和传播。
  这大概是全天下老板都梦寐以求的评价。
  “这里很有意思。”在果壳网(Guokr.com)见到其高级市场经理朱溯源时,他这么说。
  2010年11月,果壳网上线,这家网站的自我描述是“科技有意思”。其与做书籍出版的果壳阅读共同构成了果壳传媒,然而有意思的并不只有内容本身,在果壳位于CBD地区的办公室逗留的一个多小时里,出现过一个戴类防毒面具口罩的女生;另一个显然是来上班的女生推着自己的小轮自行车,一只猫趴在她的肩头。在一刹那让人感觉下一秒看见有人披着斗篷、骑着扫帚进来都有可能的。
  “大多数的IT公司不都这样么?”果壳网创始人、CEO嵇晓华反问。但有两个不寻常:哪家IT公司会在整体后现代化风格的办公室里,在会客区使用很童稚的色彩、白底黑花小清新风的桌布?有哪家IT公司会把总部放在朝阳不是中关村?
  在果壳最早从崇文门附近的“松鼠世界”迁出时,据说纠结过这个问题:是选择朝阳还是中关村?最终落户朝阳或许能说明些什么,这家基于线上、立足科普的公司其实并不是互联网公司,其本质其实是“媒体公司”。干的还是姬十三自大学时代以来的“老营生”:科技分享和传播。
  这也能成其为一门生意?更基础的一个问题则是,以流量衡量体量的互联网世界里,果壳是否只能吸引一些极客(Geek,表示有极致想象力和极致自我的人)?实际上,这个2年来一直颇受关注的网站更像是一些垂直社区的集合,果壳由“谣言粉碎机”、“健康朝九晚五”、“死理性派”等15个主题区组成,其内容既有果壳生产的,也有大量内容由用户生产。嵇晓华对果壳的定位,是一个“类豆瓣”的兴趣社区。
  果壳里养“松鼠”
  江湖传言,这人有两张面孔。在其担任CEO的果壳网名片上,他叫嵇晓华;但据说作为科学松鼠会创始人的名片上,印的则是更为人所知的名字,姬十三。
  果壳诞生始于“一群松鼠的文化传播公司”,2009年1月科学松鼠会在北京正式注册了这样一个公司,姬十三是这家公司的首席执行官;2010年后改名为果壳传媒。但最初有果壳,只是为了让松鼠会能更好地生存下去。2008年3月,姬十三北上来京,一个月后科学松鼠会成立。这个基于科技分享的群博2008年底的日流量已经高达3万左右。
  “科普写作”可以说是姬十三自大学时代开始的核心工作,2007年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他又放弃了做科学家而赚头自由撰稿人,觉得这是个“可以拎着笔记本到处走走”的美好职业;2008年北上北京后不到1年的时间内,则是在北京一家科技网站做编辑。
  随着发展、线下活动的开展,松鼠会也面临着同类垂直、独立社区的发展困境:何以支撑持续性的发展?人员、内容、资金从哪里来?松鼠会尝试过各种渠道,包括变成为NGO组织、向一些机构申请费用。这步棋无果,一则因为国内NGO的注册有很多繁琐的程序问题;二则谁又能界定做科普的松鼠会是一个合格的NGO组织?
  在与包括丁香园(医药生命专业网站)等交流的基础上,姬十三决定尝试商业化,“这是没有办法之后的办法”。国内很多草根NGO组织都是以工商注册公司的名义生存着。从2009年开始与多家风险投资的沟通中,姬十三提出的要求是,果壳是果壳,科学松鼠会则是一个公益组织;公司接受投资的既定前提是,果壳赚钱后要反哺非营利机构哈赛科技传播中心,后者囊括了松鼠会和其线下活动果壳时间。
  “松鼠”速成营
  “对于科技知识的需求,是一个没有被满足的蓝海。”姬十三的这一判定是否能够成立?
  松鼠会时期的经验,或许是极好的心理支撑。松鼠会的平台上曾经有超过100位的科普写作者,其中有美国芝加哥大学共度细胞生物学博士的女侠“桔子”,写《动物行星》专栏的生物老师“瘦驼”,做过美编、玩过乐队的高分子硕士小庄,还有诸如《科学世界》杂志的副主编、植物学博士史军等等。据说这些资深“松鼠”好好写专栏每个月的收入也能有六七千块,不用说还有出书立论的。
  这种成功能否在果壳复制?“科学就像一枚枚难以开启的坚果,虽味美却不易入口。”另外几万流量的网站是否能有足够商业价值,养活自己进而反哺松鼠会?时至今日,果壳传媒已经有七八十号人了,10人的图书团队负责果壳阅读,剩下的则是网站的雇员;而每个月果壳的支出就高达百万。
  果壳之前,科普的主力军是科协、是主流媒体的科技板块,但显然缺乏对大众的吸引力。果壳如何能让大众在看电影听音乐玩手机之外,“尝试在业务时间做一个长腿机器虫,认识更多的星星和路边植物,或者用科学知识去破解网络上的流言”。
  结果似乎并不错。果壳的15个主题板块都受到了超过10万人的关注,“我们并不知道又有多少人转发了、阅读了相关的文章”,朱溯源说,只知道这种转载非常活跃。“互联网的发展,在使信息传递越来越快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于各种坏消息的不安”,此外大众对于核能、转基因、人工智能等科技新鲜词的激烈争辩也平添了人们的担忧。
  新型传播方式的兴起,则是果壳的东风。果壳的“谣言粉碎机”是一个与美国探索频道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相类的主题板块。日本地震后其对核能、辐射、服食碘盐能够抗辐射等流言的“粉碎”,不仅通过SNS等互联网社区频繁被转载,同时也吸引了平面、电视等主流媒体形式对果壳本身的关注。
  但相对于松鼠会,果壳所发的文章“门槛更低、更有贴近性也更有趣”。姬十三希望它能吸引“大批文科生”。
  科普与商业的有机结合
  出人意料的是,果壳受到了一线品牌的青睐。
  在其客户的名单里,赫然有通用汽车、通用电气、IBM、宝洁、欧莱雅、大众、奥迪等国际品牌。“这些品牌都很重视科技投入,但此前他们找不到相应的渠道传播它们对科技的这种关注、把它们产品中的科技含量告诉消费者。”姬十三说,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品牌都有这样的需求。这种需求也体现在国家层面上,因为科技实力是国家形象很重要的一部分。
  然而在果壳一清二白的页面上并没有任何广告栏,其传播的方式是通过提供一些有科技含量的内容,“在其中包含一些科技品牌信息”。与传统公关公司相比,有科技背景支持的果壳传媒优势明显。
  在果壳为IBM的电脑系统Waston做的推广中可见一斑。2011年2月,美国智力竞赛结果Jeopardy播出了“史上最强的人机对抗”节目,在三天的比赛中IBM的电脑系统Waston击败两位人类选手取得冠军。果壳则借此推出了一个“寻找Waston”的测试,注册用户在完成语言、逻辑和情感三方面的测试题目后,可以知道自己与Waston的差距,也可以知道自己与哪些名人的水平更为接近。
  要参加这项测试的前提,是成为果壳的注册用户。结果是10天里有近3万人参与了此次测试。通过新浪微博搜索“了不起的思想机”,出现的微博多达13044条。果壳最近为奔驰提供的一个服务也是同样的思路,“品牌的反馈是传播效果比之其他渠道翻了一番。”果壳高级市场经理朱溯源说。
  早在2009年下半年,已经有公关公司找到姬十三,希望说服松鼠会用自己在科技方面的优势为企业做品牌宣传。而在这之前,果壳的日子并不好过。公司注册后的第一笔业务是给央视的一档科学节目做策划,此外的主要收入则是出版了两本书。
  这种要求熟知品牌技术背景、依赖策划的服务模式会否制约体量的增长?果壳能否避开传统广告公司人海战术的弊端?工资生存是否存在资金压力?
  “我们目前还没有资金上的压力。”姬十三说,挚信资本在2010年和2011年先后两次注资果壳。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15 18:15 , Processed in 0.06690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