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8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五间在“生态创新”方向上进行了探索的中国互联网公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1-1 12:51: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信海光1sina 2014-01-01 11:34


中国互联网业经常被指为缺乏创新,喜欢模仿。后者说法是正确的,但前者值得商榷。

在国外,说到创新一般偏指技术与产品上的创新,从这一点上讲,中国互联网业确实缺乏创新,这些年没有推出什么震惊世人的新技术、新产品。但如果换个角度呢?

比如微创新,这个词已经被巨头们引用烂了,中国互联网业存在着大量“微创新”,微创新一般有两种解释,其一是先模仿,后创新;其二则是在用户体验上进行创新;其三则是在本地化上的创新。

事实上,我认为,中国互联网业应该引起世界重视的是它的“生态创新”,在中国,有好几家非常大的互联网公司,在世界找不到类似者,也很难说它们在模仿谁,但它们在运作上却非常成功,有着独一无二的商业模式。

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先通过提供一种特别的服务,搭建一个平台,营造一个创新的生态,然后,随着越来越多用户的加入,这个人造的生态逐渐开始具备自我成长能力,用户越多,则生态系统越有活力。在国外,Twitter和Facebook可以归于这种生态创新,但它们是社交媒体,而中国的生态创新公司则完全不同,下面总结了五家这类的公司,分享于此:

第一家是起点中文网。这家公司(盛大文学)从几年前就折腾上市,至今还没上市成功,究其原因很多,我觉得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很难对美国人把故事说清楚,以至估值上不去。一般来讲,美国人比较能容易接受中国的YouTube,中国的谷歌之类,但起点的商业模式至少在美国找不到。

起点中文网(以及其他中国文学网站)独创了一种读者积极参与的,作者可以靠码字赚钱的新的写作生态模式,在这种生态下,作者先把作品发布在网站公共阅读区,供用户免费阅读,用户积累到一定数量后,开始收取每千字2~5分钱,网站则通过一整套激励机制与作者分享利益,在一条完整的网络文学产业链上,除了阅读收费之外,网站还可以挑选合适的网络小说进行实体书出版、移动终端销售、改编为网游、电视剧、电影等。

电子出版和交易,国外有亚马逊这种B2C的模式,也有Scribd这种C2C模式,还有专门的网络文学出版商,但却没有起点这种想一天写一天赚一天的商业模式。网络文学并非发源于中国,但因为有了起点这类生态创新,它却发扬光大在中国,中国目前绝对是世界网络文学第一大国。当然,你可以抨击说它制造的都是垃圾。

由于语言差异,国外市场一直对中国网络文学缺乏关注,直到近几年国内一些出版社在法兰克福之类书展上有意识地推介本土网络文学,这才引起同行们的好奇,据说颇有一些编辑被中国网络作者们纵横恣肆的想象力所惊奇——他们见到的还仅只是可以被出版和翻译的几本书,而在此背后是数以百万计的网络作家,和字数大到难以统计的网络文学作品。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起点模式会产生在中国,感觉大概跟世界其他地方出版都很自由有关系吧。

第二家是乐视公司。这家公司很早就出名,但不是因为生态创新出名。但有一点事实无法回避:是乐视第一个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电视的市场之门,2013年之所以能称为互联网电视元年,也与乐视脱不开关系。实际上,即使在全球范围内,视频网站自己去做电视硬件,乐视也是第一个。

没有生态创新的话,乐视即便卖电视也跟一般的智能电视厂商区别不大。而且,它也无法把现在的硬件低价策略维持下去。

乐视的所有逻辑是建立在生态创新之上,而且它现在所正在全力做的,也是营造一个跨界生态,完全颠覆现有的市场格局,全力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从而及早使乐视生态具备自我壮大的生命力。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其他国家,目前也还找不到乐视这样的生态模式。和苹果有些类似,但它垂直整合的跨度甚至超过前者:它以接近成本的价格出售终端硬件(主要是超级电视,当然还包括乐视盒子),借以圈住大批用户,然后整合乐视身后的各种资源,营造一个生态闭环,以留住用户,实现盈利。这个闭环生态系统包括:内容(乐视网,乐视影业)——平台(云视频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终端(超级电视、盒子,未来可能还有更多)——应用(目前Letv Store的应用已经超过2000款,全面渗透家庭生活)。而在这个跨界生态创新体系中,实现盈利的方式则大概可分四种:一是硬件;二是视频付费;三是广告;四是Letv Store应用及基于智能终端开发的增值盈利。

乐视的生态创新还在持续中,目前就断言已经成功尚为时过早。但无论如何,它的确颠覆了原有的传统观念,淋漓尽致地演绎了互联网公司做硬件的另一种方法:其实质是硬件仅仅是一个载体,真正卖的也是互联网体验。理解了这一点,大量生活中常见的硬件产品,都能够被互联网化,都有可能再造苹果和特斯拉。一个水杯,如果嫁接上互联网思维,就可以每天适时提醒用户喝水;一台汽车,用互联网思维则可以与路况、导航等设备高度结合,甚至实现自动行驶。

第三家公司是搜狗,这家公司在几个月以前已经投奔了腾讯。它也是一个中国独一无二的生态创新。谁能想到输入法这种东西也能聚集几亿用户呢?反正美国人是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

搜狗输入法在技术上实际上是模仿的紫光拼音,有一些微创新,但这不是它成功的关键,关键是它把输入法从一个软件做成了一个生态,从此就有了12亿美元的估值。

需要一提的是王小川独创的是三级火箭模式。单独的搜狗输入法不能够实现实现商业价值,但它可以诱导用户装搜狗浏览器,然后再通过搜狗浏览器向搜狗搜索倒流量,以此赚钱。

后来周鸿祎的360把三级火箭模式学去,搞了360搜索,从此成为百度的死对头。

搜狗的问题在于,在移动互联时代,怎么使三级火箭模式不至于脱节。因为在手机上,PC端的搜狗输入法生态很难平滑迁移过去。

大概王小川的最大遗憾就是移动互联时代来的太快了吧。

其实360也有这个问题,它的杀毒生态也很难迁移到移动端,但周鸿祎后来聪明地把手机助手搞成功了,缓解了这一问题。

第四家是迅雷公司。迅雷公司也是一家在国外老上不去市的公司,据说最近又在酝酿IPO。

迅雷早就能赚钱了,2010财年,迅雷就公布净利润是847万美元,但它一直却没法在美国上市,这跟迅雷以下载为特色的商业模式有关,而这种商业模式也是基于生态创新。

P2P下载不是迅雷发明的,甚至在中国它推得也不早,但在商业模式来说迅雷却是最成功的也是国外所没有的,它把下载从一个软件变成了一个能赚钱的生态。迅雷是2004年才推出,当时网际快车远比它有名,市场占有率也高得多,但据说当时网际快车的创始人侯延堂迷上了《魔兽争霸》,导致业务停滞,于是被迅雷乘虚而入。

在早期,迅雷的发展模式与腾讯和360思路很像,通过一款免费终端产品俘获庞大用户群,再将其转化为商业价值,比如视频广告。但到2009年之后,迅雷把希望寄托在付费增值服务上,也就是通过收取增值服务费,向用户提供离线下载、存储特权等服务。迅雷的创新之处在于它通过其数亿用户组成一个庞大的迅雷网络,用户上传的所有文件,都会在迅雷的云端服务器上被备份,这样等于迅雷备份了几乎半个互联网的下载资源,然后迅雷向那些付费用户开放下载这些被备份在迅雷服务器上的资源,同时提供稳定下载通道......用户越多,云端存储的资源越多,下载速度越快,于是迅雷生态也变成了活的。

如果不考虑在云端备份中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迅雷前景将更为广阔。

第五家是360,之所以把它放在最后,是因为它实在不需要多说了。

最后要说的是,生态创新这个话题,腾讯完全也可以包含进去,但它实在太大了,以至于不知道从何说起。淘宝是模仿的eBay,但创新的幅度相当大,不知道该否包括进来。

其他还有一些中小的生态创新互联网公司,比如嘀嘀打车,它未来有可能是一个生态,而不止是APP。

中国拥有非常适合生态创新的环境,因为她太大了,每一个细分的人群都能抵得上一个中等国家人口。

在未来,中国将会出现哪些生态创新的互联网公司?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4-6-2 11:58 , Processed in 0.0682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