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3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软跳出“桌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20 07:21: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01-19 10:59:27   来源:21世纪商业评论   作者:罗东
▲不是天气变了,而是气候变了。新的竞争形势让微软转向为非Windows平台提供产品和服务。

▲微软希望,像Kinect的“跨界应用”那样的组合方式可以让微软的产品线爆发出新的能量。

2011年12月16日,微软Office365业务部门高级主管汤姆·里佐(Tom Rizzo)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微软将在新的一年里,为包括安卓在内的多种移动平台发布办公软件,“用户使用什么平台,我们就在什么平台上发布软件,无论在线、离线以及其它”。

其实在汤姆·里佐表态前,微软就已经向苹果“示好”了。2011年12月13日前后,微软发布了适用于iPhone的SkyDriver应用;升级OneNote(微软唯一一款适用于iOS的办公软件),可在iPad上使用;同时第一次在苹果的App Store上发布了游戏Kinectimals。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相比微软庞大的Windows帝国,这些变化显得微不足道,但这些举动已引起许多微软观察者侧目。IT写手、微软观察家Mary Jo Foley将之视为微软跳出“桌面”的信号:它不再试图继续保持“作为唯一Windows和Windows Phone平台软件供应商霸主的地位”,转而向非windows平台提供自己的核心产品和服务。

失意与开放

有人对微软的“跨平台举措”持反对态度,认为这给了微软的铁杆粉丝们背叛的理由——毕竟微软今后很有可能不会为他们提供“特殊服务”了。微软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财报可以给出一个解释:

微软2012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营收173.7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7%;净利润为57.4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6%,基本符合华尔街的预期,但值得注意的是,微软的Windows和Windows Live部门营收达到48.7亿美元,同比增长率仅为1.7%。而在线服务部门营收虽然同比增长15.8%,但亏损4.94亿美元,关于这个部门唯一的利好消息是,亏损额创了“新低”。

这些数字彰显了过去几年微软在变革时遭遇的尴尬:自2007年微软进军在线业务以来,该业务就没停止过亏损,“拥抱互联网”成了空谈;Windows和Windows Live部门增长乏力,其中固然有许多消费者坐等Windows8的心态,但必须承认的一个现实是,在如今的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时代,最火的操作系统是苹果的iOS和谷歌安卓。2011年9月,为了不丧失移动领域的机会,英特尔毅然联手谷歌安卓,不过微软没办法指责老伙伴的“背叛”,毕竟自己目前在移动操作系统上话语权式微。

好在微软抓住了企业级市场。2012财年第一财季财报显示:商务部门(包括微软Office业务在内)营收达到56.2亿美元,同比增长8%,服务器和工具部门营收达到42.5亿美元,同比增长10%——这让微软财报还算好看。

但微软要变得更开放,因为它既阻止不了“移动互联”对个人消费市场的影响力,也难以抵挡其对企业级市场的“入侵”。

2011年11月29日,微软与从事无线技术领域的产品开发、工程服务和解决方案的AgreeYa Mobility公司宣布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授权其为移动设备(包括非微软平台如iOS、Android、RIM和Web OS等在内的移动设备)开发能够与企业后台微软系统相连接的移动解决方案。微软开放系统事业部总经理Sandy Gupta强调,微软多年来签署了超过300份授权协议,但是这份协议却是首个此类协议。因为它第一次让独立软件开发商,能够在运行非微软平台的移动设备和平板电脑上访问微软应用程序。

Sandy认为微软正在拥抱移动互联时代的“IT消费化”趋势:“不管人们在哪里生活,都希望能够将各种各样新的设备,比如说智能电话、平板和PC运用到他们的工作当中去,他们希望不管自己是在使用社交网络互联网,还是在企业级应用的时候。”

AgreeYa Mobility 首席执行官Krish Kupathi的亲身经历也印证了这一点:他注意到许多企业都在使用微软公司的后台系统进行协作,但登录“后台”的终端和系统开始变得多样化起来。比如AgreeYa Mobility的一个客户是美国某著名汽车制造商,他们基于微软的Sharepoint进行协作,但同时也希望在全球的汽车展厅,每一个汽车销售人员都拿有一台基于安卓的平板电脑或是iPad,随时随地向客户展示产品的最新资料。

跨界的图景

微软全球首席运营官凯文·特纳(Kevin Turner)在接受本刊专访时,谈及微软的Xbox360和Kinect业务,难掩兴奋——别误会,他可不是在探讨如何打游戏,而是介绍Kinect的“跨界应用”。在凯文·特纳看来,Kinect应当被理解成为一项动作捕捉的解决方案,而不只是一个游戏机(Xbox360)的周边设备,其在游戏以外的领域大有可为:比如在医院的急救手术室,医生在实施消毒之后,可以通过手势、语言等方式查看屏幕上的手术流程、图像和操作方式,从而避免直接接触屏幕,形成消毒之后的二次污染。

Kinect的“跨界应用”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图景:恰当的“组合”方式可以让微软的产品线爆发出新的能量,这或许也可以解释在线部门尽管亏损严重,但鲍尔默仍然称其为微软最重要的战略之一,“必应恐怕是微软最令我振奋的一款服务,因为我认为必应的很多技术都代表了IT的未来。”同时,2011年完成的Skype收购,也让微软有能力为用户提供一个良好的视频解决方案。这形成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外,微软不断地向非Windows平台延伸自己的软件和服务,同时拥有了一系列涵盖软件到硬件的复杂产品线,借此拓展服务和用户边界。

但这需要微软具备内部业务资源的高度协同和把握全局的视野。为此,微软在2011年4月成立了消费渠道事业部,零售、移动运营商和分销团队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央管理的市场部门,用凯文·特纳的话说,这是一个非常战略性的举动,让微软有史以来第一次能够从市场整体的角度整合旗下所有的产品和技术资源,“包括Windows、Office、手机、Xbox、Kinect……”

当然,Windows8仍然是微软战略里最重要的一环,凯文·特纳如此描述Windows8的价值:“我们已经发布了Windows8的预览版,不论在X86还是其他芯片(微软在2011年初宣布Windows8除英特尔和AMD外,还将支持ARM的芯片架构),都能够运转得很好……我们第一次在智能手机、平板、阅读器,以及客户端、台式机、电视机……提供一致的体验,去适应整个生态系统!”

最大的难题是“选择”

——本刊专访微软全球COO凯文·特纳(Kevin Turner)

21世纪商业评论(以下简称“21CBR”):PC业经历了跌宕起伏的30年,微软如何认识那些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Kevin Turner:微软最初的梦想是每个家庭都能有一台PC,在许多市场这已成为现实。同时,图形化界面的发展应该是PC业非常巨大的飞跃,微软抓住了这次机遇;后来我们拓展到服务器和企业级市场;但真正的转折点是互联网,以及今天的移动互联和智能终端时代;拥抱“云计算”也是产业和微软的巨大变化之一。不远的将来,自然用户界面会是下一个转折点和挑战。

21CBR:要把握如此巨大和繁多的变化,对微软的高层而言,最大的挑战是什么呢?

Kevin Turner:是“选择”,并且确保我们能赌对。面对层出不穷的技术和创意,我们要着重开发哪个?何时投入资源?在研发时我们是否能够准确地洞察和预见到未来的市场需求,制定一个合理的上市策略?我认为这是我们面对的最大难题。

21CBR:微软近年来非常关注“IT消费化”趋势,你们将从哪几个方面着手相关业务?

Kevin Turner:第一,Windows还是很重要,我们希望Windows8上市后,让微软成为第一个能够使智能手机、PC、平板电脑、电视机,甚至游戏机使用一致的自然用户界面的公司;第二,注重安全和管理,这不只局限在Windows平台,还包括安卓、iOS平台的设备;第三,推出更有效率的办公协作解决方案;第四,进一步开放我们的开发平台,让开发者能够使用多种语言,而且开发出来的程序是可扩展的,能在各种设备上使用。

需要补充的是,第一点和第四点也将帮助微软建立有独特竞争力的智能移动终端生态系统。

21CBR:微软近年来的研发方向是否有一些变化?

Kevin Turner:我们在四年前就开始将资源向云计算倾斜,微软已经能提供全面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包括私有云、公有云和混合云,以及相关的云服务和安全架构。最近我们完成了对Skype的收购,它将和我们现有的业务领域和研发方向有一个紧密的结合。自然用户界面是我们现在投入最大的技术之一,包括语音、手势、手写、触摸、表面等内容,都是未来的计算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和方式。同时,对于Windows平台的未来发展也非常重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4-11-1 10:35 , Processed in 0.07051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