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标题: 学外语=学“读心术”? [打印本页]

作者: zhixun    时间: 2012-6-16 17:30
标题: 学外语=学“读心术”?

落雁戏飞鸿 2012-06-15 16:26:17
语言就是力量。学会一种语言,可以了解世界,更可以理解他人。


大脑会被每个人的不同经验塑造成不同的形态吗?
长时间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对这一问题的肯定性答案深信不疑。然而,这样的结论却陷入了一个逻辑陷阱——是千奇百怪的经历塑造了我们千姿百态的大脑还是独特的大脑赐予了我们迥异的人生?
音乐天才的大脑就和常人不同。但究竟是因为长时间的音乐训练导致了这种不同,还是这种独特性使他们走上了音乐天才的道路?要想搞清楚其中的原因,研究音乐并不是个好主意,因为这毕竟还属于文艺青年的小众活动。对广大普通青年而言,很难判断不懂音乐究竟是先天缺乏音乐细胞还是后天没有系统学习。
相比而言,双语者(一般指能够使用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人)的研究却有所不同,从事该领域的研究者们普遍认为:双语的学习源于生活中使用两种语言的必要性。当处在一个双语的环境中(如移民家庭)时,出于交流的需要,人们不得不学习另一门语言,不管是否有天赋,都得熟练地掌握两种语言;而如果处在一个并不需要双语的环境中,即使是一位语言天才,也不会成为一个熟练的双语者(不过老外们考虑问题有的时候过于简单,完全忘却了东方的一个伟大而神奇的国度,熟练的双语者可以因考试而存在)。基于这种观点,在针对双语者的研究中,如果能发现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就击破了这种逻辑陷阱,证明了经验对于大脑的塑造作用。
双语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吗?

目前的研究中已经发现,双语者在行为抑制(inhibiting)、对行为的监控(monitoring)、注意力的转换(switching)等认知活动中存在明显的优势,并且这种优势在幼儿期和老年期最为显著(青壮年时期由于处在认知能力的一个顶峰,出现了“天花板效应”,很难体现出双语者认知能力的优势)。
双语者所体现出来的这些优势,都和我们大脑的中央执行系统密不可分,而大脑主要负责这一功能的区域就是前额叶。通过在fMRI(功能性磁共振)等脑机制的研究,也发现了双语者在进行非语言的任务时大脑的功能性改变(前额叶会得到更多的激活)。
与大脑中央执行系统关联的一些能力还包括“心理理论”。善解人意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擅长理解他人的人,但是心理学家们有另一种恭维的方式——这个人拥有很强的“心理理论”。心理理论也称为“常识心理学”,是一种对其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感知和推论的能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读心术”。研究者们通过之前的结论推断,双语者在心理理论上也会存在优势。
双语儿童在同龄人中显现出了出色的对他人的理解能力,这已经初步对这个推论进行了证实,但是研究者们更期待的是在成年群体里发现这种现象。会两种语言的成年人会不会比其他成年人更懂得“读心术”呢?
和“单纯”的儿童相比,成年人的心理活动要复杂得多,“读心术”也更为完善,因此对于成人心理理论的测量更难进行。来自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费尔南德斯(Paula Rubio-Fernández) 和戈拉伯格(Sam Glucksberg)使用了巧妙的范式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
研究总共招募了46名大学生志愿者,其中一半是双语者。他们平均在3岁就已经开始了第二语言的学习,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
这些参与者被告知要完成一个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推测的任务。他们都以为自己是和儿童进行对照的普通成年人参照组。实验时首先通过练习熟悉材料,材料是涉及到对于他人的想法进行推测的小故事:
安娜和萨利是幼儿园的孩子,她们每天回家之前都要整理好自己的玩具。
但是后面的内容却分成了两个部分
错误信念组看到的是:
安娜把她的洋娃娃放到了篮子里,然后她就回家了,萨利把安娜的洋娃娃从篮子里放到了盒子里,当安娜回来时,她会到哪里去找洋娃娃?
正确信念组则看到:
萨利把她的玩具马放到了盒子里,然后就回家了,安娜想把洋娃娃放到篮子里,但是她发现篮子已经填满了,所以她把洋娃娃也放到了盒子里,当她第二天回来时,她会到哪里去找洋娃娃?
接着他们观看了一段描述上述故事的小短片,并伴有语音的故事讲述。
当故事讲完,电脑的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安娜的形象,以引起参与者的注意。接下来问题逐字出现,当呈现到动词“找”时,篮子和盒子两个容器会出现在屏幕上方的两个角上,此时摄像机开始记录参与者的眼动轨迹。所有目光停留时间超过100毫秒的点都会被记录下来,研究者认为,如果这些点集中在篮子上,说明他们是在按照安娜的观点进行思考,如果这些注视点集中在盒子上,则说明当自己接触的信息与他人的不同时,这些参与者更倾向于站在自己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同时记录的还有参与者们回答问题的反应时。(参见下图)

46名参与者中的19名在完成错误信念任务时,第一反应是注视安娜放东西的篮子,而不是物品实际所在的盒子,表明这19个人在对他人的想法做出推测时,更多的是考虑他人所处的情境与接触的信息。在这19名中,有13名是双语者,经过统计分析证明这种差异是显著的。也就是说,双语者在对他人进行理解时,更不容易发生“自我中心偏差”。但是在回答问题的反应时上,两组并没有呈现差别,由于这个反应的理解是非常简单的,即使第一注视点存在偏差,也可以通过大脑的快速反应弥补回来,但是他们眼睛扫视的轨迹却出卖了他们真实的反应倾向。
虽然说双语者和单语者都能在对他人的心理状态的推论中做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双语者能够凭借正确的反应模式在第一时间就做出了正确反应。而对于那些单语者来说,可能他们还需要多进行一次反应,才考虑到了其他人真实所处的情况,再依此做出对于他人心理状况的推断。
所以,很可能学一门外语学到的不仅仅是语言,更是一种读心术!
参考文献:
Rubio-Fernández, P., & Glucksberg, S. (2012). Reasoning about other peoples beliefs: bilinguals have an advantag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38(1), 211-217.







欢迎光临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http://zhixun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