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1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群狼?从淘宝的多个类Pinterest产品一窥淘宝产品战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20:24:0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zhixun 于 2012-4-11 21:27 编辑

36氪:Abner-曾子嶒 发表于 2012-04-11 12:25

最新数据显示,Pinterest已超过Tumblr、LinkedIn和Google+,成为全美继Facebook和Twitter之后第三受欢迎的社交网站。Pinterest的火爆同时带动了读图式网站的发展,大有超越当年团购爆发式增长的势头。
不过此类网站赢利基本都需依靠电商平台,在大大小小的玩家相继入场后,电商大佬们也都在摩拳擦掌。作为国内电商领头羊,淘宝自然也不想让外部网站把这些钱全赚走,所以也推出自己的类Pinterest产品。
先前有淘宝类Pinterest产品“圈子”发布内测的消息,近日又有淘宝的另一个类Pinterest产品 — “顽兔”于今日(4月11日)正式发布的消息。再加上爱逛街、哇哦、淘画报等早期读图类产品,我们发现淘宝竟然有至少5个相似的读图导购产品!
产品

我们先粗略辨识一下这几个产品:
▲淘画报是淘宝平台中比较早期的卖家“资源”,也是较早的读图式电商导购产品。其中的商品图片主要由淘宝卖家通过报名入口推荐,由淘宝小二审核并发布。
▲哇哦其实就是此前的“淘分享”,内容主要是消费者在淘宝完成购买后分享的商品。它更像是一个美丽说这样比较纯粹的社会化电商产品。
▲爱逛街是一个分享、发现商品的社区,用户可以直接通过链接发布分享,哇哦的部分内容也在其中。这个产品在界面上与蘑菇街有些类似。
▲圈子则是面向淘宝用户的兴趣小组。给人感觉像是基于淘宝商品的豆瓣社区,产品设计上似乎也能找到淘帮派的影子。
▲顽兔更像一个纯粹的Pinterest产品,用户在分享图片的同时可以包含商品购买链接等信息。
我们知道美丽说与蘑菇街都是社会化电商网站,而也有淘宝内部人士向我们透露,“哇哦”与“爱逛街”其实就是同一个产品。爱逛街是基于淘宝商品的购物工具,帮助用户从海量商品中进行多维度筛选。
顽兔产品团队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顽兔社区是基于更广泛、内容涵盖更多的图片社区,图片包含但不局限于淘宝商品图,能帮助用户进行快速收藏、喜欢评论分享的网站。”
虽然顽兔是面向全互联网的图片分享社区,但这个产品要与已有的众多类Pinterest产品竞争,必然需要依托淘宝平台及淘宝已有用户群。最后可能出现的局面是:用户多数仍是淘宝用户,内容多数仍是淘宝商品。
上述产品的着力点看似各不相同,但目的无非都是通过读图模式吸引流量,然后引导用户购买商品。如果都是独立网站,这似乎并没有多大问题,因为其内容可以来自不同的电商平台。如果只是同一平台中的不同频道,商品几乎都来自同一个封闭的电商平台,用户如何选择?

群狼?
对这些产品有了粗略的辨识之后,我突然想说一句:亲,咱能不能别这样折腾?这些产品无论表现形态,还是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几乎都可以说是重叠的。当然你可以说用户各取所需就行,但用户真的有那么多精力去辨别如此多的相似产品吗?淘宝在产品规划方面是怎样考虑的呢?
同样的问题,淘宝PD赵晟凯在知乎的回答中如是说:“淘宝走的是垂直细分的路线,从垂直市场开始,各个团队就相对非常独立了。以致于大家互不通气,做东西也完全只考虑自己的KPI。”
前支付宝数据库架构师,丁香园技术负责人冯大辉(@Fenng)则表示,“淘宝总体上已经没有统一的产品战略,各个部门各自为政,谁抢到资源谁做。”“另外,整个产品部门,尤其是产品经理们缺乏创新的能力而且极度缺乏自律性,为了KPI已经不择手段。反正资源充裕,文山会海之外还可以做点小项目自娱自乐。”
难道淘宝真如冯大辉所言,已经没有统一的产品战略?可能未必。如果说这么大的一个电商平台没有平台级的产品战略,确实让人感觉有些难以置信。或许他们就想要以数量取胜,抱着总有一个能成功的“群狼”心态。
在不知道哪种模式会被用户接受、会成功的情况下,有钱有人的大公司采用这种“群狼”策略似乎最保险。我们也能隐约从腾讯、百度等巨头身上看到这样的影子,这是否意味着放之四海皆准呢?
未必
狼群在捕食时会齐心协力,优势互补,先捕到猎物再考虑分配。你可能认为淘宝平台已搭好,每天有惊人的流量,说明“猎物”已经捕到,现在到了“分食”的时候。其实不然。个人以为淘宝当前的“猎物”已经不再是更多被吸引过来的流量,而是由流量转化而成的购买力。
因此,目前平台内部小团队之间的竞争更像是手足互搏、煮豆燃萁。如果他们在做各自的产品时确实如赵晟凯说的那样“互不通气”,同一平台出现相似的产品当然不足为奇。
这种允许内部相互竞争的产品战略,相信对做出优秀的产品是有一定好处的。只是这种方式可能有些浪费资源,同时相似的东西也容易让用户产生疲劳感。最终消费者是否买账,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4-6-20 23:14 , Processed in 0.0943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