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标题: 对食物的敬意 [打印本页]

作者: zhixun    时间: 2012-6-5 13:39
标题: 对食物的敬意

南方人物周刊By 李珊珊

《舌尖上的中国》是个异数。播出时间非黄金档,体裁是纪录片,居然红了。它吸引了那群最少看电视的观众——在这个新兴的移民大国里,那些人以年轻、领子白、看电脑不看电视、背井离乡、多暂住在北上广深等各大城市而闻名。而这次,就是这些人,晚上10点半,流着口水,守在电视前观摩了这部纪录片。据说,在《舌尖》播出的10点到12点,网络上地方特产零食的订购也会达到高峰。
7集播完,“吃货”变成了褒义词,变成褒义的还有那句话:“有些国家的人活着是为了吃,有些国家的人吃是为了活着。”有人认为,国家级电视台终于圆满完成了一次文化输出,让无数正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啃面包的外籍华人留下了口水和眼泪,不过,豆瓣上也有身在国外的评论者回复说,他认识的一个外国人告诉他,“看了这个电视,更没有欲望吃中国的食物了”,不过,那个评论者认为,这表明了《舌尖》的特性,真正的中国人才看得懂这些吃食,这片子与其说以食物吸引人,不如说是以故乡打动人。
基于这个思路,网络上对这部纪录片的讨论从吃转入了地域。有人认为,主创人员夹带私货,故意提高了自己家乡美食的地位——豫菜、鲁菜在片中都没有踪影,而红遍全中国的四川麻辣烫,在片中也只是缩在一个完全不相称的角落。更令人发指的是,这片子居然从头至尾没有提到沙县小吃。与之相关的发散思维还有,有人认为,自己通过该片重温了马恩的资本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还有人指出,片中那些腌货,可能含有致癌物质。不过,多轮舌战后,舆论一致认为,这是个适逢其时的好纪录片,尽管有缺陷,却仍瑕不掩瑜,它成功地把小学课本中中国的“地大物博”翻译成了“食材丰富”、“烹饪方式多样”。有人感叹“为什么我满含口水,因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知道这个片子,是在它播到第三集时,一位环保主义者对这个吃各色珍稀动植物的片表达了喜爱,这让我很吃惊。它是如何做到的?我迅速去网上把片子找来看了看——顺便说一句,网络电视上,给《舌尖》剧配的题头广告是麦当劳和汇丰银行的外币理财项目。
第一集,看到采松茸的姑娘用松针把菌坑掩盖好,以保证菌丝不被破坏,我的心放了下来;看到东北冰面上的捕鱼老人说“猎杀不绝”时,我忍不住觉得,这真是个好解释呀。
身为一个捕食者,我常常困惑于这样一个哲学悖论:如何能够向我所钟爱的食物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舌尖》为这个问题给出了完美的答案:在最适宜的自然环境中,不急不躁地让食材们自由生长,把它们在最美好的年华采撷或是捕获来;焚香沐浴,诚心正意地洗手做羹汤;然后,充满感恩地把做好的美食吃掉——尽情享用吧,你夹起的每一口都是你所珍爱的食材的一小朵灵魂。
看完纪录片,我忽然明白了为何灰太狼抓到喜羊羊后总要烧好一锅热汤,搜集与之相配的调味料,即使一次次因此让喜羊羊们跑掉,也乐此不疲,从未改变。






欢迎光临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http://zhixun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