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8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商品泡沫即将破灭,且形势不妙 - 商业内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21 18:25: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hierzou于2012-04-21 08:04:49翻译
作者主要分析了现阶段的商品泡沫形成的原因,与互联网泡沫相比异同点,对经济的危害,并从历史、数据、经济、理论、社会等角度深入分析我们所处的商品.com时代。希望本文更有利于大家理解商品.com时代,了解经济形势同时希望能对我国的相关部门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作者: 路秋餠魬米大西洋月刊|2012年4月17日,上午11:11| 3,132 | 17


剧作家阿瑟猠勒(Arthur Miller)曾说过“当不再对某个年代存在基本幻想时,便是该时代终结之时”。过去十年中所界定的大多数幻觉——认为全球经济已永远上升到更高增长平台的观点、美联储有可能消除高低起伏经济周期的希望——确实白费心机。然而还有一个想法能激发大家对市场的浮想联翩:中国势不可档的增长及各大发展中经济体将继续推动“商品超级循环”的发展。“商品超级循环”指的是从石油至铜银、纺织品、玉米和大豆等商品价格的长期上涨。这一理念便是导致对依赖商品出口度日的许多国家的前景持乐观态度的罪魁祸首。从巴西(Brazil)至阿根廷(Argentina)从奥地利(Australia)至加拿大(Canada)无不如此。

我将这种假象称之为“商品.com”,因在某种程度上,此现象与1990年代末所发生整个世界为科技股票而疯狂的情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在网络时代的巅峰期,高科技股票占全球市场所有投资金额的30%。当互联网泡沫最终破灭之际,大宗商品的股票价格——能源和材料——应声而涨,取代高科技股票成为投资首选,且至2011年早期这些商品类股票占全球股票市场的30%。没有哪种泡沫会带来好事,且所有泡沫破灭后将留下哀鸿遍野。然而,与高科技繁荣期相比,商品.com年代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大,且负面冲击更强。

因炒作而催生了一个新行业,即将商品转换成为能像股票一样可经买卖的金融产品。过去主要作为原材料售出石油、小麦、铂,而现在主要用于投机投资。在保税仓库堆积如山的铜并非因为所有者有计划将其制作成金属线,而是因为投机者囤积居奇。就像黄金一样,投机者们处心积虑盘算着有一天脱手后能大有斩获。现在每日石油的成交量推高了油价使得石油日消费量相形见绌。尽管股票价格的上升——包括高科技股票——通常会推动经济的发展,然而,居高不下的原料价格如石油,为各企业和消费者强加上无法避免的成本而严重拖累经济的发展。

那便是普通市民在商品.com浪潮来袭时的经历,就像主持人投手举足中透露出沉稳,对大家热议的新鲜事物已习以为常。互联网公司效应打破了金融世界的界限,并抓住了大众的想象力,吸引了全球媒体激动人心的炒作并引诱公司操作间工人成为当日交易者。当然,有些人梦想发财,也有些人无限乐观并深信人类进步。他们觉得从硅谷不断涌现出的创新将在不久将来能更好地重塑这个世界。

高科技公司的CEO成为摇滚歌星,因为他们承诺大幅提升生产力、降低产品价格;而且承诺以高薪养着一帮人躲在知识经济的新潮办公间碰撞出一个个创意;或承诺那些在客厅用手提电脑买卖高科技股票人将得到高额回报。在那些日子里,投资者只对那些与科技和美国有关的东西感兴趣,所以我们中有些人开始将新兴市场吹捧成为“电子新兴市场”,而分析家们则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新硅谷。这些分析家们很负责任但常难以置信地发现躲在阁楼的创新公司,从布拉格(Prague)至吉隆坡(Kuala Lumpur)到处都有这样的公司。

十年后,现在的话题全都是关于新兴大市场和石油,但却弥漫着较沉重的情绪。商品.com是因心存恐惧和整个对人类进步缺乏信心导致的:担心以需求永无止境的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成群结队地崛起;担心对世界原油已耗尽、农田已占尽管的预测;再加上缺乏对人类有能力解决问题,寻找石油替代品或找到农业用地更具生产力的方法的信心。这是马尔萨斯(Malthusian)对竞争和稀缺的设想:因供不应求推高商品价格而因外来竞争导致工资下降。

只有那些能从中获利的投资者、金融家及投机者才会对居高不下的商品价格兴奋不已。商品.com已鼓舞着许多来自印度和中国的企业家们前仆后继加入进来,  长途跋涉横跨整个非洲寻找煤矿,然而在大众眼中根本对此不以为然。在高科技泡沫的巅峰时期,数以百万计的美国高中生梦寐以求的是能够就读斯坦福(Stanford)的MBA,为的是能以此为跳板可到硅谷上班;今天与日俱增的石油、天然气和能源管理专业只是MBA世界的一个小利基市场。商品.com大行其道的唯一标志便是公众对不断飙升的石油价格的抱怨和在新兴市场爆发的因食品价价节节攀升而引发的动乱。

产生动乱是情有可原。如果有的话,在较大经济体中天价商品所带来的负面冲击被低估了。美国战后的十一次经济衰退中有十次在经济低迷前出现石油价格的急遽上升。这包括2008年的大萧条(Great Recession)前12个月, 商品价格狂飙将近60%而在2011年中期经济失去动力前,油价增幅超过60%。当石油价格让美国举步维艰之时,却将新兴市场完全打倒在脚下。2008至2009年,无论是发达世界还是发展中国家,各经济体的平均增速下降8个百分点,从经济发展的鼎盛时期一落千丈至衰退深渊。

互联网泡沫和商品.com时代最主要的共同点在于:一切根源皆因狂热而起:发明出“新模式”以合理化无理的高价格。互联网繁荣的巅峰时期,当分析家们声情并茂地解释为何高科技公司没有盈利,为何其商业计划乏善可陈,为何起一个响亮的名字便能漫天要价时,我们听到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原理层出不穷。这一切关乎未来,关系到为何在数字网络经济时代商品价格“想要为所欲为”的 理解;同时,“货币化”问题(如何在网上赚钱)则迎刃而解。互联网狂热猖獗之时,足以让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在完全拥抱“新经济”方面堪与美国的国父相提并论——成为美国复兴活生生的象征,就像商品涨价潮让弗拉基米尔渠京( Vladimir Putin)成为俄国中兴的标志,让卢拉达席尔瓦(Inácio Lula da Silva)成为巴西复苏的代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得意忘形后,那些依赖高价商品生存的国家和公司只有咀嚼那种与互联网泡沫过后同样沮丧的失落感。


选自《国家的突围: 追求下一个经济奇迹》(Breakout Nations: In Pursuit of the Next Economic Miracles)WW诺顿公司 / 版权: 2012 / 作者:路秋餠魬(Ruchir Sharma)
转自《大西洋》月刊(从政治、商业和经济至科技、艺术和文件的角度引发对我们时代中最重大问题的全民大讨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5-1-25 01:47 , Processed in 0.07590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