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的80年代生而言,《星球大战》都是绝对不能错过的一个关键词。美国导演兼制作人乔治·卢卡斯则是《星球大战》背后的男人,他成就了《星球大战》,同时他的人生也跟随这部电影而展开。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周刊》,TECH2IPO有修改。
Lucas’s Story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单枪匹马的英雄总会有疲惫的一天。
对于乔治·卢卡斯来说,他可能更像是这个英雄世界里的一个手工艺人:不仅独立对抗这个世界,还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
1977年5月1日,旧金山Northpoint Theatre举办了一场《星球大战:新希望》的试映会。33岁的乔治·卢卡斯表面平静地等着同行们的反应,他很介意他们的评价。当灯光亮起时,观众们站起来,对他用尽所有他们能找到的赞美词。
终于,乔治·卢卡斯松了一口气,总算可以捞回成本了。
后来,他对《第一财经周刊》总结说,“在过去的35年时间里,星球大战系列出了一部又一部,我意识到这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制作。从商业的角度来说,星球大战系列至今在全球创造了超过4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
但当时,钱是他以自己1973年的《美国风情画》—5项奥斯卡提名和1.45亿美元票房—的名声为资本,从20世纪福克斯那里弄到的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但到那天晚上为止,《星球大战》已经超支了300万美元—特效就花掉了1/3的费用。
拍《星球大战》是因为,他觉得“生活中我们找不到一个现代神话故事,教给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一个充满幻想的人生观”。但那时候,没有人要看科幻电影,甚至也看不出这类电影可能会卖座的痕迹。
但他当时的窘迫并不在于是否会卖座,甚至也不是钱的问题。
他的科幻电影应该发生在“很久以前,遥远的星际里”,那里,应该有虚拟的星球和城市,但好莱坞没有特效公司,甚至大电影公司里也没有能让他满意的特效部门。当时的好莱坞公司并没有太在意特效这种东西,在1970年代早期被《教父》的成功所引发的艺术电影进入高峰后,它们甚至削减了效果部门。
卢卡斯的解决办法很简单:自己建立一家特效公司。
1975年,他在加利福利亚的范努斯市选择了一间旧仓库,把一堆从来没有做过电影的家伙塞了进去,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 简称:ILMA)诞生了。出于同样原因,后期音效制作的天行者音效(Skywalker Sound)也建立起来。此后他又建立了Lucas Art游戏开发公司、卢卡斯动画以及卢卡斯出版公司等。
最初,这几家公司主要还是为了满足卢卡斯自己拍摄《星球大战》的要求。但他当时的各种不满意,成就了一个横亘整个好莱坞电影工业的完整体系。
这个体系花了30年才最终建立。
卢卡斯,1977年的那个年轻的票房胜利者,成为了他那一代中唯一停止拍片工作的导演。虽然他一直没有停止去发现那些从未使用,但可能和可以执行的新技术,却没有把它们用来继续为自己拍电影,而是建立了一个影像实验室。
1996年,《电影手册》的Nicolas Saada把1977年的那个晚上写进《Films of 100 Years》里,他感到很遗憾,《星球大战》是好莱坞最成功的电影故事之一,却也许断送了一位他那个时代最具潜力的电影导演的生涯。
但电影并不是卢卡斯最值得赞颂的作品,它甚至后来也不是他所追求的—人们永远都会把他和《星球大战》绑在一起,他的天行者庄园也永远是一个值得冒险的地方。尽管卢卡斯每次发现,都会坚决地把冒犯者送上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