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8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互联网将如何改变科学的未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21:57:2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gauss_codazzi 2012-07-06 19:41:26
成果发表滞后和发表形式单一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而互联网将极大改变科学思想传播及成果转化的现状,并最终改变科学的未来,学术交流与论文共享平台 Academia.edu 网站的创始人兼CEO理查德·普赖斯(Richard Price)这样认为。


(文 / 理查德·普赖斯)几乎所有的技术与医学发明都源于科学发现。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创新都得益于科学的驱动;科学发展越快,世界前进得也越快。

科学传播的现状

如今,阻碍科学向前发展的,有两大关键问题:
成果发表滞后:从论文完成到论文发表,平均需要 12 个月。
发表形式单一:科学家只通过一种方式交流思想:学术论文。他们不会利用网络时代其他传播范围更广的媒介。
解决上述两个问题,收益将是显著的:如果扫清了这两大障碍,科学发展将突飞猛进,推动医学和技术飞速革新。治愈癌症需要的时间将往前提个 2-3 年,从而拯救成百万、上千万人的生命。
成果发表滞后
首先要解决的,便是科学成果的传播延时的问题。科学论文完成后,平均需要 12 个月才能被全球的科学同行看到。期间,论文需要接受同侪审查,这又是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如果你读了一篇论文,产生了一些想法,写下来发到学术圈里面,等其他人读到你的反馈,又已经过了差不多一年。
科学本质上就是全世界科学家的对话。目前,这个 “对话” 双方发言的间隔时间平均为 12 个月,这 12 个月的延时对科学思想的流通形成了巨大的阻力。
想象一下,如果网络的速度慢下来:每篇博文、每条微博、每张相片,都要在点击发布的 12 个月之后才能显示出来,你 Facebook 主页上的 “新鲜事” 都是 12 个月之前发生的,那抗议的吼声一定震天响,人们纷纷涌进国会呼呼改革,提高网速。
时间延滞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学成果的传播,消除这种影响对全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发表形式单一
古往今来,如果一个科学家想要为科学体系做出贡献,必须将自己的观点呈现在科学论文中。
利用博客来传播科学的方法并没有得到发展,因为写博客不能给科学家带来声望。经常有科学家表示: “我不会把这些观点写到博客里,因为它们可以用到我几年以后会发表的论文里。” 所以,这几年时间里,没有人能得到什么。
大部分用网络分享信息的人利用了网络媒体多元化的优势。人们用各种形式共享信息:视频文件、状态更新、博客文章、博客评论、数据集、交互图,以及其他方式。
相对而言,如果科学家想要跟同行交流自己手头关于蛋白质的研究,就需要写论文,配上蛋白质的黑白二维图像。哪怕论文的确是更合适的科学知识传播媒介,可论文并不支持彩色的三维蛋白质交互模型。

科学传播的前景

蒂姆·伯纳斯李(Tim Berners-Lee)发明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目的在于方便和同事分享研究。网络已经对科学形成了冲击,但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网络将会彻底改变科学家互动的方式。
从第一个学术期刊的建立到现在已经有 400 年了,科学家一直在用论文交流学术。但是在未来的 5-10 年里,学者的交流方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时传播
第一个变化便是所有科学思想的即时传播。一些网站,比如 arXiv, Academia.edu, Mendeley 和 ResearchGate 已经在科学的某些领域里实现了即时传播。这一趋势将扩大到所有的科学领域。
不出几年,那时候科学家回望现在,会觉得需要一年时间把科学思想传播到世界各处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假设微博、博客和一般网络内容要花上 12 个月时间传播会天下大乱,同样,发表成果滞后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
即时传播意味着将学术思想传播的时间缩短为一天,甚至更短。传播的加速对科学的进步起着变革性的影响,科学发现也会产出得更快。
20 世纪技术的发展相对于前几个世纪快了很多。其中有个原因是 20 世纪发明了许多高效的通信工具:电话、电视、互联网。科学的即时传播也会对科学的发展有着同样的变革性影响。
多元化的媒介
一直以来,科学家把论文输入到电脑上,保存为 PDF 格式,然后把文档上传到网络。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科学内容会日益成为网页内容,并且文章写作的初衷就是将之公布于网络之上。科学内容的创建将具有完全互动性和网络的多元性。大部分的论文科学家都从网上下载,并打印出来阅读。这些科学内容的创建方式决定着文章打印出来具有可阅读性。
大多数网络内容都具有固有的丰富性。没有人会打印出 Twitter、Facebook 上的新鲜事或者博客来读。打印对大多数网络内容没有意义,比如 YouTube 上的视频、Facebook 上的照片、交互式地图,还有那些在 Quantcast 或者 Yahoo 财经上的交互图。
超链接本身就是网络内容中交互性的一部分。你不想打印维基百科里的文章,其中有一个原因是:页面充满了有用的链接,以便人们对文章有更全面的理解,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将链接的内容打印出来。
历史事实是:科学论文需要引用其他论文,但是这些引用并没有设置超链接。对于网民而言,没有把参考文献给出链接是种极其过时的共享方式。
假设博客和 Facebook 的 “新鲜事” 没有链接并且所有内容都是纯文本格式,或者,页面的最后有一些注释可以找到参考文献,但是却不是参考文献的链接。比如说,一段视频的引用注释为 “YouTube.com,喜剧部分,第 10 页。‘可乐瓶爆炸’,视频 ID:34883”。那么你需要去 YouTube 网站搜索出相应的部分去观看这段视频。这样的经历确实是场噩梦,这与实际网络的区别,就如同现在与未来几年科学家完全接受了网络媒体丰富性时,科学传播的区别。
科学家将用各种方式交换信息,比如:数据集、视频、3D 模型、软件程序、图形、博客、状态更新,还有所有这些上面添加的评论。这些信息格式的相互关联将以超链接的方式完成,从前的引用方式会被淘汰。用不了几年,人们就会觉得 “引用” 是很古老的概念。
科学正在经历着科技史上最让人兴奋的改革之一。这是一个沟通形式由 “前网络” 向网络运用过渡的时期。科学家对互联网的采纳,会改变科学。科学家将开始用精彩的新方式相互交流,这会对科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同侪审查
科学的即时传播会对同侪审查产生什么影响呢?会不会出现滥竽充数,人们无法分辨好坏的情况呢?
几周前,我 TechCrunch 上写过一篇名为《同侪审查的未来》的帖子,提出了网络具有即时传播的模型并且在不断发展的观点。我认为网络的主要发现引擎,也就是搜索引擎,和社会网络,会使同侪审查体系逐步形成。这个网络范围的同侪审查体系、搜索引擎和社会网络,早已促进了大多科学内容的发现。
学术积分
一直以来,科学家通过在有威望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来获得声望。雇佣委员会和授权委员会向来都是把录用学者论文的期刊的水平作为衡量学者工作质量的标准。近几年,这些委员会也开始关注文章的引用次数了。
科学信息朝向网络内容发展的同时,质量衡量标准也会向着网络内容的衡量标准靠近。网络内容 “积分” 的衡量标准多种多样,并在不断发展。有些是互联网的广泛度量,如独特的访问者、页面浏览量、在线时间。其他度量标准是专门针对某些站点或网站的,比如 Twitter 粉丝的数量,StackOverflow 的积分,Facebook 上喜欢的人数,还有 YouTube 视频点击量等。
随着这些衡量标准逐渐体现在科学内容中,科学家将会更多地分享能得到这些 “学术积分” 的科学知识。如果分享一个数据集可以获得学术积分,我想你会分享这个数据集。如果评论一篇文章可以获得积分,你也会愿意评论它。如果分享一个过程的视频比分享此过程的黑白图片得到的积分多,那么分享视频很快就会成为一种潮流。

将硅谷资源投入科学发展

科学处在重建和改革的阶段,这是喜人的,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也是重大的。
推动下一波科学高潮的,不是科学出版商,而是硅谷技术公司对工程师的关注,是天才的、有远见的工程师和产品团队。
在过去的 2-3 年中,硅谷正在将强大的资源投入科研。风险投资、企业家才能和工程师的天赋,开始对未来科学的起步发挥重要作用。
科学研究的生态系统需要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工程师、企业家和风险投资。为鼓励将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到社会生活中,每年用于研发的奖项高达 1 万亿美元。其中,有 2000 亿发给科学组织,8000 亿归私人拥有。有一大批的新公司等待着在硅谷成立。
随着杰出的硅谷创新引擎在科学成果的转化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有望看到科学发展的空前加速。科学将会焕然一新,对全球技术的推动作用也将是无比巨大的。
让我们从现在做起。如果你是个投资人,那就去投资科学初创企业;如果你是个企业家,则去搜集并实现科学理念;如果你是个工程师或者设计者,那你可以做一系列的事情,去推动科学加速向前。


编译原文:        The Future of Science
刊发信息:        TechCrunch 网站 2012 年 4 月 29 日
作者简介:        理查德·普赖斯(Richard Price)是学术交流与论文共享平台 Academia.edu 网站的创始人与 CEO。
文章图片:        1stwebdesigner.com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4-11-1 10:35 , Processed in 0.073137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