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查看: 9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们都在卖身给社交网站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4-14 06:32: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V尼斯 2012-04-13 17:00:37
我们免费用着各种社交媒体和应用,但这好像有不是免费的,因为我们的个人信息甚至是隐私或多或少会被他们知道。这显然不是好事,但真的有那么严重吗?传统媒体和新兴博客显然有不同的看法。

图片来源:Networkoutsource.com
正方:在社交网站上玩应用,你的确在卖身
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在玩应用程序,这些时髦的小软件们可以在线使用或独立下载到你的手机里面。如果你想要买一个应用程序,你只要点击一个按钮就行了。有时候,你需要花点钱,但更多时候它们都是免费的,或者限时免费。不过,你常常需要支付些其他的东西:当你购买应用的时候,你很可能在无意之间向应用程序的开发人提供了他们最梦寐以求的东西(尤其在现在这个商业社会中)——个人数据。例如,一些现在Facebook上面很火的应用——游戏啦、测试啦、社交网络里的各种分享啦——就在大量搜集个人资料。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对最流行的100中应用程序进行了测试( 测试结果 ),发现很多都需要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包括他们的E-mail地址、所在位置甚至性取向,而且很多时候,应用程序不仅仅会询问用户本人,更会要求用户提供其好友的相关信息。譬如说,雅虎的Facebook应用就要求提供使用者的宗教信仰状况和政治倾向性。而在线电话Skype则要求提供用户本人和好友的Facebook头像和生日。
这种对个人资料的需求反映了网络经济的一个基本趋势,尤以Facebook为例,Facebook看似为用户提供免费服务,而实际上,人们是在用自己的生活、友谊、个人兴趣作为交换。另一方面,Facebook用他们得到的用户信息来吸引大量广告商、应用开发商和其他商机。
“个人信息是任何一个人做梦都想要得到的。”一个应用程序制造商如是说。他的应用程序就要求提供用户和好友的个人信息。直到几年前,这种大规模而简便的个人信息获得渠道才得以建立。它们的到来导致了人们关于在现在这个人人使用互动通信技术的今天如何对隐私下定义的一场巨大争论。
Facebook要求应用在使用用户信息之前先征得许可,但是就算这样做,该用户的好友也无从知晓自己的个人信息是否正在通过好友的Facebook泄漏。同时,一项调查也显示Facebook并非时时严格遵守自己所定下的隐私规则。
虽然在一份报告中,Facebook的发言人表示“我们只是在帮助用户获得他们想要的关于应用程序的资讯。应用程序开发人在注册我们网站的时候也签署了我们的隐私条例。如果我们发现了任何应用违反了我们的隐私条例——无论是系统发现的、自检团队发现的还是用户发现的——我们都一定会采取措施的。”但毫无疑问,Facebook可以轻松获得人们生活的信息。不过话说回来,毕竟,作为社交网络的使用者,人们也是自愿分享他们的姓名、好友、照片、性取向(例如点名游戏里面的“喜欢男人还是女人”)、毕业学校和个人状态中透漏出的其他数不胜数的个人细节。据估计,包括Facebook和其他智能手机应用在内的“应用经济”,在2011一年内已经积累了200亿美元的利润。而这些利润仅仅是靠出售下载、广告、虚拟商品和其他周边产品获得的。而个人信息的资本化更是一个非常有利可图的行业。Facebook正在计划五月份的纳斯达克IPO上市,而投行对该公司的估值是超过一千亿美元!
凭借自身规模和超过8亿的用户基础,Facebook处于应用经济的绝对核心位置。热门应用可以在这里以极快的速度传播开来并且获得数以百万计的用户——不过也有可能在瞬间失去人气,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应用总是饥渴尽一切可能来搜集手机用户信息然后寻求从中迅速牟利。
Facebook要求应用程序在征得用户同意后才能使用他们的资料。不过应用程序警告用户的方式倒是很讨巧,因为它们明白,人们见多警告反而会忽略警告。这种行为有一个专门术语:习惯化(habituation),即人们见多警告而惯性地选择“确定”。此外,研究表明当面对一大串许可权条例的时候,尤其是当术语又很书面化,人们的理解能力将会下降。伴随而来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人们通常会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理解了许可权条例,从而忽略自己个人数据在未来可能被冒用的风险。举个例子。就在上周,臭名昭著的iPhone应用“随地泡妞(Girls Around Me)”公然使用了手机社交网络Foursquare来帮助男人寻找自己附近的姑娘,他们可以查看姑娘的个人信息、照片和她们的Facebook主页。这个应用造成了一场不小的争议,最终以Foursquare撤回了该应用对用户地点信息的使用权而告终。这件事也对那场争论提供了佐证:把你的个人信息公开很有可能一不小心就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
今天,我们很难再想象几年前应用程序为信息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巨变。当Facebook在2007年5月24日第一次推出应用程序的时候,Facebook年轻的CEO马克·扎克伯格为应用开发商提供了保证,承诺他们的程序可以在Facebook站内平稳流畅的运行,这也迎来了众多的互联网应用开发商。Facebook同样还提供给应用开发商在Facebook售卖广告摊位和自助命名应用程序的机会。结果,不到两个月,开发商就研发出了超过2000款Facebook应用。风投公司因此开始为应用开发商大量注资。到了2008年,苹果成立了自己的App Store来为iPhone和iPod touch提供应用程序。
不过,我们很快看到,一些应用程序因为侵犯隐私权而造成了巨大的成本。在2009年7月,加拿大隐私委员会调查了Facebook,发现该网站在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和应用开发商共享了太多的用户信息。“这不是小事件:Facebook上一共有来自180个国家的将近一百万应用开发商”加拿大隐私委员会助理委员伊丽莎白·德纳姆如是说。这时,Facebook通知应用程序使用者只有他们自己才有权让第三方知道“我是谁和如何获得我的个人信息”。不过这并没有说明哪些信息被共享了。
加拿大政府官员希望Facebook对应用程序要求提供的各种信息做出统一规定。该官员还表示,希望Facebook要求应用程序在获得用户的好友资料之前征得该好友的同意。此外,加拿大呼吁Facebook研发相关技术来确保应用开发商只能获得保证应用正常运行的必要用户信息。
Facebook同意做出改变,例如披露更多内部信息,但他们不同意在获取用户好友的个人信息之前花力气获得该好友的许可。德纳姆女士表示她当时也对这一点做出了让步,因为她“被Facebook所承诺的大多数应用都是为了社交目的而获取用户信息的所打动”。
Facebook的相关文件现在已经默许了应用程序获得用户好友的除了性取向、宗教背景、政治立场之外的所有信息了。这意味着,即使一个用户将自己的生日、地点、在线状态设置为“仅自己可见”,他的好友还是可以通过应用程序来看到这些信息。
2010年,Facebook用户们在安装应用程序之前会看到一个弹出式窗口,他们会知道这个应用程序要求提供哪些信息。不过据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在弹出式窗口出现之后,大部分Facebook用户还是不明白他们的个人信息面临着什么。超过半数的受访者们不能分辨应用程序所想要的是哪类信息。而大约40%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如果一个应用程序被获准得到用户信息之后,这些信息会被传播到Facebook以外的广大互联网世界中。


图片来源:brandformula.co.uk

反方:才没有这么严重呢,你们这是在贩卖恐惧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的确让“应用程序应该怎样使用用户信息”这个话题浮出水面,不过它夸大了其中风险。诚然,Facebook的商业模式和基于Facebook平台的应用程序要求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但是同时他们也提供着相应的服务啊。这说明,用户需要自己决定把什么样的信息给谁,而Facebook用多年的实践恰恰证明了这种价值的交换是多么的有意义。
当你安装一项应用的时候,你首先看到的是关于这个应用的介绍:介绍它是干嘛的、它需要哪些个人信息——例如你的邮箱地址或者你朋友的照片——而与此同时,你可以选择的是你应用里的信息对谁可见。如果一项应用程序要求提供额外的信息并且让你选择是否把这些信息公开化,它必须弹出另一个窗口让你知道它需要的各种信息都是什么。这应该是互联网上最照顾隐私的程序了吧!
如果一项应用不知道你的具体地点或者你朋友的生日,它是不可能让你秀出“我在哪里”,更不可能帮你给朋友送去贺卡的。华尔街日报和其他媒体总是对应用程序要求用户提供个人信息这件事情喋喋不休。事实上这样的应用程序也是违反Facebook相关条例的,这也伤害了应用开发商,毕竟他们每多一个隐私需求都会降低3%的安装率。用户并没有在一长串隐私许可上面纠缠不清,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哪些应用程序是饥渴地冲着他们的个人数据来的,而一旦他们发现,他们会毫不犹豫地卸载该应用。
事实上,如果你不授权,即使好友也不能把你的信息提交给应用开发商。但是如果你愿意的话,你可以禁止他提交或注销Facebook——不过现实中很多人恰恰不想在浏览Facebook时频频弹出窗口警告说“你的朋友正在共享你的个人信息,是否同意”,他们觉得这实在很烦。
经过所谓深度分析后,华尔街日报可以得出的结论就是:一些初创期的小公司确实有使用未经批准的广告网络的程序来牟利,而且这些小公司并没有把他们的隐私条例以恰当的书面形式呈现出来。而事实上,Facebook通过自愿为广告商建立高的进入壁垒和隐私条款来为用户提供额外保护。
华尔街日报的质疑让Facebook很为难,事实上,它为自身应用设置了一个包括自动检测、员工内测机制、用户自查在内的三层检测系统来防止侵犯隐私。所以,并不是华尔街日报所说的那样,“他们时常自己违规”,而是因为自身平台上承载着700万持续变化的应用,Facebook实在很难做到华尔街日报所希望的那种“即时性”,它不可能时刻只关注违规行为。
侵犯隐私的情况确实存在,但这大多是因为用户自身公开披露了太多的信息。我认为,仅仅因为公开用户包括照片、即时状态、工作背景和所在城市在内的个人信息就武断地说Facebook侵犯隐私权是不负责任的。虽说一些有争议的应用程序——譬如“随地泡妞(Girls Around Me)”会用这些公开信息来进行一些不光彩的活动,但毕竟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向我们周围的好友提供我们的资料。
事实是这样的,从几百年前企业就开始要求用户提供个人信息了,否则你觉得华尔街日报是怎么知道你的邮寄地址的?它早都问过你家的地址啦。在这种层面上,Facebook恰恰防止了把这类信息卖给向华尔街日报这样的公司。你也知道,在收报纸的同时,你家的信箱总是堆满了垃圾广告。
通过鼓吹隐私权,主流媒体正在阻碍那些希望保护我们隐私的公司。是的,个人信息泄露的确很可怕,但它也可以给我们带来益处。比如说,我们不再需要手动填写那些繁荣的表格了,而只需要轻点几下鼠标。但是别忘了,如果你听信了华尔街日报的鼓吹而注销你所有Facebook应用里的个人信息,你可就再享不了这种清福了。
我们因为这种无端夸大的恐惧而错过便利。去年,Facebook希望允许应用程序向用户征询手机号码和家庭住址。这样,当你的朋友在你附近时,或者在你需要填写电子商务账单时,获得许可的应用程序会书面通知你,然后自动填写。但是可想而知,消息一出,媒体就炸锅了。他们声称这肯定会给手机带来源源不断的垃圾短信,甚至你的家将遭到恐怖袭击。然后政客们也开始叫嚣、攻击,Facebook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时至今日,我们依旧不能选择是否授权Facebook应用来帮我们填写线上的各种表格。
现在,是时候批判地思考到底什么才是让我们过得不舒服的罪魁祸首了!如果没有发生那种必须报警的危险情况,我们根本没有必要注销Facebook、卸载应用。但如果仅仅因为一项发明过于超前而让我们感到害怕竟而回避它,那我们的确应该权衡权衡孰是孰非、孰重孰轻了。

编译自:
华尔街日报网站: Selling You on Facebook 作者:JULIA ANGWIN 和 JEREMY SINGER-VINE
科技博客Techcrunch: Selling Digital Fear 作者:JOSH CONSTINE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知讯网    

GMT+8, 2024-5-21 01:43 , Processed in 0.06997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