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49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互联网时代的公共记忆,正在加速流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2-7-16 11:47: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Y 冰川思想库  2022-07-14 17:43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作者:任大刚

在互联网时代,公共记忆正在丧失。


我一个老乡开了家公司,专门售卖光存储设备。

据他介绍,他的光存储设备能够存储信息50~100年,且不会受到电磁干扰,其目标客户对象,是银行、医院等数据量很大,且需要保证数据绝对安全的机构。

据他说,目前我们主流的存储设备,是磁存储,只能存储10年左右,且很容易受到电磁攻击。

我对这个光存储设备很感兴趣。

自从2000年开始用上电脑,我几乎就没有再手写过超过200字的文章,2004年用上数码相机后,胶卷就退出个人历史舞台。

所以,20年来,记录个人所思所想的文章,以及记录个人和家庭的照片、视频,几乎全部数字化了。

电脑、手机、硬盘在不断更换,这些个人的数字财产也在不断转移中。有一次,我发现要把旧电脑硬盘中的数据导出来需要20多个小时,只好放弃,把整台电脑放在家里不起眼的地方。

有个朋友建议我拆下硬盘,就可以把旧电脑扔掉了事。

但是我担心将来的电脑在数据接口上不匹配。譬如如果你现在手上有20年前3.5寸的软盘,你到哪里读写去?你有十几年前的光盘,你到哪里读写去?

所以,当我听说我的老乡手上有能够保存数据好几十年的存储器,再也不用反复转移,自然是很关心的。但可惜并没有家用款,这是很大的遗憾。

每个人,每个家庭,现在手上都有越来越多的数字财产。

但这些财产一旦丢失——实际上也很容易丢失——在没有胶卷照片、也没有在互联网平台上发布过文字,云平台要花钱且也不安全的情况下,个人和家庭的所有记忆,很可能全部抹去。



实际上,即便把文字、照片、视频放在网上,也很不可靠。

首先,你不大可能主动把涉及隐私的数字化财产放在网上,只能自己保存,后果如上。

其次,个人放在网上的数字化作品,实际上存储在其他公司或机构的服务器上。如果这些公司不想保存了、破产了、不可抗力被删除了,你的这些数字化作品也是烟消云散,连一点灰烬都没有。

譬如,我曾经服务过的《东方早报》,网站已经关闭,不能访问了,你要查阅某年某月某日报道了什么内容,只能去图书馆——幸好还有图书馆,要不然若干年后你跟人说在东方早报工作过,说不定还需要找个信誉比较高的人拍胸脯,担保这事是真的。

互联网早期,几大门户网站成天转载大量平面媒体的报道。

但是,我越来越担心,这些门户网站某一天会因为经营不善或别的什么原因,关闭了他们的服务器,网络世界里曾经的一长串社会记忆,也就被清除了。

而且事实上,通过某搜索引擎,已经很难找到十多年前的信息,要么就是服务器关闭了,要么就是因为什么原因不给看了。

我曾经因为写作某段时间比较热门的社会话题,在某个学术网站找到过数百篇新闻报道、学术研究等资料。

但是过了一两年,打算做些更深入的思考,再去检索的时候,关于这个话题,一篇文章都找不到了。它已经凭空消失,在互联网记忆中被彻底抹去。

三五十年后,如果没有故纸堆可翻,这件事就不算存在过,如果那时候又出现这种事情,那时候的人们一定丧失了历史经验,会重新思考怎么应对处理。

即便有最新的技术,人类也免不了像他们的远古先人一样,不断地原地打转。



有人说: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我不大赞成这个看法,我觉得,“互联网的记忆是可以改写的”,可能更准确的。

在印刷时代,一本书、一份杂志、一张报纸,只要印出来了,送到图书馆、读者手中,公共记忆就固定了。当然,怎么解读是个人的事情。

但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服务器,谁就掌握了公共记忆。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业普遍地日薄西山,公共记忆的重任,已经从各个图书馆、各家的书房,转移到各种机构,尤其是大型机构的服务器上。

而机构的服务器又是如此脆弱。

机构破产了,重组了,这些经济价值不高的服务器,说不定就是个累赘,轻则停电;有点担当的兴许还封存在那里,指望着将来能够重启的那一天;完全不当回事的,可能已经当废品处理掉了。

服务器数据要涂改也很容易,简单地不让显示就行了。

公共记忆因此彻底受制于服务器。服务器说是什么,就是什么;它让公众怎么思考,公众就怎么思考。



这是人类自文字发明以来,面对的全新的课题。

文字(包括图像)的基本功能,无非交流信息和保存记忆而已。

文字的物理载体,从古至今,有树叶、龟板、竹木、金属、陶土、丝绢、纸张等等。文字的保存亦即记忆的保存,一在图书馆,一在个人书房。

但现在,物理载体正在快速消失,图书馆的功能已经不再单单是保存书刊杂志和报纸,出版业也是举步维艰。

集体的、公共的记忆,其凭托载体已经岌岌可危,加之服务器的如上所述之问题,可以大胆地预言,人类正在从一种记忆力超群的物种,蜕变为一种丧失记忆的物种。

丧失记忆的病症叫做“失忆症”。

失忆症的首要特征就是,搞不清“我是谁”。

成龙在1998年拍过一部贺岁喜剧电影《我是谁?》,讲的是一名中情局特工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重伤,流落非洲,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受到中情局追杀,后来终于险并完成任务,也记起了“我是谁”。

据说,导演希望借此探讨当时香港人的“身份危机”。

如果你丧失记忆,不知道“我是谁”,你就不知道自己的身份,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不知道哪里有坑,不知道阳关道何在,也不知道何处是独木桥。总之,不知道何去何从。

而如果是公共性的“失忆”,情况可能更为复杂和糟糕——我们是谁?我们何以是“我们”?“我们”曾经做过什么?经历过什么?我们曾经想做什么?做成了什么?为何成功又为何失败?哪里有坑?哪里有陷阱?……

如果所有这些都模糊不清,或者已经发生漂移,那么,很可能是全社会已经陷入一种病态。

这当然是一种坏的预言,但你无论如何往好处去想,其推论结果都是极其糟糕的。



在互联网时代,捍卫公共记忆是一个紧迫的议题。

但是在技术浪潮面前,这种人文呼吁往往显得软弱无力。迫于经济原因等等,那些机构的服务器是指望不上的。而个人的努力,往往脆弱不堪。

我们或许只能指望一种更新的技术,来一场“恶人自有恶人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冰川思享号(ID:icereview),作者:任大刚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29 02:41 , Processed in 0.0699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