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标题:
趋势之下,为何说王兴一直在等一个“胡玮炜”?
[打印本页]
作者:
zhixun
时间:
2018-4-6 16:52
标题:
趋势之下,为何说王兴一直在等一个“胡玮炜”?
BY 36氪 36氪的朋友们 • 2018-04-05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夸克点评”(ID:Quark_media),作者 : 王如晨,36氪经授权发布。
美团并购摩拜单车一案今日刷屏了,也再度引发争议。许多人表达了种种遗憾,这里面当然有褒贬。
这里不想引用争议言论。之前美团其他业务布局上,我们也看到过太多同质化观点。
我想直接谈一下自己的一点思考与判断:跟过去一段布局移动出行一样,收购摩拜,不但有美团非常顺畅的商业逻辑,有高度互补性。同时,它也是这个周期行业整合、新旧经济融合的必经。某种程度上,即便没有什么马化腾撮合,王兴也一直在等一个“胡玮炜”。
1、王兴一直在等一个“胡玮炜”?
最核心的趋势机会就是:多年来,它成就的到店、到家等诸多吃喝玩乐的碎片化品类服务里,早已形成一种巨大的“链接”需求,从骨干网式物流、众包式物流到毛细血管一样的链接,它们关联的场景极为丰富。
“出行”,其实伴随着“人、商品(含服务)、场”的变化,它也是一种无法脱离的重构力量与基础设施。
老实说,一个平台如果有了这种“链接力”,那些适应了数字时代生活的普通人,他们一天大部分时间、大部分活动,都可能无法逃出美团式的种种服务场景。
罗振宇说,互联网业的竞争,许多时候就是争夺用户时间的战争。我认为,还有空间的争夺。
这也是许多产业在水平分工到达一个较高阶段后,诞生的系统整合机会。中国尤甚。于美团这种企业来说,以一种重构角色涉入其中,参与系统整合,同样也是一种技术与数据驱动的平台化、场景化变革,一次战略性机会。
应该说,这是一种趋势与风口。
但朋友圈里的阴谋论与故事逻辑泛滥。有人再度拾起王兴去年的“边界论”,认为美团已无所不包,成了大杂烩。然后将这种举动与烧钱紧密关联,从而得出为拉抬估值已慌不择路的结论。
我个人觉得,除了漠视趋势外,这类言论其实也没真正洞察到美团与摩拜在微观业务层面的互补性。对于它的捕捉,已变得越来越紧迫。
你应该认同过去一年多行业里不断言及的“新零售”吧。在夸克看来,围绕它的博弈焦点,不是过去多年互联网业泛滥的线上流量经济模式,而是以线下流量、数据为基础的本地化、在地化精耕细作。
截至目前的这类竞争,有句通俗而形象的表达,就是“决战最后三公里”或“决战最后一公里”。
你能体会到摩拜在这句话中的价值么?
其实,它正是绝大部分单车出行活动的大致范围。也就是说,摩拜的用户数据、车行轨迹,正是美团各种碎片化场景,以及诸多新型商业平台博弈的焦点之一。美团急需摩拜这种虽然规模有限但拥有在地化数据的链接平台。
在王兴发给员工的信中,也明确地强调了“三公里”的概念。我们有理由相信,摩拜之于美团的价值,绝不仅仅止于“出行”,它一定会是美团平台各种服务的链接利器与场景化构建利器,并会与美团涉入的打车以及之前已经涉入的物流服务,共同构成多样的城市基础设施服务体系。
而且,出行还隐含着智慧交通与提升城市治理的价值,随着数据与技术的驱动力进一步提升,未来,摩拜还有望扮演美团渗透B端各种行业的平台。
既然摩拜这么大价值,为何它自己不去做,去渗透美团的地盘呢?
这就涉及到摩拜们的优势与瓶颈了。这种细分领域的独角兽,完成一个规模化投放与覆盖后,总会面临服务品类与场景扩张。本质上,纯粹的“单车出行”,不是场景而是“链接”,到了一个规模门槛,如果缺乏场景支撑,它就无法真正持续变现。
我们看到,摩拜创始人说,这次整合是“胳膊扭不过大腿”,里面似乎有幽怨。我相信投资人一定有它们的利益考量,属于事实。但归根结底,摩拜这种出行平台,品质虽然不错,截至目前,商业模式却并没有真正形成。
摩拜确实面临着品类扩张难题。你会说,滴滴也是出行概念,它的品类怎扩那么快,从出租到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等,如今还涉入O2O服务,抢美团的地盘。其实,摩拜跟滴滴同为出行概念,差异却很大。在纯出行品类与单车维度上,摩拜没有太多扩张空间。它必须依赖平台外部的场景支撑。
夸克两年前明确说过,它与OfO的机会,应该是在出行基础上,融入O2O化服务,即从链接人与车,走向链接人与服务的生活方式。
摩拜独立涉入O2O,抢美团地盘,理论上当然可行。但单车出行平台的O2O化,品类一定有限,而且由于这种移动终端不同于手机,基本只是打开骑行、停车确认付费两个环节,有一定时长。但整个过程不会那种沉浸式的体验.这决定了摩拜独立涉入O2O,也只能极为有限的品类,缺乏规模效应,而且,它也只能作为一个短暂的入口。
而且,O2O是一个资本门槛、线上线下运营精细化程度都极高的领域,而对于即时性的数据运营、技术的挑战也非常大。而时间成本也更高。过去我们说大众点评是个慢公司,其实不是它自己非要慢,是行业属性、服务体验决定了只能是这种风格。
面对这种复杂挑战,不要说摩拜,就连BAT,都未能翻过天王山。摩拜就算能持续融钱,也不太可能再造一个美团。
这种风格生成的美团点评,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先于现在言必称的“新零售”路径的。只是那时它不叫这个名字。从这个审视美团点评,确实有它的坚韧部分。王兴最近一年多的言论里,我想有他的自信在。因为,面对新的商业潮流,美团点评某种程度上已经把一些苦逼活事先做了。
绕开了,继续回到摩拜上。如此,我们想说,摩拜这类平台,也只有融入美团这种拥有高度碎片化场景的商业平台,才有进一步激活的机会。
这正是摩拜与美团之间的高度互补性。某种意义上,王兴一直在等一个“胡玮炜”,与腾讯、马化腾撮合无关。
趋势之下,为何说王兴一直在等一个“胡玮炜”?
可以预判,双方接下来将会打通用户数据,结合美团平台服务与单车投放及用户骑行轨迹,建立一种新的而且更为绵密的三公里服务体系。我们相信,它们的产品、入口、技术也会进一步整合。
夸克其实知道一些收购案细节,但不想表达什么遗憾。因为我们更重视一种趋势判断。
2、美团的营收与估值诉求
当然,我们说收购案具有互补效应,但并没忽视美团应该也有它的中短期诉求。
除了摩拜的被动出路之外,当然也有美团的危机感。这一点没有必要美化:
1、它有利于拉新、壮大用户数据,并且围绕三公里概念,为自己种种碎片化服务创造场景服务机会。出行于美团的价值,其实就像网络业务之于华为的链接与管道价值。
2、它有利于美团壮大营收面,确实也有利于提升估值。这一点可能有些隐蔽。
要看到,美团虽然被夸克视为互联网一极、一个巨头,但若只考量整体营收,其实它只能算是一个中型平台。
2017年,美团点评GMV突破3600亿,营收330亿。而其他互联网公司的营收,京东2017年3623亿;腾讯2377亿;阿里限于财报周期差异,2018财年年报还没公布,但仅Q3,就已达830.3亿。其他小米公司超过1000亿。
当然,纯粹这一维度比较并不合理,毕竟业务模式不一样。而且,3623亿GMV能转化为330亿的营收,确实比例也不能算低。
但在现有的资本市场估值标准下,美团330多亿的营收,可能有些吃亏,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数据,它的估值会持续承压。我相信,美团有较强的增强交易属性、壮大营收的动力。
老实说,过去一段,它在垂直领域的探索,比如餐饮业已经渗透上游食材供应,后来涉入外卖,如今涉入出行等,这类高频刚需的服务里,有诸多壮大交易的机会,它有利于提升美团的营收规模。自然,它也有利于提升美团的估值。
夸克认为,美团注定会成就一场灿烂的IPO。只是,在此之前,它还有很多需要消除的缺憾。除了上述种种,应该还有2B等业务的强化、技术立身的确立、国际化等。
补一段,从收购案隐含的趋势,以及种种意图看,美团还有许多任务需要锤实,而相关的门面妆点也需要时间,因此我们判断,2018年IPO一点都不乐观。不过,这部分就不展开了。
3、密集并购案背后的行业变迁
最后,有必要将美团并购摩拜置入整个产业舞台,尤其是密集并购的背景之下。
我们认为,这一收购案,跟最近一年多密集发生的收购案一样,传递了新旧经济转型周期的趋势特点。它不同于两年前中国互联网业一波密集整合案例。两年多,商业理念转换如此之快,你不得不对中国互联网业生发某种认同。它能让你看到,收购案不是孤立的行动,而带有相当强的商业发生学意义。
一年半以前,在为前领导秦朔总的公号“秦朔朋友圈”撰写的一篇文章中,我曾分析了2014至2015年互联网业两年密集发生的重大并购案。结论是:
1、 它是移动互联网第一波热潮之后,流量经济达到一个瓶颈期、人口红利弱化的折射,诸多平台都通过资本并购,维持成长,提升营收规模;
2、 它也是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各自步入瓶颈期、急需深度融合的信号。
整体来说,我觉得上一波密集并购案,更多还是在过去粗放的流量经济路径里打转,着重的还是水平式的扩张,只是流量世界的话语重新分配,而不是着眼未来巨大增量的创造。
新一波密集并购案,至少有三点明显不同:
1、 它不是流量经济的概念,而是数据的魅力。流量与数据之间的差异就是,前者只是粗放的贩售,没有精细化的经营意识。从流量到数据的思维转换,标志着一个产业内在体质的变化。
这一点,几年来已成业界常识。
2、 高度水平分工背景下诞生的各种垂直化平台,到了一个必须打破边界、依托整个生态拓展自身的周期。这意味着,整合案有市场自发的逻辑。
过去一段,中国行业人士不断渲染本地独角兽数量如何超越了美国。前几天,某机构传播的独角兽名单也让中国人好有自信。确实,它是中国诞生的成果,展现了这片土壤的活力。但是,在夸克看来,这种数量众多的独角兽背后,也有资本驱动的力量。有一些属于虚假繁荣。当这份名单推出时,我们预感,它其实也是一种行业整合的标的名单。
因为,我们深信,这是一个打破边界的时代,垂直方向,虽然会延伸出更长的价值链,但更大的机会则在边界交融地带。后者则需要品类、数据、技术以及其他基础设施等层面实现扩张、突破、融合。它也符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规律。若你有心,一定也能看到,每一个水平分工细密的时代,都会诞生具有超强整合能力的巨头,苹果就生在功能机高度成熟、水平布局细密到极点的一刻。而目前的安卓阵营,由于分工细密,也酝酿着新的巨头。当然,这种规律始终会发生转换。
3、 它也是新旧经济大规模融合的象征。2014年-2015年,一些并购案曾引发行业争议,尤其是来自传统行业的攻击。不过短短两年多,理念已经有巨大变化,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只有相互融合,才能各自获得新的血脉与生命力。
这种趋势之下,你能看到,许多企业的面孔开始有些趋同,一些过去井水不犯河水的公司,突然发生了博弈甚至交火。很多人总认为它们出于零和竞争思维,我们觉得并非如此,这背后是一种行业趋势的变化,一个周期,大家的认知趋同。而外部资源又有限,所以竞争显得直白。
你可能会说,美团并购摩拜算什么融合呢?我想说,你实在应该看到,摩拜不止属于重模式的路径,更要看到这只独角兽的线下运营风格。而美团点评平台,尤其是早期的点评部分,其实一起步就是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服务,只是说,过去的ICT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技术与数据存在短板,各种行业与业态的商业理念也不够开放,所以不可能呈现为今日局面。
短短两年内,中国的商业理念转换如此之快,真不得不让人对互联网业带来的
变革价值生发更多自豪,从而也让我们走出并购案常常引发的攻讦、阴谋论、悲情观,对这个国家、这片土壤产生更高的认同。
欢迎光临 知讯网-财务分析、股票分析-专注管理、经营、创业、科技等资讯 (http://zhixun201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